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对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观察 2015年 目的针对在糖尿病患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症状使用阿司匹林同阿托伐他汀共同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出现一定动脉粥样硬化症状的糖尿病患者80例,按照随机的方式分成实验组和参照组两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降血糖、饮食指导、合并症对症处理等干预,在此基础上予以对照组患者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患者则行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患者均用药1年.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颈动脉内膜厚度及颈动脉斑块的厚度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针对糖尿病患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症状使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可以很好的调节患者的血脂,稳定病情,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地推行. 田波 吴艳 朱晓荣 喻荷淋 刘阳 陈诚 蒋莉 秦娟 李钰艳关键词:阿司匹林 阿托伐他汀 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治疗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将2型糖尿病患者90例分为对照组和吡格列酮组,对照组联合应用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吡格列酮组每天加服吡格列酮15mg治疗12周,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清CRP、TNF-α水平,评估治疗前后胰岛素抵抗(IR)变化。结果:对照组糖化血红蛋白(HbAlc)显著下降(P<0.01),其他指标无显著变化;吡格列酮组治疗后FPG、2hPG、HbAlc、IR显著降低(P<0.01),血清CRP、TNF-α水平治疗后显著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吡格列酮治疗T2DM能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朱晓荣关键词:2型糖尿病 吡格列酮 C反应蛋白 肿瘤坏死因子-Α 老年2型糖尿病骨密度、骨转换生化指标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变化及其与各种骨转换因子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单能定量CT(QCT)对53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40例健康老年人进行脊柱骨密度(BMD)测定,并分析受试者的骨密度与骨钙素(BGP)、骨特异性... 吴艳 曾绍凡 朱晓荣 刘阳 喻荷淋 李仁哲关键词:骨密度 骨转换生化指标 文献传递 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分析糖尿病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1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胃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纳入252例患者,按照是否存在糖尿病将胃癌患者分为合并糖尿病组(85例)和未合并糖尿病组(16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两组患者的总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发病部位、手术方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分化程度、肿瘤分期存在差异(P<0.05),合并糖尿病组患者的肿瘤分化程度较低。合并糖尿病组总体中位生存期为43.8个月,5年生存率为30.5%;未合并糖尿病组总体中位生存期为58.2个月,5年生存率为41.4%;经Log-rank检验两组患者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76,P=0.002)。糖尿病、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是影响胃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可影响胃癌患者的预后,糖尿病与胃癌预后的关系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付彩雯 朱晓荣 喻荷淋 蒋莉 陈诚 秦娟 吴艳关键词:胃癌 2型糖尿病 预后 阿伦膦酸钠与阿法骨化醇联合治疗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 被引量:19 2017年 目的:探讨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应用阿伦膦酸钠(ALN)与阿法骨化醇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门诊2013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98例PMO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在常规钙剂基础上,给予阿法骨化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ALN治疗。记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Ward三角区、股骨颈及腰椎L2~L4骨密度(BMD)水平,治疗前后翻身、前屈后伸及自发性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治疗前后血清骨钙素(BGP)、骨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胶原C端肽(CTX)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水平,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Ward三角区、股骨颈及腰椎L2~L4 BMD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更加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翻身、前屈后伸及自发性腰背痛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P<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BGP、BALP、CTX及TRACP-5b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0.01),且观察组改善幅度更为显著(P<0.01)。结论:妇女PMO应用ALN与阿法骨化醇联合治疗更能显著提高BMD水平,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改善骨代谢指标,疗效切实,安全可靠,具有较高临床参考价值。 刘阳 吴艳 喻荷淋 朱晓荣 蒋莉 陈敏关键词:阿伦膦酸钠 阿法骨化醇 骨质疏松症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变化及其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性激素及各种骨转换因子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单能定量CT(QCT)对53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及40例健康老年人进行脊柱骨密度(BMD)测定,并分析受试者的骨密度与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IGF-1、性激素、骨钙素(BG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等指标间的关系。结果1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脊柱总BMD低于对照组〔(74.75±22.70)mg/cc vs(88.04±28.29)mg/cc,P<0.05〕。T2DM组血清IGF-1水平低于对照组〔(27.63±5.74)ng/mL vs(32.51±9.68)ng/mL,P<0.05〕。2相关性研究显示,T2DM组IGF-1水平与B-ALP呈正相关(r=0.46,P<0.01),两组受试者IGF-1水平与所测部位BMD均无相关。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骨密度下降;IGF-1水平与骨密度的变化无相关性。 曾绍凡 吴艳 王毅 杨刚毅 李仁哲 朱晓荣 谭兴容 李颖关键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骨密度 四川省遂宁市基层全科医师糖尿病知识培训的模式及效果 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对基层全科医师实施有针对性的糖尿病知识教育,以期得到提高基层医师糖尿病知识的有效措施和方法。方法采用如下培训模式:编写培训讲义、教材;给基层医师集体上课与讨论,单个指导;到基层医院现场查房。培训前后分别进行2次问卷答题评分,根据评分对培训模式的效果评价。结果 1)基层全科医生学历低,糖尿病诊治水平极低,尤其是村卫生室医生;2)培训前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村卫生室医生糖尿病相关知识考试成绩都很差,村卫生室医生明显低于前两组医生(P<0.05);3)经过统一模式培训后,3组医生考试成绩均较培训前提高(P<0.05),但村卫生室医生成绩仍然最差(P<0.05)。结论对基层全科医生进行系统规范的糖尿病知识培训,是提高基层医生糖尿病防治能力和防治意识的一种可行措施。 吴艳 喻荷淋 曾绍凡 刘阳 蒋莉 陈诚 朱晓荣 秦娟 田波 李钰艳 付彩雯关键词:糖尿病 老年2型糖尿病骨密度、骨转换生化指标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2009年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变化及其与各种骨转换因子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单能定量CT(QCT)对53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40例健康老年人进行脊柱骨密度(BMD)测定,并分析受试者的骨密度与骨钙素(BG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性激素等指标间的关系。结果:⑴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BMD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74.75±22.70)mg/cm3vs(88.04±28.29)mg/cm3,P<0.05〕;老年2型糖尿病组B-ALP及TRACP-5b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1.59±5.31)ng/ml vs(23.98±4.61)ng/ml;(2.89±0.75)u/L vs(3.30±0.79)u/L,P<0.05〕;⑵受试者BMD与骨转换生化指标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骨密度下降,且骨形成与骨吸收功能均降低。骨转换生化指标和骨密度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检测指标。 曾绍凡 吴艳 朱晓荣 刘阳 喻荷淋 李仁哲关键词:骨密度 骨转换生化指标 糖尿病 博唐平^(TM)床旁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测试准确性评估及应用价值 2015年 目的评估一种硼酸亲和液相层析法/色谱法床旁糖化血红蛋白(HbA_(1C))测定仪器博唐平TM(POCT)测试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采集80例糖尿病患者和50例非糖尿病志愿者的血标本,分别用1台博唐平TM床旁HbA_(1C)分析仪和1台美国普莱默斯Ultra2-Hb A1C检测仪器同时测定HbA_(1C),对比其差异。结果 2台仪器测得HbA_(1C)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致性检验两款仪器检测结果间在糖尿病组及健康人群组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0.941,r=0.723)。结论博唐平TM床旁HbA_(1C)分析仪的准确性好,操作简便,是床旁快速检测HbA_(1C),加强糖尿病社区监测和门诊患者管理的良好手段。 吴艳 喻荷淋 曾绍凡 刘阳 蒋莉 陈诚 朱晓荣 秦娟 田波 李钰艳 付彩雯关键词: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 床旁检测 妊娠糖尿病使用门冬胰岛素与普通人胰岛素治疗对围产期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比较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与普通人胰岛素治疗妊娠糖尿病妇女的围产期结果。方法:将62例新诊断的饮食控制不达标的妊娠糖尿病妇女随机分为使用门冬胰岛素治疗组(Asp组)及使用普通人胰岛素治疗组(HI组),观察分娩时胰岛素用量(U/(kg.d))、羊水量(ml)、胎儿出生时体重(g)和身长(cm)、以及空腹及餐后血糖(mmol/L)、低血糖事件发生数等指标。结果:①Asp组分娩时羊水量显著低于HI组(417.0±13.2 ml vs 989.7±29.3 ml;P<0.05);同时Asp组餐后血糖显著低于HI组(6.5±0.4 mmol/L vs 9.3±1.5 mmol/L;P<0.05)。Asp组总计发生低血糖事件数为58次,而HI组总计发生低血糖事件数为203次。②羊水量与餐后血糖控制程度有正相关关系(r=0.72,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能很好的控制餐后血糖,减少围产期羊水过多、巨大儿等风险,且能减少低血糖事件。 蒋红 吴艳 李康 喻荷淋 朱晓荣 刘阳 陈诚 蒋莉 潘慧关键词:妊娠糖尿病 门冬胰岛素 围产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