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智泉
-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1
- 供职机构: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邵阳市9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分析及对策被引量:12
- 2020年
- 目的分析邵阳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特征,为预防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提供相关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截止2020年2月11日邵阳市新冠肺炎病例相关的人口学、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8.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报告确诊病例94例,其中家庭聚集性疫情21起,先后出现武汉(或湖北)输入病例和本地续发病例两个高峰。地区分布以邵东市、新邵县和洞口县为主(69.15%)。全人群粗发病率1.28/10万,邵东市最高为4.06/10万。发病年龄最小为8岁,最大为84岁,主要以20~59岁年龄段为主(占79.8%),以武汉(或湖北)旅居史和务工返乡人员为主(占69.15%)。60岁及以上老年人确诊病例的重症(危重症)比例达66.7%(10/15),高于60岁以下年龄组确诊病例的重症(危重症)比(χ^2=31.150,P<0.001)。结论邵阳市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易发生家庭聚集性疫情,老年人易出现重症。应加强新冠肺炎相关预防控制工作,特别是对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针对性的防护。
- 李朝晖郭小成马智泉刘涛
-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聚集性疫情
- 2018—2022年湖南省邵阳市野生毒蘑菇中毒暴发事件流行特征
- 2025年
- 目的分析邵阳市野生毒蘑菇中毒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后续预警及防控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导出2018—2022年邵阳市上报的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数据,并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2018—2022年邵阳市报告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数143起,发病466人,占食源性疾病事件总数的77.30%;死亡8人,占死亡总数的88.89%。暴发时间主要集中在6—10月,占事件总数的93.71%(134/143);发生地区主要分布在洞口县和新宁县,分别占事件总数的25.17%(36/143)和23.78%(34/143);死亡病例主要发生在邵东市,占死亡总人数的62.50%(5/8);暴发场所主要为农村家庭,占事件总数的95.80%(137/143);20~<60岁年龄组为高发人群,占发病总人数的58.15%(271/466);已知引起死亡的主要是鹅膏类野生毒蘑菇,占致死病例的62.50%(5/8)。结论野生毒蘑菇中毒是邵阳市食源性疾病主要的致病、致死因子,应加强对农民和农村地区的监测和宣教工作,以减少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
- 伍鹤卢婷马智泉
- 关键词:野生蘑菇毒蘑菇食物中毒
- 邵阳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特征
- 2021年
- 目的分析邵阳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流行特征,为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邵阳市2020年1月25日至3月16日新冠肺炎病例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截至2020年3月16日邵阳市共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02例、无症状感染者13例,粗发病率1.57/10万;本地病例占65.2%、输入性病例占34.8%;疫情覆盖全市11个县市区,邵东市发病率最高(4.95/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20~59岁(78.3%),以务工返乡和商务服务人群为主(74.8%);确诊病例以轻症居多(45.1%),其中重症/危重症占24.5%(25/102);≥60岁者确诊病例的重症/危重症占比达57.9%(11/19);共发生聚集性疫情22起确诊87例(占总病例数85.3%);确诊病例的发病至首诊、首诊至确诊、发病至确诊中位时间分别为2 d、3 d和5 d。结论邵阳市新冠肺炎本地病例占65.2%,20~59岁占78.3%,易聚集发病,老年人群易发重症。应加强宣传教育、及时处置突发疫情、提高救治水平并加快疫苗接种,以有效控制新冠肺炎流行。
- 马智泉李朝晖刘涛
- 关键词:聚集性疫情疾病控制
- 邵阳市2013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分析
- 2015年
- 目的分析2013年邵阳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了解该市食品安全现状,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依据。方法按照《2013年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工作手册》与《2013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要求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化学污染物监测192个样品,有38个样品受污染,超标率为19.79%,食品中重金属铝污染最为严重,占总污染样品的65.79%;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显示地方食品甲鱼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高达66.67%,婴幼儿食品样品中蜡样芽孢杆菌的检出率为33.33%,受污染情况严重。结论部分食品的安全问题令人堪忧,应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加快制定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细则,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 李睿佼陈锋马智泉卢婷
- 关键词:食品安全化学污染物食源性致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