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锋

作品数:10 被引量:71H指数:6
供职机构:德阳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骨髓
  • 5篇白血
  • 5篇白血病
  • 4篇地西他滨
  • 3篇异常综合征
  • 3篇增生
  • 3篇增生异常综合...
  • 3篇髓系
  • 3篇综合征
  • 3篇化疗
  • 3篇急性
  • 3篇急性髓系
  • 3篇骨髓增生
  • 3篇骨髓增生异常
  • 3篇骨髓增生异常...
  • 2篇血清
  • 2篇髓系白血病
  • 2篇突变
  • 2篇细胞
  • 2篇联合化疗

机构

  • 10篇德阳市人民医...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作者

  • 10篇徐锋
  • 8篇周婕
  • 5篇青胜兰
  • 4篇张娜
  • 3篇刘元军
  • 2篇张娜
  • 1篇贾永前

传媒

  • 2篇现代临床医学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解放军预防医...
  • 1篇实用老年医学
  • 1篇标记免疫分析...
  • 1篇安徽医药
  • 1篇中国CT和M...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0
  • 3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西他滨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以及与TP53基因突变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地西他滨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以及TP 53突变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4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MDS病人共52例,所有病人按照入院先后及适应证分为A组(地西他滨20 mg/d×5 d)28例、B组(地西他滨10 mg/d×10 d)24例,比较2组6周期治疗结束后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地西他滨疗效与TP 53基因突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39.3%,B组总有效率为37.5%,2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3~4级血小板减少、3~4级贫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感染、肝脏受损、发热、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P 53突变型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TP 53野生型组有效率为12.9%,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地西他滨20 mg/d×5 d和地西他滨10 mg/d×10 d治疗方案的总有效率相当,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但TP 53突变型病人对地西他滨的反应率明显高于野生型。
张娜周婕徐锋邹文婷程丽华傅媛媛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地西他滨有效率
白血病肺浸润的64层螺旋CT表现及其临床价值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对使用64层螺旋CT检查白血病肺浸润患者的影像学检查进行研究分析,探讨该检查方式对于白血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08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20例确诊为白血病肺浸润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对所有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白血病肺浸润患者的胸部CT表现多种多样,其中最为常见的为间质病变(100.0%),特别是以小叶间隔增厚最为显著;其次为毛玻璃样病变(30.0%);结节状改变(20.0%);气腔实变(10.0%),实变部位以双肺下叶多见。结论白血病患者一旦出现胸部症状时,应当考虑是否为肺浸润,采用螺旋CT对患者肺部进行检查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要注意与其他并发症进行鉴别。
徐锋
关键词:白血病浸润体层成像
血清LDH、可溶性CD44、SF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6
2018年
目的探究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可溶性CD44、血清铁蛋白(SF)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12月我院血液科收治的血液病初诊患者180例,根据诊断结果分别为MDS组98例、AML组82例,另选30例同期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常规采血进行血常规、LDH、CD44、SF检测,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LDH、可溶性CD44、SF鉴别诊断MDS、AML的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DS组、AML组患者血清LDH、可溶性CD44、SF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MDS组相比,AML组患者血清LDH、可溶性CD44、SF水平明显升高(P<0.05)。LDH、可溶性CD44、SF诊断AML、MDS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7、0.668、0.835,依据灵敏度+特异性最大的原则,将LDH、可溶性CD44、SF诊断MDS、AML的临界值分别设定为395.75U/L、580.45μg/L、329.88μg/L。AML组血清LDH、可溶性CD44、SF阳性检查率显著高于MDS组和对照组,MDS组阳性检查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单项检测中,SF诊断MDS、AML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均最高,其中LDH、可溶性CD44、SF联合检测诊断AML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82.93%、80.61%、81.67。结论 MDS、AML患者血清LDH、可溶性CD44、SF水平升高,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MDS、AML的临床诊断效能。
刘元军青胜兰徐锋周婕张娜
关键词:可溶性CD44铁蛋白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清IFN-γ,HBDH与LDH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研究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清γ干扰素(IFN-γ)、α-羟丁酸脱氢酶(HBDH)与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接诊的7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CAG方案,静脉注射阿克拉霉素,每次20 mg;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每次300μg;皮下注射阿糖胞苷,每次10~15 mg/m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15mg/m2地西他滨静脉滴注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IFN-γ、HBDH、LDH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1.42%(32/35)vs.68.57%(24/35)](P<0.05);血清IFN-γ、HBDH、LDH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3.21±1.01)pg/mL vs.(5.13±1.90)pg/mL,(103.62±26.39)U/L vs.(118.80±28.60)U/L,(101.36±27.32)U/L vs.(123.08±30.59)U/L](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亦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7/35)vs.42.85%(15/35)](P<0.05)。结论: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CAG方案,可能与其显著降低患者血清IFN-γ、HBDH与LDH的水平有关。
张娜贾永前青胜兰徐锋周婕
关键词:地西他滨Α-羟丁酸脱氢酶INTERFERON-Γ
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发热临床分析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分析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诱导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感染特点,并探讨抗感染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1月我院60例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医院感染部位、病原菌特点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结果:能够明确感染部位42例(占70.00%),不能明确感染部位者18例(占30.00%),前三位常见的感染部位是呼吸道(占45.24%)、血液(占14.29%)及肛周(占9.52%);病原菌检出36株,革兰阴性杆菌占58.33%,革兰阳性球菌占30.56%,真菌占11.11%。降阶梯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升阶梯治疗组,病死率低于升阶梯治疗组,发热持续时间短于升阶梯治疗组(均P<0.05)。结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初次诱导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感染部位不明确患者占有较高比例;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升阶梯治疗可能延误抗感染时机,延长感染控制时间及增加感染相关病死率,亚胺培南为基础的降阶梯抗感染治疗能够取得满意疗效。
杨福冬青胜兰徐锋周婕张娜刘元军傅媛媛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粒细胞缺乏发热降阶梯治疗
小剂量HAG方案与地西他滨联用对25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分析小剂量HAG方案与地西他滨联用对25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25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MA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小剂量HAG方案联合地西他滨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6.92%,对照组为50.00%,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ANC、COX-2、VEGF、LD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4+、CD4+/CD8+、ANC水平高于对照组,CD8+、COX-2、VEGF、LDH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心脏毒性、血液学毒性、肝肾毒性等毒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HAG方案联合地西他滨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可降低患者COX-2、VEGF、LDH水平,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不良反应较轻,安全性高。
周婕徐锋
关键词:地西他滨急性髓系白血病免疫功能
一种新型血液科用骨髓穿刺针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用具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新型血液科用骨髓穿刺针,包括针芯、针管和套筒,所述针管的外表面螺纹连接在套筒内,所述套筒的外表面设置有稳定板,所述针管的下端设置有针头,所述针管的外表面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针管的顶...
徐锋
文献传递
地西他滨联合维生素C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及机制
2024年
目的:评估地西他滨联合维生素C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及机制。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在我院初诊MDS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选择的不同化疗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应用地西他滨联合维生素C方案治疗,对照组(40例)单独应用地西他滨治疗,评估两组疗效。所有患者进行MDS相关突变基因检测,分析突变基因特点及与疗效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治疗总反应率高于对照组(76.32%vs55.00%,P<0.05)。MDS患者基因突变检出率为71.79%,TET2突变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100.00%vs 55.56%,P<0.05)。结论:MDS患者易发生基因突变,地西他滨联合维生素C较单独应用地西他滨治疗MDS临床疗效更显著,且反应应答率高,其机制可能与维生素C激活肿瘤细胞TET2的表达,增强去甲基化作用有关。
杨福冬程丽华徐锋张娜周婕傅媛媛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地西他滨维生素C基因突变
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的疗效。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71例B-NHL患者分为对照组(n=35例)和观察组(n=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利妥昔单抗进行治疗,3个周期后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5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79,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1.67%,略低于对照组的45.71%,但无统计学差异(x2=0.118,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B-NHL中期疗效显著,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周婕青胜兰徐锋张娜刘元军
关键词:化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
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周方案与传统方案治疗初诊多发性骨髓瘤疗效及安全性评估被引量:16
2020年
目的评估硼替佐米每周一次与每周二次皮下注射联合环磷酰胺+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德阳市人民医院初诊多发性骨髓瘤病人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BCD)周方案(28例)化疗,对照组采用传统BCD方案(32例)化疗,分别于第2、4疗程评估两组治疗反应率及反应程度,观察不良反应,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统计学分析,第2疗程结束,完全缓解(C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4%比46.8%,P<0.05),而总体反应(OR)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7.9%比71.8%,P>0.05);第4疗程结束,治疗组与对照组CR+VGPR和OR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3%比62.5%,P>0.05,89.3%比87.5%,P>0.05)。在药物毒性方面,3~4级血液学毒性、周围神经毒性以及感染发生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分别为(10.7%比46.9%,P<0.05)、(14.3%比43.8%,P<0.05)以及(17.9%比43.8%,P<0.05),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C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反应率高,但周方案具有更低的神经毒性、血液学毒性及感染发生率,安全性及耐受性更好,且不降低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但BCD传统方案可能更早期达到更深程度的治疗反应,也许更适合肿瘤负荷高且预计耐受性好的病人。
杨福冬青胜兰徐锋周婕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硼替佐米环磷酰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