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增荣

作品数:15 被引量:49H指数:3
供职机构:济宁市传染病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病毒
  • 6篇肝炎
  • 5篇血流
  • 4篇血流图
  • 4篇乙型
  • 4篇乙型肝炎
  • 4篇乙型肝炎病毒
  • 4篇肝血流图
  • 4篇肝炎病毒
  • 3篇携带者
  • 3篇甲襞
  • 3篇甲襞微循环
  • 3篇肝血
  • 3篇病毒携带者
  • 2篇血液
  • 2篇血液动力
  • 2篇血液动力学
  • 2篇液动
  • 2篇乙肝
  • 2篇乙肝病毒

机构

  • 15篇济宁市传染病...
  • 1篇济宁医学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济宁市第一人...
  • 1篇徐州市传染病...

作者

  • 15篇张增荣
  • 7篇刘华
  • 3篇朱海滨
  • 2篇王修林
  • 1篇刘利华
  • 1篇金呈强
  • 1篇叶小苹
  • 1篇高东田
  • 1篇王彤光
  • 1篇张学海
  • 1篇袁玉梅
  • 1篇王玉琴
  • 1篇郭红

传媒

  • 5篇临床医药实践
  • 2篇山东医药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肝脏
  • 1篇微循环技术杂...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实用肝脏病杂...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系统医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2篇1998
  • 2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5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侵袭性曲霉菌感染患者可溶性GM抗原检测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临床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AI),指导临床防治曲霉菌属感染及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对2012年7月-2014年8月检测2 277例样本,按照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检测试剂盒提供的检测步骤,进行定量检测患者血清中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浓度;将IAI的危险因素、GM试验阳性结果出现的时间作了分析;数据统计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结果 GM试验阳性167例,阳性率7.3%,其中87例可疑,占3.8%;IAI以呼吸道疾病为首占46.1%,其中肺部感染占31.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占15.0%;集中在ICU、呼吸科、心内科,分别占53.9%、22.7%和6.0%;IAI阳性率51-60岁占17.9%、61-70岁占16.8%、71-80岁居首占26.3%;烟曲霉居首占73.8%。结论 IAI有增多趋势;GM试验具有曲霉菌属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临床感染烟曲霉菌居多;应密切关注ICU、呼吸科、心内科的老年患者IAI的防治;开展GM检测研究有利于IAI的早期诊断、高危人群的监测、疗效、预后的评价及医院感染的防治。
高东田叶小苹刘利华张增荣金呈强
关键词:半乳甘露聚糖侵袭性曲霉菌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检测及临床应用被引量:15
2004年
目的 :评价前S1蛋白抗原测定在乙型肝炎诊断疗效、预后及治疗等方面的作用。方法 :用ESISA法对 36 6例急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PreS1Ag测定 ,同时用ESISA法测定HBV病毒血清标志物和用PCR法测定HBVDNA。结果 :“大三阳”患者PreSlAg阳性率为 81.0 % ,显著高于“小三阳”患者阳性率 35 .4 % (P <0 .0 1)。前S1抗原与HBV DNAHBeAg相一致 ,前S1抗原随HBV的清除而消失。通过对 4 5例经拉米夫定治疗患者进行观察。PreSlAg清除率达85 .0 %。结论
张增荣朱海滨
关键词:乙型肝炎预后拉夫米定乙型肝炎病毒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动力学研究被引量:1
1998年
目的从血流动力学的角度,深入研究临床“乙肝病毒(HBV)携带者”的真正健康状况.方法我们对临床所谓的“HBV携带者”(ASC),运用MCX-5A型系统微循环仪进行了60例(男51例,女9例,平均年龄29.5岁±11.9岁)患者的甲襞微循环状态检测;运用RG-2B型血流图仪进行了118例(男90例,女28例,平均年龄29.2岁±11.4岁)患者的肝脏血流动力学和血液循环状态检测;运用经皮肝穿刺方法,进行了9例患者肝脏活组织检查;分别进行了结果判定,并与健康人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经对所谓“HBV携带者”的进一步临床检测和病理学检查,发现60例ASC甲襞微循环的形态、流态、拌周状态各单项积分值及综合积分值(分别为:0.38±0.32,0.89±0.52,0.97±0.69,2.24±0.96)与健康人(0.17±0.09,0.49±0.27,0.55±0.31,1.21±0.47)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甲襞微循环总异常率(55.0%)显著高于健康人(3.3%,P<0.01);118例ASC肝血流图的hs,ha/hs,ta值(分别为:0.0949Ω±0.0297Ω,0.226±0.103,0.2235±0.0455)与健康人(0.1230Ω±0.0258Ω,0.165±0.080,0.175s±0.022s)相比较亦均有显著差异(P<0.01),其肝血流图异常率(36.5%)显著高于?
王修林郭红李召忠贾守营张增荣刘华
关键词:血液动力学微循环病毒携带者
52例流行性出血热的甲襞微循环动态观察
1996年
本文通过对52例中、重型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多尿期与恢复期的甲襞微循环连续动态观察,发现各期甲襞微循环障碍中,以管周状态改变最为显著,以少尿期甲襞微循环障碍最为严重.随病程的进展,其微循环障碍逐渐减轻.各期间微循环障碍程度差异显著(P
王玉琴李召忠张增荣刘华王广立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甲襞微循环
512例肝硬化患者的肝血流图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相关性分析
1997年
对512例明确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进行了肝血流图(RHG)检测,发现其RHG异常程度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呈正相关,A、B、C三级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肝硬化患者RHG的总异常率高达96.9%,与健康人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袁毓梅李召中刘华张增荣
关键词:肝血流图肝硬化肝功能
300例尿液检测结果及影响因素浅析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浅析尿液分析仪测定尿液结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尿液分析仪法、手工法分别对 30 0例尿液进行测定。结果 :尿液分析仪法测定尿蛋白阳性 10 8例 ,尿糖阳性 2 6例 ,手工法测得尿蛋白阳性 71例 ,尿糖阳性 17例 ,两者经 χ2 检验 ,P <0 .0 1。分析仪法测得白细胞阳性 5 4例 ,手工法镜检复核白细胞阳性 98例。两者经 χ2 检验 ,P <0 .0 1有非常显著差异。结论 :干化学分析仪是常规筛检的良好工具 ,但有少部分是呈假阳性或假阴性 ,必须用手工复检 。
张增荣朱海滨
关键词:尿液影响因素尿液分析仪法手工法
对比研究两种交叉配血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分析临床输血检验中低离子凝聚胺技术与卡式微柱凝胶试验两种交叉配血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任选120例2017年3月-2019年3月期间该院收治的输血患者,根据交叉配血技术不同分为例数均等的两组,对照组采用低离子凝聚胺技术,研究组采用卡式微柱凝胶试验,比较两组输血检验结果。结果研究组中配血不合阳性率为1.7%,对照组配血不合阳性率为1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86,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交叉配血准确率分别为96.7%和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26,P<0.05)。结论卡式微柱凝胶试验的配血准确率高于低离子凝聚胺技术,但两种交叉配血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均具有各自的优劣势,临床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叉配血技术,以确保患者输血安全。
张增荣
关键词:微柱凝胶试验输血检验准确率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血液动力学研究——甲襞微循环、肝血流图观察
1996年
本文通过对60例“ASC”的甲襞微循环和118例“ASC”的肝血流图研究观察,发现无论是“ASC”的甲襞微循环单项积分,综合积分和“ASC”肝血流图的主要指标统计值,还是“ASC”的甲襞微循环及肝血流图异常率,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有绝对性显著差异(P<0.01)。此研究结果间接表明了相当部分“ASC”患者肝内应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和缓慢进行的病理变化。
王修林李召忠张增荣刘华
关键词:甲襞微循环肝血流图微循环障碍绝对性血液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血液动力学研究
1997年
为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和健康状况,给乙肝防治提供依据,我们于1994年至1995年间对118例HBV携带者进行了甲襞微循环、肝血流图、肝脏病理学检查和研究。现报告如下。
尉成东李召忠贾守营王彤光张增荣刘华
关键词:血液动力学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HBV携带者肝血流肝脏病理甲襞微循环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定量检测及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08年
张增荣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基因HBV感染者DNA水平聚合酶链反应治疗疗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