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王莹莹

王莹莹

作品数:8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海南农垦总局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1篇蛋白
  • 1篇蛋白原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心肌梗死患者
  • 1篇心脏
  • 1篇心脏型脂肪酸...
  • 1篇形态学
  • 1篇形态学检查
  • 1篇胸腹
  • 1篇胸腹水
  • 1篇胸腹水细胞
  • 1篇胸水
  • 1篇血清
  • 1篇血清标本
  • 1篇血纤维蛋白
  • 1篇血纤维蛋白原
  • 1篇血性
  • 1篇血液

机构

  • 8篇海南农垦总局...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作者

  • 8篇王莹莹
  • 4篇谢勇
  • 3篇朱中元
  • 1篇张贵琛
  • 1篇曹虹
  • 1篇陈允凤
  • 1篇李玉成
  • 1篇黄颖
  • 1篇陈海波
  • 1篇郑冰冰
  • 1篇林丽英

传媒

  • 3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结直肠肛门外...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6
  • 1篇2003
  • 1篇199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方法的比较
2015年
目的比较3种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方法的阳性率和阳性指数,选择一种染色效果好、技术范围宽的方法用于临床。方法根据NAP活性水平分为低、中、高组,选择61例高阳性组、100例正常阳性组、51例低阳性组;3组患者分别采用钙-钴法、未取代萘酚法、取代萘酚法3种方法染色,记录阳性率和阳性指数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各组中取代萘酚法阳性率和阳性指数最高,3种方法的阳性率和阳性指数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两两比较3种方法阳性率和阳性指数,除低阳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高阳性组和正常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取代萘酚法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率和阳性指数均优于其他2种方法,能够充分体现NAP的活性,在低阳性组也表达了低活性的NAP,减少了假阴性和假阳性,应首选在实验室推广应用。
陈海波王莹莹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方法阳性率
比较GGT-H亚型和AFP检测对评估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后生存的价值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比较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snpeptidase,GGT)-H亚型和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检测对评估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根治术后生存的价值。方法:67例HCC患者于手术当日晨起空腹抽外周静脉血10ml,应用PCR法检测GGT mRNA-H亚型的表达,并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AFP水平,评估两者对评估HCC根治术后生存的预测价值。结果6:7例患者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1.5%、35.1%和18.7%,其中GGT mRNA-H亚型表达阴性者为79.5%、42.3%和22.1%,而表达阳性者为65.5%、24.1%和11.7%(χ2=3.014,P=0.021)。而AFP<400μg/L的HCC患者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6.3%、44.6%和23.9%,AFP>400μg/L的1年、3年、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2.1%、21.1%和13.2%(χ2=2.697,P=0.035)。Cox模型显示GGT mRNA-H对预后的影响也较AFP大(OR=1.672 vs OR=1.145)。结论:外周血细胞GGTmRNA-H亚型表达的检测是评估HCC术后预后的可靠指标,并要优于AFP的检测。
王莹莹曹虹朱中元谢勇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
对各种结核杆菌培养方法的评价
1997年
张贵琛王莹莹肖友书陈允凤朱中元
关键词:结核病结核杆菌细菌培养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早期中的价值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研究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51例早期胸痛患者分别进行H-FABP方法和常规实验室检测方法(cTnI、CK-MB和Mb)测定,比较不同检测方法的诊断敏感性及准确性。结果 H-FABP检测法的诊断敏感性及准确性均明显高于常规的检测方法(P<0.05)。结论 H-FABP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准确性,可作为诊断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理想指标。
王莹莹谢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
90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变化情况。方法排除年龄、体重及病程等因素影响后,通过压力传感式血液流变学分析仪检测90例糖尿病患者与86例健康人的血液流变学6项指标,分析其异常特点。结果糖尿病病人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血纤维蛋白原、全血还原粘度5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改变有统计学意义;红细胞压积无明显差异。结论糖尿病患者多伴有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改善血液流变状态从而改善微循环是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之一。
林丽英谢勇王莹莹郑冰冰
关键词:糖尿病血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
血黏度、血脂联合检测对缺血性结肠炎预后的评估价值
2016年
目的研究血黏度、血脂联合检测对缺血性结肠炎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40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再根据预后结果分为三组(优良组、尚可组、较差组),选择同一时期我院体检健康者40例为对照组,检测四组研究对象高切变率下全血黏度、低切变率下全血黏度、总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载脂蛋白A1(Apo-A1)水平。分析上述指标与患者预后关系。结果观察组高切变率下全血黏度、低切变率下全血黏度、CHOL及LDL-C分别为(7.03±1.24)m Pa/s、(12.28±2.67)m Pa/s、(6.49±0.97)mmol/L及(2.71±0.63)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切变率下全血黏度、低切变率下全血黏度、CHOL及LDL-C与预后具有显著负相关性,HDL-C和Apo-A1水平与预后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黏度联合血脂检测可作为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参考指标,联合检测对判断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苏应仙朱中元王莹莹谢勇李平
关键词:缺血性结肠炎血黏度血脂预后
细胞形态学检查对鉴别良恶性胸腹水细胞的探讨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探讨胸腹水常规细胞形态学检查对胸腹水细胞良、恶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对301例胸腹水患者进行常规有核细胞计数时见到体积较大细胞的76例胸腹水,离心涂片后,用瑞氏染色进行细胞形态学镜检。结果 76例胸腹水中,53例可检出恶性细胞,后经病理、临床和其他方法证实58例胸腹水为恶性肿瘤性积液,诊断符合率为91%(53/58)。结论胸腹水有核细胞计数中细胞形态学检查十分重要,对良、恶性胸腹水的鉴别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和较好的灵敏度。
王莹莹
关键词:胸水肿瘤
血清标本存放方式和放置时间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2003年
目的 探讨待测血清标本存放在不同的方式下 ,放置时间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 将血清存放式分为三种即吸样于样品杯中存放于室温下、吸样于样品杯中上机待测及存放于原采血管中于室温下 ,分别在不同时间对其进行若干常规生化项目的测定。结果 吸样于样品杯存放于室温下和吸样于样品杯上机待测的血清标本 ,在放置 3小时后所测K、NA、TP、ALB的结果与即时 (0时 )所测的结果相比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而存放于原采血管中的血清 ,在放置 4小时后所测的K、Na、TP、ALB的结果与即时所测的结果相比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用生化分析仪进行常规生化项目分析时 ,对血糖、二氧化碳等不稳定的项目应在采血后尽快进行测定 ,而对其它项目的测定 ,应在血清分离后留于原采血管中 ,采取分批上机的方法 ,每次上机的样品数以 1小时内能分析完为限 ,以防止因血清中水分的挥发而引起测定结果的偏高。
唐维政王莹莹李玉成黄颖
关键词:血清标本生化分析仪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