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文
- 作品数:12 被引量:35H指数:4
- 供职机构:上海博物馆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 古陶瓷釉面析晶的研究被引量:7
- 2019年
- 研究选取青龙镇出土唐宋时期汀溪窑,东张窑,越窑,长沙窑等十个南方各窑口瓷片,并结合窑址出土的建窑、德清窑、龙泉窑瓷片,通过偏光显微镜显微观察了各窑口瓷片的釉层析晶现象, 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试了青龙镇出土各窑口瓷器的胎釉成分,研究了胎釉的原料配方。结果显示古代陶瓷析晶釉可以分为三种:(1)釉面上层氧化铁析晶;(2)釉层中靠近釉泡处钙长石析晶;(3)胎釉结合处钙长石针状析晶。析晶结构影响古代陶瓷的视觉效果,例如:汀溪窑和福建一带仿烧龙泉窑的胎釉结合处细碎状钙长石析晶结构与龙泉窑梅子青微观结构相似,这可能是其被称为"土龙泉"的原因。
- 王恩元熊樱菲吴婧玮龚玉武王建文
- 关键词:氧化铁钙长石
- 上海市青浦区青龙镇遗址2010年发掘简报被引量:5
- 2012年
- 青龙镇遗址位于上海市青浦区,是唐宋时期上海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2010年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首次对青龙镇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与发掘,发现了唐宋时期的房基、瓷片堆、水井、灰坑等遗迹及大量的遗物,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 何继英王建文高文虹薛皓冰
- 关键词:唐宋时期
- “‘城市与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被引量:2
- 2014年
-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发展聚焦和折射着人类文明演进的轨迹;早期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文明化进程和国家起源的重要标志,并最终铸就了当今现代化城市的格局。为了展示上海地区的考古发现,反映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2014年6月6日-8月31日,上海博物馆举办了"申城寻踪——上海考古大展"。为配合本次展览主题,同时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国家起源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 黄翔王建文
- 关键词:城市经济考古工作展览主题聚落形态人类社会
- “南定”与“仿官”——以上海青龙镇遗址出土南宋米黄釉瓷器为中心
- 2023年
- 通过对上海青龙镇遗址南宋地层出土的米黄釉瓷器进行胎釉成分、色度等科技分析,探讨了这类米黄釉瓷器可能的产地与烧造的原因。根据成分分析以及和相关窑场瓷器的对比,可知以往认知中的米黄釉瓷实际上包含两类产品。其中釉色泛黄、生烧明显的瓷器主要为湖田窑所烧,可能是为京畿地区用户仿官窑烧造的日用陈设器;而釉色偏白、质量较好的瓷器则是景德镇镇区窑场在南北对峙的格局下为南方市场生产的定窑白瓷替代品“南定”。这两种产品的烧制,表明了南宋时期景德镇地区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化生产模式。
- 肖红艳王建文陈杰崔剑锋
- 上海青龙镇遗址出土闽清义窑瓷器初步研究被引量:5
- 2017年
- 青龙镇遗址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2010~2016年,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对青龙镇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与数次调查。本文以青龙镇遗址2012年度Gf区出土瓷器为例,分析统计瓷器窑口与数量的变化。根据统计数据,福建窑口的产品占比最大,尤其以义窑瓷器数量最多。通过对义窑瓷器依据地层关系的分类介绍,对青龙镇遗址出土的闽清义窑瓷器年代、器物类型及特征、贸易情况进行初步判断。青龙镇作为港口重镇,是南北海路交通的要冲,又有吴淞江、长江沟通内陆,与福建地区贸易活动频繁,义窑瓷器到达青龙镇以后,主要是转口销往东北亚的高丽与日本。
- 高文虹王建文
- 关键词:瓷器
- 斯里兰卡贾夫纳阿莱皮蒂遗址2018年发掘简报被引量:2
- 2020年
- 阿莱皮蒂遗址位于贾夫纳地区的凯茨岛,西临保克海峡,距现在海岸线约160米。2018年,上海博物馆与斯里兰卡中央文化基金会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与发掘,确认该遗址主要堆积范围东西约25、南北约15米。此次发掘面积92.4平方米,出土遗物总计650多片,其中来自中国的瓷片超过600片。中国瓷器以广东窑口为主,西村、潮州窑为大宗,器形有碗、盘、盆、碟、壶等,另有部分青釉罐、盆。数量较多的还有一类青白瓷唇口碗,可能为广东或福建产品。此外,还发现9片耀州窑青釉碗残片和少量景德镇窑青白釉刻划花碗。这批货物可能从广州出发转运到三佛齐的某一港口,经斯里兰卡运往阿拉伯地区销售,在途经阿莱皮蒂时,遇到突发事故,破碎的器物就地抛弃,完整器则被抢救继续贸易。这批器物的废弃年代为北宋中晚期之际。
- 陈杰王建文(文/摄)王建文Indika(图)薛皓冰(摄)
- 关键词:瓷器北宋丝绸之路
- 上海青龙镇唐代铸造作坊遗址出土陶范的分析研究被引量:2
- 2021年
- 上海青龙镇相传始建于公元746年,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重镇。2012年青龙镇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4座熔炉以及熔炉周围堆积的大量陶范、炉渣等,是上海地区首次发现的冶铸作坊遗址,遗址使用的主要年代是唐代晚期。为了解青龙镇唐代铸造作坊遗址出土陶范的制作技术,对遗址出土的陶范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揭示唐代青龙镇铸造作坊的制范技术。对陶范型腔面上残留的附着物分析主要元素是铁,表明陶范用于铸造铁器。经分析遗址中出土的陶范由三层组成:面层、背层和稻壳泥层。面层厚约1~2 mm,采用细颗粒泥料制作,致密,在铸造铁器时能确保陶范承受高温液态金属的充型压力,并得到表面光洁的铸件。背层厚约4~7 mm,该层羼入了粗颗粒物,这些羼和料可以减少陶范在干燥收缩和焙烧过程中的收缩变形。稻壳泥层厚约11~16 mm,该层羼入了一定量粗颗粒物,并羼入了大量的稻谷壳,陶范焙烧时谷壳烧失,在陶范上留下了大量的孔隙,便于铸造时型腔中气体的排出。三种不同的材质起到不同的作用,以保证成功铸造出铁器。在冶铸作坊废弃后在其上建造的一口水井内发现的铁釜、铁提梁鼎的形状与遗址中出土陶范所铸器物的形状吻合,应为该遗址所铸造器物。
- 廉海萍王建文何继英
- 关键词:铸铁唐代
- 古陶瓷化妆土与反应层结构的研究被引量:5
- 2018年
- 选取唐代耀州窑、长沙窑、定窑以及北宋建窑瓷片,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偏光显微镜研究其胎釉成分与显微胎釉结构,结果显示耀州窑化妆土成分与胎体相似,质地较为疏松。长沙窑化妆土中Al_2O_3含量普遍偏高,可能用到了其它含铝量较高的瓷土。不同的胎釉结构导致化妆土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在高铝低硅的胎和釉或化妆土的结合面上,会出现由钙长石晶丛构成的反应层,北方窑口以及南方的建窑,东张窑等较为多见,通过相图解释了反应层的形成机理。判断反应层与化妆土可通过在偏光显微镜下边界是否整齐来判断。取样四种瓷片样本较为系统,能完整地反映出化妆土→反应层的渐变过程。
- 王恩元熊樱菲龚玉武吴婧玮王建文
- 关键词:化妆土
- 上海唐宋时期的对外贸易港口--青龙镇
- 王建文
- 基于XRF与TL技术相结合的古陶瓷产地判别研究被引量:4
- 2018年
- 古陶瓷产地判别一直是古陶瓷研究工作的一个重点。为了拓展产地判别的科技研究方法,本研究针对南北方4个不同窑口(越窑、建窑、耀州窑、定窑)的古陶瓷样品,首次结合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和热释光(TL)测试分析技术相互印证,测定4个窑口样品的胎釉元素组成和热释光特性,并建立相对应的数据库,相互印证判别古陶瓷样品的产地。数据库的统计分析表明:同一窑口的古陶瓷不仅在主量与微量元素化学组成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其热释光的测量灵敏度也存在地域特征性;不同窑口的古陶瓷可以通过元素组成归类和热释光特性的不同加以区分,结合采用XRF与TL测试分析两种技术可以更准确地对古陶瓷产地进行分析判别。
- 熊樱菲吴婧玮龚玉武王恩元王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