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
- 作品数:6 被引量:36H指数:3
- 供职机构:眉山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海南医学院科研基金资助学报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IL-8、CRP、TNF-α含量的研究被引量:10
- 2011年
-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血清中IL-8、CRP、TNF-α的含量情况。方法取60例患者静脉血清检测白细胞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实验组),并与正常体检的患者(对照组)对比。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血清中IL-8、CRP、TNF-α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人群。IL-8、CRP、TNF-α含量均在发病后开始升高,其中IL-8 24h达到峰值后下降;CRP48h达峰值后下降;TNF-α24h达到高峰,24h、48h、72h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IL-8、CRP、TNF-α参与了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过程,监测其浓度变化有助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 王建民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白细胞介素-8C-反应蛋白
- 147例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与治疗体会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分析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47例60岁以上老年人AMI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老年组的并发症率高、死亡率高。结论:60岁以上老年人常出现无胸痛的AMI,容易导致误诊或延误治疗,对老年AMI患者要及时采取介入性治疗,挽救患者生命。
- 王建民
- 关键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 脑外伤与心电图异常关系的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分析脑外伤患者脑伤情况与心电图异常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同一时间段内住院治疗的161例脑外伤患者,比较、分析不同损伤程度、部位的脑伤患者心电图异常率,以及随着治疗心电图异常的恢复情况。结果共出现心电图异常83例(51.55%),以各种心律失常、T波及ST段改变、左室高电压等最为常见。Glasgow评分越低、脑伤部位越多及脑干伤,心电图异常率明显增高。随着病情好转,心电图异常病例减少,但损伤严重及脑干伤者心电图恢复较慢、较差。结论脑外伤可以引起心电图异常,其发生率与脑外伤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损伤靠近脑干者心电图异常率高。
- 王建民
- 关键词:脑外伤心电图脑干
- 非心源性病变心律失常14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非心源性病变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提高对此类心律失常的认识,以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46例非心源性病变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表现、导致心律失常的原发疾病,以及针对性治疗原发疾病后心律失常的转归。结果:146例非心源性疾患分别为颈椎病38例(26.0%)、隐性甲亢31例(21.2%)、恶性肿瘤18例(12.3%)、心脏神经官能症16例(11.0%)、胆道疾病15例(10.3%)等;心律失常以早搏及心动过速为主,患者常伴有心悸、胸闷、焦虑、多汗及心前区疼痛等症状;≥60岁患者容易误诊为冠心病,<60岁的患者容易误诊为心肌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性治疗原发疾病后,心律失常绝大多数都能很快缓解、消失,尤其是恶性肿瘤切除后心律失常可迅速缓解。结论:很多非心源性疾患可致心律失常,此类患者常伴有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对原发疾病的治疗可使心律失常很快缓解、消失。
- 王建民
- 关键词:心律失常原发疾病冠心病心肌炎
- 葛根素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Meta分析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评价葛根素注射液(PI)联合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维普)、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纳入在常规治疗上加用PI和LMWH对比单纯常规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1个RCT,均为C级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症状疗效显效率、心电图疗效显效率和有效率指标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95%CI)分别为:1.63(1.48,1.79)、1.57(1.34,1.83)及1.28(1.10,1.49)。结论基于上述证据,在常规治疗UAP上加用PI和LMWH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 王建民
- 关键词:葛根素注射液低分子肝素不稳定型心绞痛META分析
- 早期无创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价值被引量:17
- 2009年
- 目的探讨早期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7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常规治疗联合应用BiPAP呼吸机治疗;对照组常规治疗联合鼻导管持续低流量吸氧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的情况及动脉血气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动脉血pH、PaO2、PaCO2均较前有明显的改善(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24、48、72h后的pH值、PaO2上升更明显,PaCO2下降更明显(P<0.01),住院时间缩短(P<0.01),病死率降低(P<0.05),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换治疗方案的比例(50%)明显高于治疗组(13.5%)(P<0.05)。结论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早期应用BiPAP可迅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PaO2,降低PaCO2,改善氧合,减少气管插管的需要,缩短住院时间。
- 戚刚王秋林王建民许志忠牟艳李俊朱再志陈永忠张锐余利宏
- 关键词:无创正压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