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倪红艳

作品数:6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泗阳县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手术
  • 2篇疼痛
  • 1篇电针
  • 1篇炎症
  • 1篇炎症因子
  • 1篇原发性
  • 1篇原发性三叉神...
  • 1篇三叉神经
  • 1篇三叉神经痛
  • 1篇射频
  • 1篇射频热凝
  • 1篇射频热凝术
  • 1篇射频热凝治疗
  • 1篇神经痛
  • 1篇术后
  • 1篇术后疼痛
  • 1篇七氟醚
  • 1篇切除
  • 1篇切除术
  • 1篇全麻

机构

  • 5篇泗阳县人民医...
  • 2篇徐州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倪红艳
  • 1篇胡海峰
  • 1篇江文辉
  • 1篇周桂芳
  • 1篇张其兵
  • 1篇徐向阳

传媒

  • 2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实用老年医学
  • 1篇健康之路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17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全麻急诊阑尾切除术中行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对术后疼痛的影响
2017年
目的:分析全麻急诊阑尾切除术中行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腹腔镜手术的镇痛效果。方法:随机选取50例阑尾炎患者,分为研究组(25例)、对照组(2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临床中,应用常规全麻急诊阑尾切除术治疗,研究组中患者采取全麻急诊阑尾切除术结合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手术疗效,分析两组在术后疼痛方面的改善情况。结果:对于研究组中患者,临床经麻急诊阑尾切除术结合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治疗后,明显改善患者临床手术疗效,在患者术后疼痛改善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两组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临床阑尾炎患者中,在全麻急诊阑尾切除术中行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治疗,不仅产生积极的影响,还可提升临床手术疗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发挥积极手术疗效。
倪红艳江文辉
关键词:全麻腹腔镜切除术术后疼痛
DSA下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8例护理体会
2012年
目的:探讨二级医院新开展微创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对18例在DSA下行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有计划的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结果:通过对1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护理,患者能以较好地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术后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恢复良好,皆治愈出院。结论: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减少复发率有重要作用。
周桂芳倪红艳姬广翠
关键词:DSA射频热凝术三叉神经痛护理
脊柱源性疼痛的康复和微创治疗进展被引量:1
2023年
脊柱源性疼痛是临床常见疾病,该病发作具有反复性,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对患者、家庭、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影响。脊柱源性疼痛病因复杂,且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法。因此,本文拟就脊柱源性疼痛解剖学基础、发病机制、治疗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医生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王驰倪红艳阚厚铭康伟业胡明宇徐维野
关键词:康复微创治疗
七氟醚吸入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小儿泌尿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通过七氟醚与丙泊酚静吸复合麻醉与单纯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在小儿泌尿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比较,观察其麻醉效果和临床安全性。方法 60例小儿泌尿外科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丙泊酚静脉麻醉复合七氟醚吸入麻醉组(A组,30例)和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组(B组,30例),观察两组麻醉和手术操作时患儿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记录停药后两组患儿的自主呼吸恢复、拔管时间和术后麻醉并发症(术后躁动、喉痉挛、低氧血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B组患儿在气管插管、切皮以及拔除气管导管时HR、SBP、DBP变化较A组患儿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为(3.1±1.5)min、拔管时间为(5.5±2.3)min,均短于B组患儿的(8.3±2.7)、(10.4±4.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烦躁0例,B组患儿烦躁5例,两组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发生低氧血症、喉痉挛。结论小儿泌尿外科手术中采用丙泊酚静脉麻醉复合七氟醚吸入麻醉,术中患儿生命体征更稳定,麻醉苏醒更快更平稳,术后无明显并发症,更适于该类手术。
徐向阳倪红艳胡海峰
关键词:七氟醚泌尿外科手术丙泊酚
电针对老年病人下肢骨科手术围术期认知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2024年
目的 观察术后电针治疗对全身麻醉下行下肢骨科手术老年病人围术期神经认知功能障碍(PND)和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全身麻醉下行下肢骨科手术的老年病人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电针组,每组40例。2组病人采用相同的麻醉方法,对照组在术后给予常规治疗,针刺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2组均在术前和术后第1、3、7天采用MMSE评估认知功能,并测定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水平。结果 针刺组在术后第1天和第3天PND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7天,2组间PND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3、7天,针刺组血清中TNF-α和IL-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针刺组IL-1β水平在术后第1天和第3天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在术后第7天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第1、3、7天,针刺组MMSE评分均与TNF-α、IL-1β、IL-6呈负相关。结论 电针治疗可以降低老年病人下肢骨科手术PND的发生率,这种作用可能与电针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有关。
倪红艳陈云张其兵马一鸣解成兰
关键词:电针炎症因子老年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