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涛
- 作品数:22 被引量:69H指数:5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社会学更多>>
- 条件培养基培养神经干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条件培养基对神经干细胞(NSCs)分化的影响。方法提取第3代大鼠BMSCs条件培养基,浓缩后加到NSCs培养基中,对所培养的NSCs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免疫化学染色法鉴定。结果在加入大鼠BMSCs条件培养基的实验组,24 h内见悬浮生长的NSCs球开始贴壁生长。至第3天,所有悬浮细胞球基本贴壁生长,大量细胞从中爬出,伸出突起。第7天时,伸出细胞交织成网。对贴壁分化后的NSCs进行免疫化学染色,其表达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特异性蛋白。而未加入条件培养基的对照组,NSCs仍呈悬浮生长,未见大量细胞贴壁生长及分化。结论在完全去除BMSCs细胞的情况下,含有大鼠BMSCs分泌的细胞因子的条件培养基对NSCs的贴壁分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 宋旆文徐鹏尤涛董福龙章仁杰申才良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分化条件培养基
- 下位节段椎间融合器融合、上位节段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双节段退变性腰椎不稳临床观察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下位节段椎间融合器融合、上位节段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双节段退变性腰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双节段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75例,其中35例采用下位节段椎间融合器融合、上位节段自体骨植骨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系统治疗(改良组),40例采用双节段椎间融合器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系统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16个月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功能评分(简称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及术后16个月上、下邻近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及椎间盘Pfirrmann评分。结果两组术后1、16个月JOA评分均高于术前,VAS均低于术前(P均<0.05);两组术后1、16个月JOA评分及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上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均降低,但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两组术后下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及上、下邻近节段椎间盘Pfirrmann评分均较术前无明显改变,两组术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下位节段椎间融合器融合、上位节段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双节段退变性腰椎不稳的效果较好,并可减少上邻近节段退变。
- 张明凯汤健尤涛
- 关键词:退变性腰椎不稳椎间融合椎间植骨椎间融合器
- 小鼠异位小肠移植模型的技术改进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小鼠异位小肠移植的技术要点并进行相应改进,为小肠移植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 53只Balb/C小鼠的节段小肠异位移植于C57BL/6小鼠腹腔。适当缩短切取小肠及血管蒂门静脉的长度;应用缝针法建立受体腹主动脉前壁的椭圆形切口,穿刺法建立下腔静脉前壁切口;两点定位连续缝合法吻合血管;近端结扎封闭,远端与受体空肠端侧吻合重建肠道。结果 53例异位小肠移植的小鼠成活7天以上46例,成活率86.8%。供体手术时间45±10分钟,移植小肠冷缺血时间25±5分钟,受体手术时间56±7分钟,其中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阻断时间33±8分钟。主要失败原因为吻合口出血过多1例,吻合时间较长致下肢瘫痪3例,肠梗阻功能紊乱1例,吻合口狭窄1例,麻醉意外1例。结论对小鼠异位小肠移植的技术要点进行改进,有利于建立稳定的模型用于科学研究。
- 尤涛王国斌汪全海
- 关键词:小鼠
- 临床路径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8
- 2012年
-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在科室实习的64名临床医学本科生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CP教学和传统教学。实习结束后,进行理论、临床操作及临床病例分析考核,并进行比较,同时对带教的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CP教学组各项成绩均优于传统教学组(P〈0.05);且其对带教的满意度优于传统教学组(P〈0.05)。结论CP教学能够促进骨科临床教学的标准化、系统化,有利于贯彻基于问题的临床学习,提高临床教学效果及带教满意度。
- 尤涛朱雷王国斌
- 关键词:临床教学骨科
- MAST^(TM) QUADRANT^(TM)可扩张通道管系统与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分析比较采用QUADRANT可扩张通道管系统与后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83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45例采用QUADRANT可扩张通道管系统手术治疗,38例采用MED。比较两组病例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疼痛缓解程度及术后3个月复查时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疼痛缓解程度及术后3个月复查时疗效评价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症的前提下,QUADRANT组与MED组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达到了相同的近期疗效,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更为容易的手术方法,但对于远期疗效仍需继续随访观察。
- 范里杨波徐勇陈家禄郑望苟尤涛李运兵
-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
-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稳定高效培养及外泌体的提取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建立稳定、高效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培养及外泌体提取方法。方法通过全骨髓、差速贴壁并辅助以低氧(5%O2)环境的方法进行小鼠BM-MSCs培养,收集细胞,鉴定干细胞表面标志物,进行成骨、成脂及成软骨诱导;并收集上清液,超速分离的方法提取外泌体后鉴定。结果小鼠BM-MSCs生长状态好,第3代细胞就可达到95%以上的纯度且可稳定传代至15代左右,表达间充质干细胞(MSCs)标志物,且可被成功诱导分化成骨、成脂肪及软骨组织。超速离心得到的细胞外囊泡具有典型外泌体样结构,Western blot鉴定显示具有外泌体特征性蛋白标志物。结论全骨髓培养方法使得小鼠BM-MSCs的损失最少,低氧(5%O2)环境下的差速贴壁法使得小鼠BM-MSCs增殖速度快,纯度高。该方法培养的小鼠BM-MSCs可稳定分泌外泌体囊泡,为小鼠MSCs的培养及其外泌体获取提供了良好的方法。
- 程欢苏盖陶思跃尤涛
- 关键词: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差速贴壁低氧培养外泌体
- 外踝上逆行穿支皮瓣修复前中足皮肤软组织缺损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外踝上逆行穿支皮瓣修复前中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0月间15例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应用外踝上逆行穿支皮瓣修复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皮瓣13例全部成活,2例皮瓣部分边缘坏死,经换药后愈合。随访时间为6~1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5±0.5)个月。术后未见有皮瓣和皮片磨损的情况发生,且外观比较满意,穿鞋也无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100%。结论临床中外踝上逆行穿支皮瓣修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且避免二次手术,值得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 高翔尤涛邓英虎王欣张可可李胜华
- 关键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穿支皮瓣临床疗效
- 带小隐静脉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儿童足部轮辐伤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带小隐静脉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儿童足部轮辐伤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6年以来我科收治儿童足部轮辐伤14例,年龄4~13岁,平均9岁。其中,自行车伤7例,摩托车伤5例,汽车伤2例。损伤部位足背6例,足跟5例,足踝3例。合并骨折4,无骨折10例。切取同侧小腿带小隐静脉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修复。结果:14例皮瓣全部存活,创面完全消灭。其中10例随访1年,皮瓣外观满意,足踝功能良好。结论:带小隐静脉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儿童足部轮辐伤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 尤涛刘序强王福安
- 关键词:皮瓣小隐静脉儿童
- 可溶性啮齿目动物CD59功能多肽的制备及生物活性鉴定
- 2014年
- 构建含啮齿目动物小鼠的CD59a功能片段及6×His键的质粒载体,将其转染入原核生物表达体系BL21大肠杆菌,扩增,裂解细菌,层析柱纯化,得到CD59a功能多肽,并运用SDS-PAGE鉴定其分子量,经典及替代途径溶血实验鉴定其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在原核BL21大肠杆菌表达体系中可制备有良好的抑制补体溶血活性的小鼠CD59a功能多肽,其分子量约18.4KDa,为啮齿目动物CD59的功能研究以及进一步的动物实验奠定了基础。
- 尤涛董洲张可可
- 关键词:CD59生物工程
- 啮齿类海马神经元的原代培养及方法改进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通过对新生啮齿类海马神经元的分离和培养,尝试建立一个简单、稳定、高效的啮齿类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方法,为脊髓损伤的相关分子机制研究提供目的细胞。方法:取新生SD乳鼠的海马组织,通过低浓度胰酶消化制成细胞悬液、4h差速贴壁后使用无血清Neurobasal培养基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状态,免疫荧光对海马神经元相关微管蛋白-2(MAP2)行特异性染色,结合DAPI核染色鉴定神经元。结果:该方法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生长状态良好,纯度较高。结论:采用低浓度胰酶消化,差速贴壁及无血清培养啮齿类海马神经元符合体外细胞实验要求,为进一步研究提供良好的目的细胞。
- 陈学周毕意辉张可可张明凯尤涛
- 关键词:海马神经元差速贴壁无血清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