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萌
- 作品数:5 被引量:7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负压封闭引流在颌面外科术后严重颌面颈部感染的应用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讨应用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口腔颌面外科术后经持续换药后未见明显好转、且呈持续性加重的颌面颈部感染的疗效。方法采用VSD治疗8例口腔颌面外科术后经持续换药未见好转、且呈持续性加重的严重颌面颈部感染,在去除术后感染区坏死物质、彻底清创后,以负压封闭引流材料覆盖创口,0.9%氯化钠溶液冲洗,持续负压引流,直至引流液清亮、创缘组织无红肿、无压痛后,撤除VSD装置。结果 6例患者明确感染后,使用传统换药约7~8 d,感染呈进行性加重,遂使用VSD装置置于感染区,持续引流5~15 d后,可见引流液清亮,颌面部肿胀基本消失,创缘周围可见肉芽组织增生,伤口基本愈合;所有病例中有1例为放射性颌骨骨髓炎行腓骨肌皮瓣修复,明确感染、持续换药约20 d后,感染呈进行性加重,放置VSD 5 d后于手术室清除病灶骨,术后继续换药,伤口愈合;1例术后并发食管瘘患者使用VSD时间长,撤除VSD后,引流液清亮,颌面部肿胀较前明显减轻,创口可见肉芽组织增生,但左颈部仍可见到1个大小约1 cm×1 cm的瘘管,邻近瘘管可见颈部膨隆明显,扪诊质硬,无波动感。左颈部磁共振成像(MRI)增强示:左颈部见3.9 cm×2.3 cm×5.0 cm大小的不规则占位病变,右颈部见1个大小约2.3 cm×1.4 cm团块状病变,考虑淋巴结肿大(术后复发)。结论 VSD有利于控制感染,防止术后感染扩散,促进术后创面组织的愈合;同时肿瘤患者使用VSD存在促癌细胞转移、增殖的可能,在应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其适应证,并密切监测创区变化,当发现可疑病变或创面延迟愈合时,应立即撤除VSD装置,根据具体情况行进一步治疗。
- 龙静黄谢山潘小萌陈灼庚
- 关键词:口腔外科手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颌面颈部
- 耳后软组织瓣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 2015年
- 颌面部创伤、烧伤后及肿瘤术后易造成不同程度的软组织缺损,为解决该区域修复重建中常面临的缺乏局部软组织来源、修复后颜色质地匹配、瘢痕收缩等问题,将耳后软组织瓣临床应用的历史、应用解剖、设计和制备及在鼻部、眼部、耳部、面颊等部位的修复重建应用做一综述,进一步探讨耳后软组织瓣在颌面部局部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价值。
- 潘小萌黄谢山余海
- 关键词:皮瓣转移修复美学
- 多种皮瓣联合修复面部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术后缺损一例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总结1例多种皮瓣联合修复面部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nevoid basal cell carcinoma syndrome,NBCCS)术后缺损疗效。方法2019年6月收治1例29岁NBCCS女性患者,因面部多发黑色丘疹10余年入院。入院检查,面部可见多发黑色斑块(范围为0.6 cm×0.3 cm^3.5 cm×3.0 cm)以及散在黑褐色丘疹(直径0.2~0.6 cm)。术前病理检查示BCC。术中行肿物扩大切除后软组织缺损范围为0.6 cm×0.4 cm^7.5 cm×3.5 cm,分别采用鼻唇沟瓣、局部皮瓣及前臂皮瓣修复。结果术后各皮瓣均成活,切口Ⅰ期愈合。患者获随访5个月,面部表情自然,外形对称,右眶下区与周围组织存在一定色差。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面部NBCCS术后缺损可选择多种皮瓣联合修复,其中前臂皮瓣可修复面部较大缺损,鼻唇沟瓣、局部皮瓣修复小缺损。
- 龙静黄谢山白真玉陈尧卉林道志廖军潘小萌
- 关键词: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前臂皮瓣鼻唇沟瓣创面修复
- 基质血管成分联合PRF辅助自体脂肪移植的动物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基质血管成分联合PRF对兔自体脂肪吸收率的影响及脂肪颗粒与PRF的最佳质量比例。方法:采用双侧兔耳软组织缺损模型。在不同观察点比较各组移植物体积、成活率、质量等,对标本行HE染色、电镜扫描等比较各组移植物中脂肪细胞排列、形态以及数量的差别。结果:单纯脂肪移植组有2例术区表皮呈瘢痕愈合,余未见明显异常;随着观察时间的增加,移植物体积、成活率、质量均逐渐减少,当脂肪颗粒与PRF质量比为3∶1时,移植物存活率、质量及体积均最大;随着时间的增加,PRF缓慢释放,组织学观察显示各组脂肪细胞呈不同程度改建,B组脂肪细胞形态大小更均一,排列更紧密且相同视野完整脂肪细胞数量最多。结论:基质血管成分联合PRF能够提高自体脂肪组织移植后的存活率;脂肪颗粒与PRF的质量比为3∶1时其移植物存活率最高。
- 龙静黄谢山潘小萌廖军
- 关键词:PRF自体脂肪移植
- 耳后肌筋膜骨膜瓣设计和血管网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 2016年
- 目的:测量耳后肌筋膜骨膜瓣内耳后动脉的走行长度、分布宽度及范围,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3例尸体头颅标本行血管铸型,其中1例行聚乙烯醇-氧化铋灌注后X线摄影,分别测量耳后动脉走行的长度、分布的宽度及范围。结果:耳后动脉走行平均最大长度12.54(11.54-13.70)cm;平均最大宽度分布6.74(5.54-7.93)cm;聚乙烯醇-氧化铋灌注造影测得耳后动脉走行平均最大长度为7.84(7.72-7.95)cm;平均最大分布宽度为4.57(4.28-4.85)cm。结论:在临床上,制取耳后动脉为蒂的耳后肌筋膜骨膜瓣平均最大切取面积为12.54cm×6.74cm。
- 潘小萌黄谢山余海翦新春石小田刘德裕陈尧卉白真玉韩静欣
- 关键词:血管铸型应用解剖学血管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