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君
- 作品数:4 被引量:21H指数:2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奉贤区科学技术发展基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5227例婴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异常筛查结果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1
- 2018年
- 目的 :评估产次、胎位、分娩方式对婴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异常(DDH)发病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行DDH超声筛查婴儿5 227例(10 454个髋关节),记录其性别、年龄、胎次、胎位、分娩方式,依据Graf分类法将超声筛查结果分为正常和异常髋关节(发育不良、半脱位、脱位),并行统计分析。结果:5 227例,共10 454个髋关节,其中第1胎DDH的检出率为4.47%(284/6 350)高于第2胎(3.05%,125/4 104)(χ~2=15.08,P<0.01);臀位DDH检出率9.05%(42/464)较头位(3.67%,366/9 968)明显高(χ~2=34.15,P<0.01);剖宫产DDH检出率5.33%(196/3 678)高于自然分娩(3.14%,213/6 776)(χ~2=27.51,P<0.01)。结论 :产次、胎位、分娩方式均是影响DDH的因素,而臀位的影响更显著,可提示DDH的超声筛查。
- 翟大明赵奕文汤卫忠刘敏周君
- 关键词:超声检查婴儿
- 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经NF-κB通路对脑出血大鼠炎性反应及神经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分析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CORM-2)经核因子κB(NF-κB)通路对脑出血大鼠炎性反应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使用自体股动脉血注射法成功制备150只SD雄性大鼠脑出血模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单纯脑出血)、B组(CORM-2+脑出血)、C组(iCORM-2+脑出血)、D组(CORM-2+PDTC+脑出血)、E组(iCORM-2+PDTC+脑出血),各30只,并纳入30只健康SD雄性大鼠设置F组(假手术组)。以建模后6 h、12 h、7 d为观察点(每个时间段各10只大鼠,各组各时间点均分为各组亚组,如A组6 h为A1组,A组12 h为A2组,A组7 d为A3组,其他组分组方法相同)。比较各组大鼠不同时刻的旷场实验及热板测痛法结果,并比较各组大鼠不同时刻脑组织中一氧化碳含量、灶周损伤组织细胞质中IκB激酶(Iκκ)、磷酸化IκB激酶(p-Iκκ)、核因子κB亚基p65(NF-κB p65)、磷酸化核因子κB亚基p65(p-NF-κB p6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水平。结果对相同时间点的不同组大鼠进行比较,以A1-F1组大鼠为例,F1组大鼠的旷场实验总运动距离、平均速度、跨越区域的次数、总转圈次数均多于其他各组,F1组大鼠的热痛缩足潜伏期最长,其次为D1组,再次为B1组和E1组,A1组和C1组最少;F1组大鼠的脑组织中一氧化碳含量最低,F1组大鼠的灶周损伤组织细胞质中Iκκ、p-Iκκ、NF-κB p65、p-NF-κB p65水平最低,F1组大鼠的灶周损伤组织细胞质中TNF-α、IL-1β水平最低,其次为D1组,再次为B1组和E1组,A1组和C1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2-F2组和A3-F3组间大鼠上述指标比较结果与A1-F1组大小趋势相同。结论CORM-2可能通过抑制Iκκ/NF-κB信号通路活性缓解脑出血大鼠的炎性损伤,保护了其神经功能。
- 周君吴勤花夏翠萍
- 关键词:脑出血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炎性反应SD大鼠
- 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术的疗效和并发症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探讨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术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选取2010-2015年该院收治的120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肌瘤类型分为0型(A组,56例)、Ⅰ型(B组,42例)和Ⅱ型(C组,2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术治疗,统计分析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时间、治疗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时间方面,A组B组>C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A组
- 冯怡辰周君李少婧
- 关键词:宫腔镜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术疗效并发症
- 不同月经状态下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与其FOXP1转录因子和ER表达的相关性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不同月经状态下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与其叉头框蛋白P1(FOXP1)转录因子和雌激素受体(ER)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该院进行子宫内膜息肉手术治疗患者的子宫内膜息肉组织127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育龄期子宫内膜息肉组织(45例)、围绝经期子宫内膜息肉组织(40例)、绝经期子宫内膜息肉组织(42例)及其相邻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FOXP1转录因子和ER的表达水平,比较并分析不同月经状态下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与其FOXP1转录因子和ER表达的相关性。结果:绝经期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FOXP1转录因子、ERα及ERβ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48%、95.24%和95.24%,均高于育龄期子宫内膜息肉组织(55.56%、57.78%和55.56%)、围绝经期子宫内膜息肉组织(77.50%、80.00%和77.50%)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8.66%、10.24%和7.87%);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FOXP1转录因子和ER的阳性表达率均低于不同月经状态下子宫内膜息肉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关系分析结果显示:育龄期、围绝经期和绝经期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与其FOXP1转录因子的表达均呈正相关(r=0.587,P〈0.05;r=0.657,P〈0.05;r=0.838,P〈0.05);育龄期、围绝经期和绝经期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与其ERα的表达也均呈正相关(r=0.536,P〈0.05;r=0.618,P〈0.05;r=0.743,P〈0.05);而育龄期、围绝经期和绝经期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与其ERβ的表达无明显的相关性(r=0.202,P〉0.05;r=0.158,P〉0.05;r=0.246,P〉0.05)。结论:育龄期、围绝经期和绝经期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均与其FOXP1转录因子及ERα的表达呈正相关,育龄期、围绝经期和绝经期较高水平的FOXP1转录因子和ERα可能参与其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
- 冯怡辰李敏周君李少婧
- 关键词:子宫内膜息肉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