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维佳
- 作品数:6 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汉中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重型病毒性肝炎继发感染模式及早期抗感染干预措施对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继发感染模式及早期抗感染干预措施对继发感染模式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继发感染的患者,其中观察组病例,使用早期抗感染干预措施;对照组病例,未采取早期抗感染干预措施,严格无菌操作,在有感染征象时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抗生素,其余治疗方法基本相同。结果:108例重型病毒性肝炎继发感染发生率为自发性腹膜炎44.44%、肺部感染25.93%、尿路感染15.74%、胆道感染13.89%、肠道感染14.81%、败血症12.96%、真菌感染7.40%,病死率分别为56.25%、50.00%、0、0、0、100%、100%,两组继发感染:自发性腹膜炎、肺部感染、败血症、真菌感染对照组分别为52.38%、33.33%、19.05%、12.70%,观察组分别为33.33%、15.56%、4.44%、0,差异有显著性(P<0.05);感染控制失败率对照组分别为63.64%、52.38%、100%、100%,观察组分别为40.00%、42.86%、100%,有差异,但无显著性(P>0.05)。结论:重型病毒性肝炎继发感染以自发性腹膜炎发生率最高,预后差,继发败血症、真菌感染预后极差,病死率最高。早期抗感染干预措施可明显降低自发性腹膜炎、肺部感染、败血症、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即使发生,亦有助于感染控制。
- 王选俊范江涛赵维佳
- 关键词:继发感染重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治疗预后
- 拉米夫定治疗HBV DNA阳性失代偿期肝硬化对存活率的影响及分析
-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对HBV DNA阳性失代偿期肝硬化存活率及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本院1999~2004.6持续随访满5年或随访不足5年但发生死亡、病变病例60例,其中拉米夫定每日100mg 20例,常规组40...
- 范江涛王选俊汪有强李本珍邢鹏新赵维佳
- 文献传递
- 乙型肝炎患者院感现状调查及预防控制对策分析
- 2024年
- 目的对乙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现状进行调查,探讨预防控制乙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对策。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500例,所有患者临床资料保存完整。根据其住院治疗期间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组,发生医院感染患者设为观察组,未发生医院感染患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个体资料、临床资料进行分类比较,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高危因素分析,探讨预防乙型肝炎患者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的对策。结果500例乙型肝炎住院治疗患者中共计100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20.00%,感染部位以腹腔为主、其次为呼吸系统;经单因素分析,乙型肝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有年龄、BMI、乙型肝炎疾病严重程度、手术治疗、住院时间、腹水、抗病毒治疗、血清白蛋白水平、血清胆红素水平、广谱抗菌药物使用、侵袭性操作(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乙型肝炎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有年龄超过65岁、住院时长超过4周、child分级B级以上、手术治疗史、广谱抗菌药物使用、侵袭性操作。结论乙型肝炎住院治疗患者发生医院感染风险高,应重视对患者的感染风险评估,加强医院感染健康指导、药物预防等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率。
- 刘旭赵维佳
- 关键词:医院感染高危因素
- 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研究评价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肝衰竭患者,随机分组,试验组采用内科综合治疗联合血浆置换,对照组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方法,对各项肝功能指标等进行比较,分析两组治疗情况。结果:采用内科综合治疗联合血浆置换的患者,ALT、AST、TBIL、ALB和血氨指标均较内科综合治疗组有更好改善(P<0.05)。治疗后患者的乏力、恶心、黄疸、腹水等临床症状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应用前景良好。
- 赵维佳王选俊
- 关键词:血浆置换肝衰竭
-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T细胞亚群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
- 2024年
-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T细胞亚群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0例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组)和4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同期体检的4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对比各组T细胞亚群水平。结果患病组CD3^(+)、CD4^(+)、CD4^(+)/CD8^(+)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D8^(+)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D3^(+)、CD4^(+)、CD3^(+)CD8^(+)、CD3^(+)/CD4^(+)和CD4^(+)/CD8^(+)计数显著高于乙肝组和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组AST、ALT水平及HBV-DNA负荷量均显著低于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的T细胞亚群与其肝炎病变程度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T细胞亚群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病情程度,可为疾病程度诊断提供依据。
- 赵维佳连红梅
-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T细胞亚群
- 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治疗慢性丙肝及缓解肝脏纤维化的临床效果观察
- 2024年
- 目的分析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治疗慢性丙肝临床疗效及对肝脏纤维化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慢性丙肝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再予以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观察6个月为一疗程。治疗前、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情况;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LT、TBIL、AST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患者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治疗后ALP均较治疗前上升,且观察组上述幅度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N、PCIII、IV-C、HA较治疗前均下降,且观察组患者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索磷布韦维帕他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患者,相较于单纯利巴韦林治疗,在促进肝纤维化逆转及肝功能改善方面效果更优,且明显提升了患者的总临床疗效率,两组患者均未收集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说明该治疗方案疗效更优,安全性高,是更有利慢性丙肝患者康复的治疗方案。
- 赵维佳邓玉洁
- 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肝功能药物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