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燕玲
- 作品数:14 被引量:29H指数:4
- 供职机构: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清肺排毒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讨清肺排毒汤联合西医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3日至2020年4月8日期间7个省、市、自治区14家医院收治的新冠肺炎合并乙肝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是否服用清肺排毒汤分为清肺排毒汤组及常规治疗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抗病毒、抗菌药物治疗及吸氧等支持治疗。清肺排毒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清肺排毒汤至少2个疗程(6天),每日1剂,早晚两次温服。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淋巴细胞计数(LYMPH)、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尿素(Ur)、肌酐(Cr)、红细胞沉降率(ESR)及C反应蛋白(CRP)、碱性磷酸酶],同时记录治疗1~6天两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发热、咳嗽、干咳、乏力、厌食、咽痛)的变化趋势,完全退热时间及咳嗽、干咳、乏力、厌食、咽痛消失时间,合并用药情况,治疗转归及平均住院时间、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转阴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新冠肺炎合并乙肝确诊病例45例,清肺排毒汤组23例,常规治疗组22例。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清肺排毒汤组服药6天内发热、咳嗽、干咳、乏力、咽痛及厌食例数减少趋势更明显。清肺排毒汤组治疗后NEUT、LYMPH、ALT、AST、ESR、CRP指标异常的患者数较治疗前减少(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后仅NEUT、CRP指标异常的患者数较治疗前减少(P<0.05)。清肺排毒汤组完全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及干咳消失时间较常规治疗组显著缩短(P<0.05)。清肺排毒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5.0(11.0,18.0)天,常规治疗组为15.5(11.0,22.5)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清肺排毒汤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转阴平均时间为7.0(5.5,8.0)天,常规治�
- 陈仁波史楠楠李慧珍焦丽雯马艳刘斌熊一白栾相佳吴桂辉李继科张新阳朱俊腾肖芙蓉王晶亚李群堂雷枭黄进黄秋华王玉栋王晓燕肖艳华刘洪德刘晋萍侯燕玲张林松谢海军白卫国张华敏王燕平王永炎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 重症肺结核伴类白血病反应1例报告被引量:1
- 2022年
- 在日常结核病的诊疗中,非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出现类白血病反应临床较少见,缺乏病例文献报道,临床医师易误诊为单纯合并细菌感染可能,需完善血骨髓象检查及血液科专家会诊。本文通过报告1例重症肺结核伴类白血病反应患者诊疗过程,从而提高该病早期诊断率,避免误诊,避免抗生素的过度使用,有利于患者的治疗与恢复。
- 王利芬侯燕玲刘晋萍
- 关键词:重症肺结核类白血病反应病例报告
- 清肺排毒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不同分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舌象特征的影响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探讨清肺排毒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不同分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舌象变化特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8日至3月30日4个省(自治区) 4家医院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比较不同临床分型患者在服用清肺排毒汤前及服用1个疗程(3天)、2个疗程(6天)的舌象变化。结果共纳入82例新冠肺炎病例,其中男43例(52.4%)、女39例(47.6%);患者中位年龄42岁;轻型15例(18.3%),普通型54例(65.9%),重型12例(14.6%),危重型1例(1.2%)。舌质颜色方面,淡红舌所占比例最高,为37.8%(31/82),其次为红舌35.4%(29/82);舌苔颜色方面,黄苔所占比例最高,为35.4%(29/82),其次为白苔29.3%(24/82),白黄苔25.6%(21/82);苔质方面,以滑腻苔最多,占39.0%(32/82),其次为浊腻与干燥并见苔,占23.2%(19/82)。从六经舌象分析,轻型患者以太阳所占比例最高,为26.7%(4/15),普通型以少阳阳明所占比例最高,为25.9%(14/54),重型以阳明少阴所占比例最高,为33.3%(4/12)。与服药前比较,服用清肺排毒汤3天、6天后,舌象总体好转率分别为58.5%(48/82)、78.0%(64/82)。结论新冠肺炎患者服用清肺排毒汤后与服药前相比舌象总体好转,具体表现为服药前后舌象显示虽然疾病还属于原六经病变,但舌苔从厚转薄比例增加,兼见或由燥转润,或由浊转净,或由紧腻转疏松;苔色由焦黄转为正黄,或由正黄转为淡黄,或由淡黄转白等表现;舌象显示疾病的六经病机转归表现为从阴经向阳经转化、或从阳经之里向阳经之表转化。
- 范逸品马艳焦丽雯葛又文史楠楠栾相佳陈仁波陈广坤杨名博杨璞叶侯燕玲黄进黄秋华张林松白卫国张华敏王燕平王永炎
- 关键词:舌象
- 结核性葡萄膜炎1例并文献复习
- 目的提高对结核性葡萄膜炎疾病的认识。方法通过对1例结核性葡萄膜炎病例的分析及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复习,总结结核性葡萄膜炎的发病机理及临床特点。结果该患者以视物模糊为主要症状,经过治疗与复查,最后诊断为结核性葡萄膜炎。结论结核...
- 侯燕玲
- 文献传递
- 结核性脓气胸合并支气管胸膜瘘一例内科诊治体会
- 支气管胸膜瘘(bronchopleural fistula,BPF)是指各级支气管与胸膜腔之间相互交通形成的瘘道,是临床诊治的难题之一,其中在结核基础之上发生的BPF处理更为棘手。肺结核所致的BPF一般发生在细小支气管,...
- 常蕴青侯燕玲王利芬
- 文献传递
-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活动性结核早期治疗转归中的预测价值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肜淋巴细胞比值在结核病治疗过程中的变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活动性结核患者129例,收集其入院时和出院时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及血沉,并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入院时外周血MLR为0.52±0.31,抗结核治疗后MLR为0.39±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结核患者MLR值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MLR用于预测活动性结核病的治疗转归有一定的价值。
- 王利芬张鲜惠侯燕玲常蕴青刘燕燕杨芳
- 关键词:活动性结核病
- 外周血γ干扰素释放试验及胸腔积液X-pert腺苷脱氨酶在结核性胸膜炎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4
- 2018年
- 结核性胸膜炎是结核分枝杆菌直接感染和(或)胸膜对结核分枝杆菌菌体成分产生迟发型变态反应而发生的炎症,部分患者表现为咳嗽、发热、胸痛甚至呼吸困难,以及少至中量胸腔积液;少数患者可出现大量胸腔积液的体征。然而,由于胸腔积液抗酸杆菌涂片的阳性率较低,胸腔积液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率也较低且周期较长,容易延误诊断及治疗;另外,胸腔镜胸膜活检术费用高,为有创性检查,部分结核病高流行的国家受其资源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使其临床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1],因此,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一直是困扰临床的难题。
- 常蕴青侯燕玲王卓彪郭美玲王利芬王彦霞王海燕
- 关键词:大量胸腔积液结核性胸膜炎腺苷脱氨酶Γ干扰素外周血
- 老年气管支气管内膜结核34例误诊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支气管内膜结核(EBTB)是指发生在气管、支气管黏膜和黏膜下层的结核病[1],起病缓慢,症状多样缺乏特异性,且常规检查征象不典型,临床上易出现漏诊和误诊。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老年人群中肺结核的患病人数也有所增加,气管、支气管结核呈上升趋势。而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逐渐下降,免疫力降低,尤其是合并有其他呼吸系统疾病[2],或合并有糖尿病、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多种原因,
- 侯燕玲
- 关键词:气管支气管内膜结核老年人群误诊呼吸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支气管黏膜
- 六味地黄丸辅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丸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将58例结核性脑膜炎的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六味地黄丸。观察两组激素治疗的反跳率,结核中毒症状消失时间,脑膜刺激征及颅内高压消失时间、脑脊液化验恢复时间。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六味地黄丸对结核性脑膜炎有辅助治疗效果。
- 侯燕玲蒋淑贞
- 关键词:六味地黄丸结核脑膜炎
- 人工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药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 探讨人工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药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TBM)的疗效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3年10月至2015年6月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TBM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人工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药物,两组均持续治疗2个月.疗程结束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症状改善时间,分析入院时及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脑脊液压力、白细胞计数、蛋白含量的变化情况,并于1年后随访两组患者的后遗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有效率为90.63%(29/32),高于对照组的68.76%(2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脑脊液蛋白恢复时间、脑脊液细胞恢复时间、脑脊液压力恢复时间、头痛消失时间、发热消失时间、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脑脊液压力、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脑脊液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脑脊液压力、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脑脊液蛋白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后遗症发生率为3.13%(1/32),低于对照组的9.37%(3/32),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脑脊液相关生化指标水平,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后遗症发生率,预后较好.
- 侯燕玲刘华栋
- 关键词:鞘内注药结核性脑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