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晓
- 作品数:4 被引量:19H指数:2
- 供职机构:杭州市肿瘤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两种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效果比较被引量:1
- 2013年
-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它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密不可分。在消化性溃疡患者中,HP感染达到70%~90%。在抗HP治疗中,目前有较多方案,各有优劣。理想的HP根除方案,应具有根除率高、简便、疗程短、价格便宜、顺应性好、不良反应少及耐药性低的特点。我们比较雷贝拉唑+左氧氟沙星+小檗碱(黄连素)的三联疗法和雷贝拉唑+甲硝唑+克拉霉素的三联疗法对溃疡愈合率、HP根除率、安全性和耐受性的影响及价格情况,现报道如下:
- 余晓杨俊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抗HP治疗三联疗法HP根除率HP感染
- 血清胃蛋白酶原在胃腺癌和胃溃疡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I(PG I)、胃蛋白酶原II(PG II)含量及PG I/PG II比值(PGR)在胃腺癌和胃溃疡中的临床意义。方法:91例中对照组20例,胃溃疡组28例,胃癌组43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PG I、PG II含量。结果:胃溃疡组患者血清PG I、PG II含量分别为(179.48±64.08)μg/L、(30.53±8.43)μg/L,明显高于对照的(134.02±22.82)μg/L、(20.07±6.51)μg/L及胃癌组的(80.50±24.33)μg/L、(18.36±6.31)μg/L,均P<0.01。胃癌组血清PG I、PG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PGⅡ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清PGI及PGR对胃癌的诊断价值较高(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0和0.805)。结论:血清PG I、PG II显著升高是良性溃疡的危险因素,而血清PG I、PGR明显降低应高度警惕胃癌可能。检测血清PG有助于胃癌与胃溃疡的鉴别诊断。
- 余晓杨俊
- 关键词:胃蛋白酶原I
- 短程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疗效观察
- 2005年
- 目的用埃索美拉唑片为基础的三联治疗1周后,能否获得较高的幽门摞杆菌根除率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愈合率;同时评估其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对59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Hp感染的患者,予埃索美拉唑片20mg每日2次联合阿莫西林胶囊1.0g每日2次、呋喃唑酮片0.1g每日2次连续服用1周并停药4周后,复查胃镜和快速尿素酶检测(RUT)及评估安全性和耐受性。结果Hp根除率96.6%,溃疡愈合率93.3%,胃肠道症状缓解率94.6%,无1例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该方法有很高Hp根治率,溃疡愈合率,而且治疗方案简单,耐受性及安全性高。
- 杨俊余晓程家欣管小娟张虹郑培奋厉朝喜陈新宇程玲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疗效观察埃索美拉唑HP根除率
- 呋喃唑酮片、锡类散联合蒙脱石散剂保留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分析呋喃唑酮片、锡类散联合蒙脱石散剂保留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102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呋喃唑酮片+锡类散+蒙脱石散剂保留灌肠;对照组给予呋喃唑酮片+柳氮磺胺吡啶保留灌肠。两组均为每天1次,14天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肠镜下病变改善情况、UC活动指数(DAI)、ESR及CRP水平变化、主要症状消失时间、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结果治疗组肠镜下病变改善情况及综合疗效的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DAI、ESR及CRP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治疗组各主要症状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6个月复发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呋喃唑酮片、锡类散联合蒙脱石散剂保留灌肠治疗UC可更好地改善肠黏膜病变,降低DAI及炎症指标水平,缩短症状消失时间,且不良反应轻微,疗效满意。
- 余晓杨俊
- 关键词:呋喃唑酮锡类散蒙脱石散溃疡性结肠炎保留灌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