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钼矿
  • 2篇钼矿床
  • 2篇矿床
  • 2篇斑岩
  • 2篇斑岩钼矿
  • 2篇斑岩钼矿床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意义
  • 1篇东秦岭
  • 1篇东秦岭钼矿带
  • 1篇蚀变
  • 1篇蚀变特征
  • 1篇围岩蚀变
  • 1篇围岩蚀变特征
  • 1篇流体
  • 1篇流体包裹
  • 1篇流体包裹体
  • 1篇流体特征
  • 1篇陆块
  • 1篇南缘

机构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嵩县丰源钼业...

作者

  • 2篇叶会寿
  • 2篇陈小丹
  • 2篇褚松涛
  • 1篇毛冰
  • 1篇汪欢
  • 1篇毛景文
  • 1篇向君峰

传媒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矿床地质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豫西雷门沟斑岩钼矿床围岩蚀变特征及其意义被引量:7
2010年
华北陆块南缘熊耳山地区是东秦岭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的研究认为东秦岭成矿带可以划分为233~221Ma,148~138Ma,131~112Ma三个成矿期(Maoetal.,2008;2010)。雷门沟钼矿床形成于(132.4±1.9)Ma(李永峰等,2006),是熊耳山地区的重要的大型斑岩型钼矿床,在成矿时间上和空间上与该区金-银-铅锌多金属矿床密切相关,共同构成东秦岭成矿带的第3期成矿事件。本文在野外详细观察矿床地质特征基础上。
陈小丹叶会寿向君峰毛冰褚松涛
关键词:斑岩钼矿床蚀变特征钾长石化华北陆块南缘围岩蚀变
豫西雷门沟斑岩钼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3
2011年
豫西雷门沟钼矿床位于东秦岭钼矿带东段,是区内典型的斑岩型钼矿床之一。矿体主要分布于花岗斑岩与围岩新太古界太华群片麻岩的内外接触带中,呈透镜状、似层状产出。矿化类型主要有浸染状和细脉-网脉状。根据矿脉穿切关系,将热液成矿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Ⅰ)面型钾长石化阶段,Ⅱ)石英-钾长石阶段,Ⅲ)石英-辉钼矿-硫化物阶段,Ⅳ)石英-方解石阶段。矿床流体包裹体有3类:H2O包裹体(A型)、含CO2包裹体(B型)及含子矿物多相(S型)包裹体。根据不同阶段流体包裹体显微资料(成分、均一温度、盐度等)综合研究认为,本矿床成矿流体属中低温、中低盐度、低密度的H2O-CO2-NaCl体系,H、O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早阶段以岩浆水为主,随成矿演化有不同程度大气水的加入,C、O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流体有深源成分的加入。成矿过程温度降低不明显,流体不混溶作用导致矿质沉淀。结合流体包裹体特征和矿物共生组合关系认为流体不混溶、pH和氧逸度降低是矿床形成的主要因素。
陈小丹叶会寿毛景文汪欢褚松涛程国祥刘彦伟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斑岩钼矿床东秦岭钼矿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