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丽娟

作品数:8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文学

主题

  • 5篇小说
  • 3篇网络小说
  • 2篇余华
  • 2篇小说创作
  • 1篇新作
  • 1篇余华作品
  • 1篇诗歌
  • 1篇视域
  • 1篇女性
  • 1篇女性书写
  • 1篇情感
  • 1篇权力
  • 1篇网络
  • 1篇文学
  • 1篇文学形式
  • 1篇历史叙述
  • 1篇刘震云小说
  • 1篇民间性
  • 1篇空间性
  • 1篇互文

机构

  • 8篇陕西理工大学

作者

  • 8篇杜丽娟
  • 3篇陈一军
  • 1篇李晓燕

传媒

  • 1篇安庆师范学院...
  • 1篇齐齐哈尔大学...
  • 1篇忻州师范学院...
  • 1篇绵阳师范学院...
  • 1篇赤峰学院学报...
  • 1篇陕西理工学院...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年份

  • 4篇2016
  • 4篇201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从小说的源起看网络小说
2016年
网络小说已经成为当下文坛不可忽视的新兴文学形式,然而,其合法性依然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要清晰把握网络小说,给网络小说以恰当的历史定位,需要从小说的源起出发,顺从小说演进的历史链条去认识。网络小说借助互联网平台为庶民开启的语义场,让初民的诉求得以敞亮;借助无远弗届的网络中拓展出的狂欢化、交互性和空间广延性,为小说的写作开辟了新的范式。虽然网络小说发展十分迅速,但总体上还存在着精细化不足、思想深度浅、缺乏大气象等缺陷,因而距离弘毅大气的品格仍觉尚远,这归根到底与其从小说源头继承来的基质脱不了干系,最终导致其前行之路困难重重。网络小说必须回到小说的始源并从中成功突围,以此来探寻其长足发展的可能性。
杜丽娟陈一军
关键词:网络小说文学形式传统小说
北岛诗歌中的传统因子
2015年
北岛的诗歌创作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具有一种典型的先锋性和现代性。这一点成为诸多研究者主要观照的对象,而他诗歌中潜藏的深厚传统文化因子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事实上,传统文化因子在北岛诗歌的思想内容、结构形式和艺术手法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显然,探寻他诗歌中的传统文化因子有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把握北岛的作品。
杜丽娟
关键词:诗歌
熹微的曙色:余华作品中女性书写的变化被引量:2
2015年
从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创作到90年代的平实写作,再到新世纪的狂欢书写,余华作品中的女性书写存在着一条鲜明的变化曲线——由单一向多元化的转变。这一变化曲线既展现出余华对在男权社会中艰难"受活"的女性群体的深度观照,又显现出他作为男性,带着复杂情感置身于两性间,对女性及其合理人性的反思与追问。余华超越性别意识寻求两性平等对话的努力,无疑会给新世纪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带来启示。
杜丽娟
关键词:余华女性书写
权力视域下的李锐小说创作
2015年
李锐对权力的书写是他触摸世界,谛视人类的生存状态的一种方式,使其小说创作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层次性:既有权力视角下的女性命运,有政治权力冲突中人生的变异,又有传统文化所形成的权力对人生的巨大束缚。李锐由此构建起了权力网络中的人生世相,悉心关照着人类的诸多不自由。李锐小说创作通过权力因子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有力洞穿,折射出对人类生存状态不断追索和叩问的有力姿态。
杜丽娟
关键词:小说创作
无法承受的情感之重——论余华新作《第七天》被引量:1
2015年
在余华的创作中,爱虽然从来不缺失,但主要以反射和隐现的方式存在,或者更多成为"残酷"的陪衬,但是这种情况在《第七天》发生了较大的转换。《第七天》中,余华在他创作道路上一直寻觅的属于人间的那份温暖真情终于热烈喷发出来,让"爱"直接成为作品表达的主体。《第七天》彰显了现实困境中普通人异常厚重的美好情感。然而,这种美好情感是芜杂、残酷的现实无法承载的,只有在诗意的"死无葬身之地"的虚幻世界存在。这种幽灵魔幻叙事方式让爱变得更加难以叫人承受。而《第七天》纯朴、简省、富有诗意的文字进一步夯实了这种情感的分量。余华在《第七天》表达的人类美好情感极富温度和力度,方式执拗而坚韧,充分显示了余华的悲悯情怀和对人类美好感情的珍重。
陈一军杜丽娟
关键词:余华
刘震云小说互文性研究
刘震云的小说创作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979年到1987年是其初期创作阶段。因为刚起步,作品难免显得稚嫩,但作者竭力书写世界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1987年《塔铺》的诞生,让刘震云为人们所熟知,2002年《一腔废话》的完成...
杜丽娟
关键词:小说创作反讽话语历史叙述
文献传递
网络小说的空间性被引量:1
2016年
网络小说借互联网之力迅速崛起,已然成为当下文坛不可忽视的一种重要文学样式。不过,这一地位的取得不仅缘于网络小说自身所携带的游戏性、狂欢性等宣泄特质,更依赖于它借互联网开拓出的多重空间特性。这些极具张力的空间性不仅有力地展示了互联网无远弗届的迷人魅力,更揭示出潜藏在网络小说文本中的主客观空间和文化空间的人文关怀特质,它们表征着人对生命的无限企望。作为人类文化生产实践的产物,网络小说的空间性无疑为网络小说在新世纪文坛的迅速崛起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杜丽娟陈一军
关键词:网络网络小说空间性
网络小说的民间性
2016年
网络小说在游戏的外壳中包藏了一颗赤子之心,它在世俗人生中默默地观照着信息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网络小说的这一初衷让久居高位的小说回归了民间本位。这里,作者与读者实现了空前的互动,在互动中他们共同编织属于平民自己的动人故事。而这故事又在当代诸多传播方式的助推下变得更接地气,让网络小说赢得了更多的受众。可以说,潜藏在网络小说中的这些民间特质真正彰显出了草根阶层的心灵底色。
李晓燕杜丽娟
关键词:网络小说民间性草根文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