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洋

作品数:4 被引量:48H指数:2
供职机构:哈尔滨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资助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变化
  • 1篇土地利用类型
  • 1篇气温
  • 1篇干旱
  • 1篇RUSLE
  • 1篇RUSLE模...
  • 1篇GIS空间
  • 1篇GIS空间分...

机构

  • 3篇哈尔滨师范大...
  • 1篇堪萨斯州立大...
  • 1篇黑龙江省气候...

作者

  • 3篇于洋
  • 2篇张丽娟
  • 1篇郑红
  • 1篇姜春艳
  • 1篇张宏文
  • 1篇潘涛
  • 1篇蒋春丽
  • 1篇郝甜甜

传媒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吉林农业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基于RUSLE模型的黑龙江省2000—2010年土壤保持量评价被引量:38
2015年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同时也是东北地区重点生态保护区,黑龙江省土壤保持量的研究对维持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基于黑龙江省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降雨、土壤、高程等数据,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运用修订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估算了2000—2010年黑龙江省土壤保持量,并对其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黑龙江省土壤保持能力整体增强,土壤保持量增加了5.34%,且除牡丹江和哈尔滨地区外,各行政区的土壤保持量均有所增加;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均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以森林最多,为3 384.36 t·km-2·a-1,裸地最少,为177.17 t·km-2·a-1,10年来除农田和灌丛外,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单位面积土壤保持能力均增强;2000—2010年黑龙江省高等级土壤保持量比例及低等级转化成高等级土壤保持量的面积都在提高,黑龙江省土壤保持能力10年来趋于好转。
蒋春丽张丽娟张宏文姜春艳于洋潘涛
关键词:RUSLEGIS空间分析土地利用类型
1960~2010年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对气温的影响被引量:10
2017年
基于黑龙江省1960~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采用自然正交分解(EOF)、气候倾向率及Observation Minus Reanalysis(OMR)等方法,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黑龙江省气温的影响。研究发现:(1)1960~2010年黑龙江省耕地、建设用地、水域面积依次增加,沼泽、草地和林地依次减少。土地利用变化区域性较明显,沼泽转变为耕地集中在东部,草地转为耕地集中分布在黑龙江省西部,沼泽转为林地和林地转为耕地集中在北部,建设用地增加主要集中在南部;(2)黑龙江省196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对年平均气温及各个季节平均气温均产生升高效应,但并不显著,对年气温的影响趋势为0.053℃/10a,贡献率为12.1%;(3)196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产生气温空间变化异质性,但没有改变气温纬向性空间分布特征;(4)1960~2010年,林地和沼泽的气温影响效应为升温,草地和耕地为降温,但各个季节有所差异,夏季和秋季表现出降温效应,建设用地全年及各个季节均表现出升温效应,冬季最强;林地转耕地、草地转耕地均以升温效应为主,沼泽转耕地为降温效应。
张丽娟于洋粟练灵郝甜甜郑红
关键词:土地利用
1961年~2010年黑龙江省干旱状况分析
2016年
本文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以CRU数据为基础,通过干旱指数的变化规律,分析干旱状况。结果表明:黑龙江省50年来的干旱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全省的西南部为干燥度的高值区,干旱程度最大,趋势最强,东部次之,西北、东南的变干趋势较小,存在变湿中心。
于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