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维邦

作品数:12 被引量:42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神经内镜
  • 4篇切除
  • 4篇腺瘤
  • 4篇内镜
  • 4篇垂体
  • 4篇垂体腺瘤
  • 3篇蝶窦
  • 3篇手术
  • 2篇蝶窦入路
  • 2篇血管
  • 2篇血管减压
  • 2篇炎症
  • 2篇炎症因子
  • 2篇入路
  • 2篇切除术
  • 2篇肿瘤
  • 2篇微血管
  • 2篇微血管减压
  • 2篇文献复习
  • 2篇腺瘤切除

机构

  • 11篇南京医科大学
  • 4篇江苏省人民医...

作者

  • 11篇梁维邦
  • 6篇蒋健
  • 5篇倪红斌
  • 4篇傅震
  • 4篇金伟
  • 4篇刘志坚
  • 2篇朱天胜
  • 2篇韦永祥
  • 2篇徐武
  • 2篇高下
  • 2篇王晶
  • 1篇庄敏杰
  • 1篇袁宝玉
  • 1篇孔杰
  • 1篇赵寅涛
  • 1篇吴俊
  • 1篇徐立
  • 1篇虞晨
  • 1篇陈维涛
  • 1篇王涵东

传媒

  • 3篇江苏医药
  • 3篇临床神经外科...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立体定向和功...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原发性脊膜黑色素细胞瘤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报告一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脊膜黑色素细胞瘤,并通过相关文献复习,探讨该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学特征等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对该罕见疾病进行探讨。结果本例患者病变位于颈7~胸1节段椎管内,为髓外硬膜下病变,术前检查完善后行颈7椎板切除、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切除、脊椎内固定术。术后病理检验结果提示脊膜黑色素细胞瘤。结论原发性脊膜黑色素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具有一定的复发率,并可能向恶性黑色素瘤转变,临床需要与恶性黑色素瘤、转移性黑色素瘤等相鉴别。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案是手术治疗,手术不能完全切除的患者,辅助放疗可以有效改善预后。
虞晨陈维涛赵寅涛蒋健梁维邦
关键词:黑色素细胞瘤椎管内肿瘤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核因子κB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核因子κB(NF-κB)表达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减轻急性脊髓损伤后继发性脊髓损伤的机制。方法 18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损伤组和治疗组,用动脉瘤夹从两侧夹闭脊髓30 s造成脊髓损伤模型。治疗组分别予术后1 h和1、2、3 d腹腔注射EPO 5000U/kg。术后3 d处死大鼠取材,用EMSA法检测脊髓组织中NF-κB活性,ELISA法检测TNF-α、IL-1β、IL-6表达。结果治疗组脊髓组织中NF-κB、TNF-α、IL-1β、IL-6的水平均比损伤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EPO能下调急性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中炎症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对继发性脊髓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吴俊梁维邦倪红斌金伟孔杰蒋健
关键词:脊髓损伤促红细胞生成素
N-乙酰半胱氨酸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继发性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大鼠脊髓急性损伤后继发性脊髓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18只随机均分成单纯椎板切除(对照组)、急性脊髓损伤(损伤组)和急性脊髓损伤后NAC治疗(治疗组)三组。用30g力量动脉瘤夹从两侧夹闭脊髓30s建立脊髓损伤模型。治疗组术后15min、1、2和3d分别予NAC 150mg/kg腹腔注射;对照组和损伤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所有动物于术后3d处死取材,用凝胶电泳迁移率分析和免疫组化检测脊髓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6表达。结果损伤组脊髓组织中NF-κB、TNF-α、IL-1β和IL-6水平均比对照组升高(P<0.05),治疗组脊髓组织中各因子水平均比损伤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NAC可以通过抑制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NF-κB的活性,进一步下调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从而减轻继发性炎症反应所导致的脊髓损伤。
朱天胜金伟倪红斌袁宝玉王晶王涵东梁维邦
关键词:N-乙酰半胱氨酸脊髓损伤炎症因子
三叉神经痛微球囊压迫术后无效或短期内复发的原因及处理策略被引量:8
2022年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无效或短期内(术后3个月内)复发的原因及再次行改良式PBC的手术策略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神经外科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PBC治疗无效或短期内复发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8例, 女性13例, 平均年龄66.6岁(范围:51~79岁);手术无效2例, 短期内复发19例, 占同期接受PBC治疗患者的5.7%(21/369)。疼痛分区:V2支2例, V3支3例, V1+V2支 1例, V2+V3支15 例。19例短期复发患者的平均复发时间为46.8 d(范围:23~76 d)。分析患者术后无效或短期复发的原因, 将患者分为4种类型:Ⅰ型为囊外假梨型(1例), Ⅱ型为真梨无效型(2例), Ⅲ型为囊体破裂型(6例), Ⅳ型为压迫盲区型(12例);根据患者类型制定个体化改良式PBC手术方案。观察行改良式PBC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术后疼痛均即刻消失, 即时有效率为100%。患者术后面部均有轻度麻木, 出现咬肌无力5例(23.8%, 5/21), 口周疱疹3例(14.3%, 3/21), 复视1例(4.8%, 1/21), 无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范围:13~28个月), 1例(4.8%, 1/21)患者(压迫盲区型)于术后9个月复发, 至我科再次行原改良式PBC后治愈, 继续随访13个月未复发, 其余患者均未复发。截至末次随访, 19例(90.5%, 19/21)治愈, 2例(9.5%, 2/21)改善。结论三叉神经痛患者PBC术后无效或短期复发的主要原因是三叉神经节未受到有效压迫。根据患者的不同分型, 采用个体化改良式手术方案, 可提高PBC手术疗效。
种玉龙徐武王晶姜成荣梁维邦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复发无效
神经内镜下经蝶窦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技巧被引量:3
2010年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内镜神经外科(endoscopic neurosurgery,EN)技术应用于垂体腺瘤切除术已渐为成熟。2008年4月至2009年11月,我院连续完成内镜下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手术36例,本文总结工作中的手术经验及操作要点。
刘志坚梁维邦高下蒋健傅震
关键词:垂体腺瘤切除术手术技巧神经内镜经蝶窦切除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经验
术前磁共振影像学特征初步评估面肌痉挛显微微血管减压术的难易度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术前磁共振影像学特征对面肌痉挛显微微血管减压术难易度评估的价值。方法观察2012年4月至2012年9月手术治疗105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核磁共振检查结果,统计并分析责任血管的大小、小脑凸起高度、后颅窝形态以及蛛网膜下腔形态对显微手术操作时间长短的影响关系。结果责任血管的大小和后颅窝形态对手术的难易程度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余因素可能会影响手术的难易度。结论术前磁共振影像学特征对初步判断面肌痉挛显微微血管减压术的难易程度有重要的价值。
朱天胜倪红斌金伟徐武梁维邦
关键词:磁共振面肌痉挛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初步体会被引量:7
2009年
垂体腺瘤是神经外科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约为1/10万,占颅内肿瘤的10%。随着内镜技术的迅速发展,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日渐增多。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学院2008年4月-2009年3月共施行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42例,其巾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手术3例,完全神经内镜手术12例,效果良好。现将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的初步经验和临床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刘志坚梁维邦蒋健高下倪红斌韦永祥傅震
关键词:内窥镜检查垂体肿瘤腺瘤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附6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 ;总结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行垂体腺瘤切除的手术技巧。方法 2008年4月~2011年3月间共60例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结果肿瘤全切除32例,近全切除17例,大部切除9例,活检2例;术中脑脊液漏9例,予修补;海绵窦出血3例,无颈内动脉损伤;术后一过性尿崩症11例,脑脊液漏2例,脑膜炎1例,均治愈。术后病理示:非功能性腺瘤26例,生长激素腺瘤16例,泌乳素腺瘤12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6例。随访1个月~3年,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肿瘤复发8例,予放射治疗5例,再次手术3例。结论神经内镜为经鼻-蝶手术提供了独特的解剖细节,内镜下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安全可靠;术者对内镜下解剖的熟悉,手术器械的熟练使用及操作技巧,与肿瘤切除程度及降低手术并发症密切相关。
刘志坚蒋健梁维邦傅震
关键词:神经内镜垂体腺瘤外科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切除垂体腺瘤手术的并发症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行垂体腺瘤切除手术并发症的防治要点。方法回顾性总结60例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除32例,近全切除17例,大部切除9例,活检2例。并发症包括:术中脑脊液漏9例,术中海绵窦出血3例,术后一过性尿崩症11例,脑脊液漏2例,脑膜炎1例;均治愈。术后病理:非功能性腺瘤26例,生长激素腺瘤16例,泌乳素腺瘤12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6例。结论术者对神经内镜下解剖的熟悉和手术器械的熟练使用与降低经鼻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手术并发症密切相关。
刘志坚梁维邦蒋健傅震
关键词:神经内镜垂体腺瘤
开放桥小脑角池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2009年
目的观察桥小脑角池(Cerebellopontine angle cistern,CPA)的开放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 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的影响。方法实验组(A组)2007年9月至2008年6月面肌痉挛病人100例,男44例,女56例,年龄30-68岁,术前纯音听阈测定听力均正常,术中BAEP监测桥小脑角池开放前后V波潜伏期的变化;对照组(B组):另取术前病例20例,2007年9月至2008年6月,其中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34-65岁,术前情况同实验组。取其V波潜伏期值作为正常对照;结果桥小脑角池开放后,V波潜伏期平均延长0.85ms,延长比率12.9%;桥小脑角池封闭后,V波潜伏期平均回复0.64ms,回复9.8%;桥小脑角池封闭后较开放前平均延长0.21ms,延长3.1%。术后3天5例出现耳鸣,3例眩晕,无1例听力下降,3个月所有病人均无耳鸣、眩晕及听力异常。结论V波潜伏期延长大于1ms且CPA关闭后无回复提示听神经出现可逆性损伤,表明V波潜伏期的延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示听神经的损伤。
徐立梁维邦倪红斌韦永祥庄敏杰
关键词:听觉脑干诱发电位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手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