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有良

作品数:12 被引量:114H指数:5
供职机构:邯郸市中心血站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弱D型
  • 4篇基因
  • 3篇血型
  • 3篇阳性
  • 3篇RHCE基因
  • 3篇RHD基因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多态性分析
  • 2篇血小板
  • 2篇遗传多态
  • 2篇遗传多态性
  • 2篇遗传多态性分...
  • 2篇原基因
  • 2篇弱阳性
  • 2篇突变
  • 2篇抗体
  • 2篇抗原
  • 2篇抗原基因
  • 2篇基因突变

机构

  • 12篇邯郸市中心血...
  • 3篇河北省委党校
  • 2篇深圳市输血医...
  • 1篇上海市血液中...
  • 1篇邯郸市第一医...
  • 1篇邯郸市中心医...
  • 1篇保定市中心血...

作者

  • 12篇赵有良
  • 8篇孙国栋
  • 7篇张彦平
  • 4篇李艳凤
  • 2篇熊文
  • 2篇邵超鹏
  • 2篇李芳
  • 2篇王欣
  • 1篇王晓平
  • 1篇景海珍
  • 1篇刘冀华
  • 1篇向东
  • 1篇张欣
  • 1篇王学刚
  • 1篇王洪
  • 1篇张晓寒
  • 1篇孙立明
  • 1篇李丽

传媒

  • 4篇中国输血杂志
  • 2篇中国实验血液...
  • 2篇中国输血协会...
  • 1篇国外医学(输...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年份

  • 2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华北地区汉族人群Rh(D)抗原弱表现型个体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被引量:17
2007年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非血缘关系Rh(D)抗原弱阳性个体的血清学表型及分子遗传机制。方法采用常规血清学技术从非血缘关系随机献血者中筛检Rh(D)抗原弱阳性个体(包括弱D型、部分D型),对其进行Rh D、C、c、E、e抗原表型的检测;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同时检测其RHD基因和RHCE基因;测序分析RHD基因全长编码区序列;同时通过特异性PCR技术测定其RHD合子型。结果血清学试验证实为D抗原弱阳性表型的有32例个体,占无关供者人群比率为0.015%,其中18例个体为弱D15型(845G>A),1例为弱D12型(830G>A),1例为携带DEL等位基因(1227G>A)的弱D型,8例为部分D表型中的DⅥⅢ型(RHD-CE(3-6)-D),1例为部分D表型中的DⅤa(Hus)(RHD-CE(5)-D),3例标本10个外显子检测均未见异常。Rh小因子检测有3种表型CcEe(4例)、Ccee(10例)、ccEe(18例),其血清学与分子生物学检测一致。RHD杂合性试验鉴定显示仅4例标本为纯合型RHD+/RHD+,其余为杂合型RHD+/RHD-。结论汉族人群D抗原弱阳性比率明显少于高加索人,汉族人群D弱表现型中,弱D15型频率最高;部分D的弱表现型中,DⅥⅢ型占主要比例。
孙国栋段现民尹志柱张彦平牛小利赵有良牛海江刘冀华刘芳兰赵凤萍王晓平
关键词:弱D型RHD基因RHCE基因
中国人群中首次发现Rh血型弱D12型
目的分析鉴定一名RhD抗原弱阳性个体的血型血清学表型及分子背景。方法采用常规血型血清学技术检测Rh D、C、c、E、e抗原表型;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一聚合酶链反应(SSP-PCR)方法同时检测RHD基因和RHCE基因;并测...
孙国栋段现民熊文张彦平尹志柱牛小利邵超鹏赵有良牛海江
关键词:弱阳性
文献传递
随机献血者小板1~16抗原基因遗传多态性分析及已知HPA型供者库的建立
孙国栋李艳凤张彦平尹志柱牛小利段现民牛海江赵有良张欣李丽
该研究采用具有特异性、灵敏度高等特点的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148名随机献血者进行了HPA1~16抗原32个等位基因的检测分析,对其基因及基因频率进行了统计学处理,根据分布频率来预测血小板同种免疫发生的可能...
关键词:
中国人群中发现主要的弱D型——弱D15个体分子背景研究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弱D15型个体的血清学表型及分子背景。方法采用常规血清学技术检测RhD抗原弱阳性个体Rh D、C、c、Le抗原表型,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SP-PCR)方法同时检测RHD基因和 RHCE...
孙国栋段现民张彦平尹志柱牛小利牛海江赵有良
关键词:弱阳性
文献传递
HBsAg ELISA试剂的振动态孵育观察被引量:1
2003年
目前,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SIA)是采供血机构筛查血液应用最广的一种方法.在我国,随着ELISA试剂的更新换代和不断发展,其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振动态孵育可提高ELISA试剂的灵敏度、增加其稳定性、克服边缘效应等特性.笔者以HBsAg ELISA试剂为例,比较了其分别处于静止态孵育和振动态孵育(抗原-抗体结合)的实验结果.
王欣王学刚唐银海张九栋赵有良李芳
关键词:振动态孵育
检测采血袋血液保存液细菌内毒素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检测采血袋血液保存液细菌内毒素方法。是取氢氧化钙[Ca(OH)<Sub>2</Sub>],高温干烤除热原,配制成饱和溶液,再和血液保存液混合稀释得一定倍数的稀释液,然后用鲎试剂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
王洪段现民赵有良牛海江
文献传递
在中国人群中首次发现1例Rh血型弱D12型被引量:17
2006年
目的分析鉴定1名RhD抗原弱阳性个体的血型血清学表型及分子背景。方法采用常规血型血清学技术检测Rh D、C、c、E、e抗原表型;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SP-PCR)方法同时检测RHD基因和RHCE基因,并测序分析RHD基因全长编码区序列;同时通过特异性PCR技术测定RHD合子型或RHD基因数目。结果血型血清学试验证实该标本为D抗原弱阳性表型,与相应Rh抗血清反应为C-c+E+e+;SSP-PCR检测显示RhCcEe基因定型结果与血型血清学完全一致,且有完整的RHD基因;但RHD基因全长编码区序列分析发现该标本的RHD第6外显子存在1处碱基突变:830G>A,编码区序列其它部分与正常RHD序列相同;RHD杂合性试验鉴定显示为RHD+/RHD-杂合型,推测该个体基因型可能为DcE/dce。结论对照国内外文献报道和GenBank记录的基因序列,该个例为在中国人群中首次发现的弱D12型。
孙国栋景海珍熊文张彦平尹志柱牛小利邵超鹏李艳凤段现民赵有良牛海江
关键词:RH血型弱D型RHD基因RHCE基因基因突变
中国人群中发现的主要弱D型——弱D15个体的分子背景研究被引量:31
2006年
为了探讨中国汉族人群弱D15型个体的Rh血型系统血型血清学表型及分子背景,采用常规血型血清学技术检测RhD抗原弱阳性个体RhD、C、c、E、e抗原表型;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SP-PCR)方法同时检测RHD基因和RHCE基因;标本测序分析RHD基因全长编码区序列;同时通过特异性PCR技术测定RHD合子型或RHD基因数目。结果表明,血型血清学试验证实为D抗原弱阳性表型的人群中,有18例为弱D15型(占D抗原弱阳性表型56%),RHD基因全长编码区序列分析发现其第6外显子有一处碱基突变:845G>A,编码区序列其它部分与正常RHD序列相同;检测Rh小因子有3种表型CcEe(2例)、CcEe(2例)、ccEe(14例),分别占弱D15型的11%、11%、78%,血清学检测结果与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一致。RHD杂合性试验鉴定显示仅表型为CcEe的2例标本为纯合型RHD+/RHD+,提示基因型为DCe/DcE;其余为杂合型RHD+/RHD-,提示基因型分别是DCe/dce和DcE/dce。结论:弱D15型是中国人群中最主要的弱D型,其中大部分为杂合型。
孙国栋段现民张彦平尹志柱牛小利李艳凤赵有良牛海江
关键词:弱D型RHD基因RHCE基因基因突变
罕见的Lewis血型系统抗体1例被引量:9
2001年
孙国栋向东孙立明段现民赵有良牛海江
关键词:血型抗-LE^A吸收放散
邯郸市无偿献血者ALT不合格、HBsAg和抗-HCV阳性情况调查分析被引量:5
2004年
王欣李芳段现民赵有良张晓寒迟栗夫
关键词:无偿献血者ALT不合格HBSAG抗-HCV阳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