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永昌

作品数:27 被引量:87H指数:5
供职机构: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10篇海拔
  • 5篇缺氧
  • 5篇空军
  • 4篇急救
  • 3篇作战
  • 3篇军事医学
  • 3篇急救医疗
  • 3篇急救医疗服务
  • 3篇ALTITU...
  • 2篇低氧
  • 2篇心率
  • 2篇战争
  • 2篇转送
  • 2篇卫勤保障
  • 2篇卫生计划
  • 2篇卫生勤务
  • 2篇习服
  • 2篇军事人员
  • 2篇急性高原
  • 2篇急性高原反应

机构

  • 22篇空军航空医学...
  • 8篇空军后勤部
  • 3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空军总医院
  • 1篇中国航天科技...

作者

  • 27篇罗永昌
  • 5篇陈义勤
  • 4篇安瑞卿
  • 4篇曹征涛
  • 3篇刘晓鹏
  • 3篇邓略
  • 3篇殷东辰
  • 3篇刘庆峰
  • 3篇陈勇胜
  • 3篇王兴伟
  • 3篇俞梦孙
  • 2篇施维茹
  • 2篇宋华淼
  • 2篇彭飞
  • 2篇吴锋
  • 2篇杨军
  • 2篇焦志刚
  • 2篇周海亮
  • 2篇谢弘
  • 2篇顾昭

传媒

  • 14篇中华航空航天...
  • 8篇航空军医
  • 2篇国防卫生论坛
  • 1篇解放军预防医...
  • 1篇医疗卫生装备
  • 1篇中华行为医学...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4
  • 1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4
  • 3篇2002
  • 1篇2001
  • 4篇2000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空军应急机动卫勤力量建设现状及发展设想被引量:2
2000年
空军应急机动卫勤力量自组建以来,特别是“九五”期间取得了较大发展,组织体系逐步完善,装备建设逐步加强,保障能力逐步提高,较好地保障了空军部队训练、战备、作战任务的圆满完成,但与新时期空军军事斗争对卫勤准备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十五”期间建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因此。
罗永昌安瑞卿
关键词:空军应急机动卫勤力量
贯彻《空军航空卫生工作规则》 提高航空医学科研水平被引量:1
2004年
为加强新时期航空卫生工作,提高航空卫生保障能力,空后卫生部于2003年组织专家对《空军航空卫生工作规则》(以下简称《规则》)进行了修订,并以空军的名义正式颁布实施。深入学习领会《规则》的实质,正确指导航空医学科研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罗永昌殷东辰
关键词:卫生学卫生计划纲要军队卫生航空卫生保障
高性能战斗机航空卫勤保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被引量:14
2000年
在当今世界各国先进的战斗机中,以F-15、F.16、F-18、幻影-2000、苏-27、苏-30为代表的第三代高性能战斗机,具有“高过载、高过载增长率、高角加速度、高认知负荷”四高的特点,由此引发了大量的飞行卫勤保障问题,如空中意识丧失、空间定向障碍、情景意识丧失、过度飞行疲劳等。
陈义勤罗永昌
关键词:高性能战斗机
空军空运医疗后送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 构建空军空运医疗后送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为空运医疗后送体系建设和能力评估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文献调研法、实地调研法和系统分析法,筛选评估指标要素,构建评估指标体系框架;采用德尔菲法(delphi)和层次分析法,确立评估指标体系和各级指标权重. 结果 3轮德尔菲咨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0.5%、94.7%和100.0%,协调系数分别为0.512、0.761、0.874,对协调系数进行x2检验,p值均小于0.01.确立了空军空运医疗后送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下设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36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组织指挥、保障力量、装备设备、训练演练、法规制度)权重分别为0.1309、0.3041、0.3860、0.1186、0.0607,最终指标权重通过一致性检验(cr<0.1). 结论 基于我国空军伤病员空运医疗后送能力现状考虑,能力评估内容不应仅限于空运救护医疗人员能力素质和救护水平,应更加注重空运后送体系整体建设情况综合实力的评估,从而使该评估指标体系更具可操作性.
张家康罗永昌
关键词:急救医学病人转送
自主神经调节反馈训练对高原驻训军事人员心率、心率变异性及血压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 研究自主神经调节反馈训练对高原环境驻训军人的心率变异性和血压的影响,为高原驻训心理卫生保障提供技术方法. 方法 71名高原驻训军人,平均年龄(27.6±6.5)岁,在进驻高原(海拔3780 m)60d后,进行深呼吸和心率变异性生物反馈相结合的自主神经调节反馈训练,记录坐姿平静状态和自主神经调节反馈训练状态下的心率、心率变异性和血压指标.由于试验条件限制,仅采集到47名受试者的血压. 结果 ①自主神经调节反馈训练状态下受试平均心率低于平静状态(t=2.010,P<0.05),心率变异性指标NN间期的标准差和低频功率高于平静状态(t=3.700、5.401,P<0.01).②高原平静状态下受试者舒张压大于90 mm Hg占31.91%;自主神经调节反馈训练状态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平静状态(t=4.062、7.632,P<0.01).③受试者平静和自主神经调节反馈训练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与年龄呈正相关(r=0.363~0.605,P<0.05). 结论 高原驻训期间,自主神经调节反馈训练能够降低心率和血压,增高心率变异性,对抗缺氧造成的生理反应,改善心理状态,可作为军事人员进驻高原的心理卫生保障手段.
刘庆峰宋华淼陈勇胜曹征涛彭飞杨蕾周玉彬罗永昌
关键词:自主神经系统心率心率变异性
高原飞行对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心率和呼吸频率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 观察高原飞行对飞行员生理参数和飞行劳动负荷的影响. 方法 13名健康男性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分2批进驻高原,第1批(8名)进驻高原时间3个月,第2批(5名)进驻时间1周,对飞行前心率进行检测,并与其在原驻地心率进行比较;测量4类课目(警巡、空战、夜航、高原首次试飞)共25架次飞行中的生理参数,分析心率及呼吸频率的变化. 结果 ①2批次飞行员 高原驻训期间,飞行前心率高于原驻地飞行前心率(t=5.447、3.269,P<0.05).②飞行员不同阶段和课目的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831~204.906,P<0.01);4个课目飞行准备、滑行起飞、近进和着陆阶段的心率均显著高于平飞阶段(P<0.01);除安静状态外,高原首次试飞各阶段心率显著高于其他课目(P<0.01).③不同课目、不同飞行阶段的呼吸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71~~140.035,P<0.01);空战、夜航、高原首次试飞着陆滑行阶段呼吸频率较高(P<0.01);高原首次试飞各飞行阶段呼吸频率明显高于其他课目(P<0.05或0.01).④飞行员着陆后使用备用氧,心率明显降低,平均心率降幅为(15.89±6.37)次/min(t=5.580,P<0.01). 结论 飞行员高原飞行时,生理负荷和飞行劳动负荷较在平原飞行时明显增大.建议飞行员在飞机着陆后不摘除面罩,启用机载备用氧,有助于降低缺氧所致心肺负荷增加.
郭华王生成陈清禄景百胜罗永昌
关键词:心率缺氧
体表测量指数与急性高原反应的相关性分析
2013年
人体对高原缺氧环境的耐受能力有明显个体差异,研究表明个体差异除家族遗传性因素以外,还与个体的年龄、性别、体型、身体状况、心肺功能、体内激素和酶活性、心理因素以及吸烟等生活习性相关[1-8].世居平原地区人群进入高原地区工作生活,由于缺氧会引起急性高原反应(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严重影响作业能力,严重者更有可能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并发症[5].因此在进入高原地区前,筛选出AMS易感者加以针对性的训练或进入高原地区后给予重点关注,对减轻AMS反应程度、保持作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殷东辰施维茹温冬青顾昭王桂友刘晓鹏罗永昌
飞行人员高原防寒睡袋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高原地区气候寒冷,海拔5000m左右的高原地区气温比同纬度海平面低30℃左右.因此,寒冷成为飞行人员高原遇险生存中除缺氧、低气压之外威胁生命的一项主要因素.开展飞行人员高原防寒睡袋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歼击机飞行员遇险生存所需的所有物品都存放在弹射座椅椅盆中,因此睡袋的设计除要考虑到足够的保暖量和防风因素之外,还必须考虑到自身包装体积和重量等因素.飞行人员救生防寒睡袋受限于包装体积的要求,保暖量仅为1.5 clo左右[1],因此要提高飞行人员高原遇险生存过程中抵御寒冷的能力,改善飞行人员救生防寒睡袋的保暖效果,就必须从改进制造材料人手.
周海亮王兴伟陈立雄邓略顾鹏燕罗永昌
高原航空救生体系建设对策措施
2013年
航空救生是指航空器在飞行中发生严重故障、损毁或飞行人员身体发生意外等情况时,飞行人员离机、降落、求生和营救的全过程[1].目的是保障飞行人员安全,保持部队战斗能力,对鼓舞部队士气具有重要作用.由于高原环境恶劣、人烟稀少以及地形复杂,给遇险飞行人员的生存、搜索和营救带来了更大的困难.为迅速营救,提高航空救生的成功率,必须根据高原航空救生的特点及需求,建设和完善高原航空救生体系,包括:高效的组织指挥、合理的救生流程、优良的救生装备、专业的施救人员以及针对性的训练等.
张晓丽王兴伟罗永昌
高原富氧室供氧方法研究
2013年
目的 研究高原富氧室的供氧方法,为指导富氧室的建设和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方法 根据飞行员宿舍和体能训练室氧气浓度变化规律,建立富氧室数学模型,并通过试验进行验证.8名志愿者乘飞机进入高原(海拔3780m),按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供氧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人.供氧组晚上22:00至次日8:00在富氧室休息(氧气浓度为24%~27%,连续供氧8 d),对照组22:00至次日22:00在普通宿舍休息(不供氧);观察2组志愿者晨起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差异. 结果 飞行员宿舍和体能训练室内实际测量的氧气浓度与数学模型计算结果呈正相关(r=0.986、0.998,P=0.000).供氧组晨起心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F=13.067,P=0.011);供氧组晨起血氧饱和度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F=102.885,P=0.000). 结论 建立O2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可指导高原富氧室建设.飞行员宿舍和体能训练室应采用不同的供氧方式.维持宿舍供氧生理等效高度3000 m以下.
刘晓鹏王桂友肖华军罗永昌
关键词:富氧室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