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寇琦

作品数:7 被引量:34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5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物种
  • 3篇物种鉴定
  • 3篇分类学
  • 2篇大型底栖动物
  • 2篇底栖动物
  • 2篇底栖生物
  • 2篇形码
  • 2篇珊瑚礁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条形码
  • 2篇DNA条形码
  • 1篇大型底栖生物
  • 1篇多样性
  • 1篇亚科
  • 1篇鱼肥
  • 1篇中国海
  • 1篇中国海洋
  • 1篇中国近海
  • 1篇深海
  • 1篇生物分类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7篇李新正
  • 7篇寇琦
  • 4篇董栋
  • 3篇杨梅
  • 2篇甘志彬
  • 2篇隋吉星
  • 2篇龚琳
  • 1篇王洪法
  • 1篇王金宝
  • 1篇杨梅
  • 1篇张宝琳
  • 1篇许鹏
  • 1篇马林

传媒

  • 3篇海洋科学
  • 1篇知识就是力量
  • 1篇海洋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3篇201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海洋生物的“身份证”—DNA条形码
2016年
今年5月,一条疑似鲸鲨的鱼在广西北海被捕杀,并被做成鱼肥,以2.5元一斤的价格在市场上销售,引发社会的高度关注。当地水产部门根据嫌疑人遗留的鱼皮,初步判定被制作成鱼肥的为鲸鲨。鲸鲨是海中最大的鱼,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这种已经失去原形态的生物材料,进行快速准确的物种鉴定,从而判断它是否为濒危海洋生物呢?
寇琦李新正
关键词:条形码技术鱼肥物种鉴定生物物种
中国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学与系统演化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8
2020年
综述了我国海域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学和系统演化研究的历史和概况,以及我国分类系统学工作者在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学、区系与动物地理学、系统发育与分子系统学领域的主要工作,重点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学工作。涉及类群包括原生动物、海绵动物、刺胞动物、线虫、多毛类环节动物、星虫、螠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苔藓动物、毛颚动物、棘皮动物、半索动物等主要的无脊椎动物门类。涉及海域以我国管辖海域,特别是中国近海为主,也涉及了西太平洋、西南印度洋等深海环境的无脊椎动物类群的分类学报道。本文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对于在我国在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领域成就基础上,发现薄弱环节,研讨今后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填补研究空白,赶超本领域国际前沿,都有重要借鉴意义。
李新正寇琦寇琦王金宝甘志彬杨梅龚琳隋吉星马林初雁凌曾宥维王伟娜张祺董栋
关键词:分类学系统发育无脊椎动物
珊瑚礁底栖生物各物种的COI基因序列及利用COI基因序列的物种鉴定方法
本发明属于生物分类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珊瑚礁底栖生物各物种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I基因(COI)序列及利用COI基因序列的物种鉴定方法。海南珊瑚礁内底栖生物中各优势种和常见种的COI基因标准序列如SEQ ID ...
董栋寇琦李新正
文献传递
隐虾类对环境的适应性演化及分子生物学证据
隐虾类经历了怎样的演化过程才形成了今天如此高度的多样性?根据形态学研究推论,隐虾亚科的祖先近似于原始的长臂虾亚科,营自由捕食生活。其后,有一支开始在腔肠动物中的石珊瑚目种形成的空间中生活,以便躲避天敌的捕食,并逐渐适应了...
寇琦李新正
关键词:长臂虾科分子系统学
中国近海大型底栖动物DNA条形码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8年
DNA条形码是利用标准的、变异率适度、易于扩增且相对较短的 DNA片段对物种进行快速准确鉴定的技术。海洋大型底栖动物分布广泛,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趋同性等特点,DNA条形码技术能够在传统分类学基础上对物种进行快速、准确地鉴定。本文概述了 DNA条形码技术在中国近海大型底栖动物研究中的发展现状,如多孔动物(Porifera)、刺胞动物(Coelenterata)、多毛动物(Polychaeta)、软体动物(Mollusca)、甲壳动物(Crustacea)、棘皮动物(Echinodermata)等,介绍了该技术在物种鉴定、隐存种发现、生物多样性评估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条形码技术在应用中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杨梅杨梅李新正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条形码分类学物种鉴定
海南岛三亚珊瑚礁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被引量:16
2015年
为了解海南省三亚市3个典型珊瑚礁区的底栖生物群落现状,并依此反映该区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现状和受扰动程度,作者于2011年11月22日~23日在海南岛三亚西岛、鹿回头和亚龙湾3个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内采用潜水方法采集底栖动物,并对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类群、丰度、生物量、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均匀度指数以及生物量/丰度比较曲线特征等进行研究。结果共获得三亚珊瑚礁大型底栖动物166种,优势类群为甲壳动物,优势种为珊瑚铠甲虾(Galathea coralliophilus)。调查区底栖动物平均栖息丰度为566.29个/m2,平均生物量为82.146 g/m2;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3.0581、7.9116和0.8494。其中亚龙湾的上述3项指数均高于其他两个采样地点。生物量/丰度比较曲线表明亚龙湾的底栖群落最稳定,受扰动程度最小。
董栋李新正王洪法张宝琳寇琦甘志彬许鹏
关键词:珊瑚礁底栖生物群落生物多样性
深海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及中国现状被引量:6
2019年
综述了国内外深海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生态学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重点论述了中国在深海热液、冷泉、海山、深渊及鲸尸等特殊环境的考察、研究进展情况,并对中国将来的研究趋势和发展方向做了梳理和展望。
李新正董栋董栋寇琦杨梅龚琳
关键词:深海大型底栖生物生物多样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