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云飞
- 作品数:16 被引量:46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社会学建筑科学更多>>
- 从边界层到中高层大气的气候环境综合探测与科学研究
- 2023年
- 经过50年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华北香河气候与环境综合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香河站”)已具备从边界层到中高层气候环境的综合探测能力,加入了多个国内外大气探测网,是国际上少有的大气综合野外科学试验站。21世纪以来,香河站开展多次国际大型综合观测试验,在长期连续观测数据基础上,开展了中高层大气能量传播和物质交换、边界层大气物理化学和空气质量、太阳能监测预报等基础和应用研究,取得了一批有显示度的研究成果。继往开来,香河站将深耕先进探测仪器设备研制和更新改造,提升中高层大气热动力探测和边界层物理化学过程探测能力,建成集观测、试验和研究于一体的野外大气综合探测基地,提升对中层大气基本过程、上下大气层交换过程和机理、污染减排天气气候和环境效应等问题的科学认识,为我国在全球气候与环境议题上取得话语权和国家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 夏祥鳌夏祥鳌武云飞田玉芳吉东生武云飞张仁健杨静陈洪滨吉东生吕达仁
- 关键词:臭氧大气污染
- 混合状态、粒径分布对黑碳气溶胶光学性质的影响
- 利用单颗粒黑碳气溶胶谱仪(SP2)对2013年1月北京重雾霾期间的黑碳气溶胶进行了强化观测,探讨了黑碳气溶胶的混合状态和粒径分布的变化及其对光学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雾霾期间的高环境湿度有利于黑碳气溶胶的内部混合,从...
- 武云飞张仁健
- 中国东北典型半干旱区柱气溶胶光学特性的观测研究
- 2012 年3 月开始在中国东北典型半干旱区通榆站开展气溶胶光学特性的观测研究.本文分析了2010 年3 月—2012 年2 月近两年的柱气溶胶光学特性.500 nm 波段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平均值±标...
- 武云飞张仁健
- 关键词:气溶胶光学特性半干旱区
- 京津冀冬季霾污染期间气溶胶-气象相互作用模拟研究
- 采用在线耦合大气化学-区域气候耦合模式RIEMS-Chem研究了华北地区冬季霾污染期间气溶胶的辐射反馈作用,定量分析气溶胶-气象相互作用对霾发展过程中主要物理和化学过程的贡献。研究选取3个典型冬季重霾个例进行集合分析(2...
- 李嘉伟韩志伟陈亮武云飞罗笠
- 北京春季沙尘和霾期间气溶胶的对比模拟研究被引量:6
- 2020年
- 利用气象模式WRF驱动区域空气质量模式RAQMS,模拟研究了2014年北京地区春季颗粒物及气溶胶化学组分的时空变化,对比分析了沙尘期(3月17日、29日)和霾期(3月25~27日)的天气形势、气象要素和气溶胶化学组分特征,比较了沙尘和人为气溶胶表面非均相化学反应对大气化学成分的影响及相对贡献。结果显示,模式对于气象要素、PM2.5、PM10及其化学组分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考虑了气溶胶表面非均相化学反应后明显提高了模式对PM2.5及气溶胶化学组分模拟的准确性。沙尘期间,沙尘对PM10质量浓度贡献占主导地位(50.7%),对PM2.5的贡献与有机气溶胶(OM)和人为排放的一次颗粒物(PPM)相当;霾期间,硝酸盐NO3-(25.6%)和OM(23.6%)对PM2.5的贡献最大,在PM10中NO3-、PPM和OM的贡献相当。沙尘期,粗粒子明显增加,在PM10中所占比例与细粒子相当,为45.5%;霾期,细粒子占主导地位,占PM10质量浓度的85.6%。非均相化学反应使沙尘期间硫酸盐(SO42–)和NO3-浓度分别增加16.9%和83.8%,使霾期间的SO42-和NO3–浓度分别增加14.5%和45.0%。2014年3月,非均相化学反应使北京月均SO2、NO2、O3、SO42-、NH4+和NO3-的浓度分别变化了-2.5%、-5.7%、-3.4%、11.7%、18.6%和58.5%,本文结果表明非均相化学反应对二次无机气溶胶的生成有重要贡献。
- 梁琳韩志伟李嘉伟李洁高艳武云飞
- 关键词:沙尘非均相化学反应
- 白城地区扬沙天气发生频次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季风关系的研究
- 本文主要分析了1951-2006年白城地区扬沙天气发生频次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季风之间的关系,并简单探讨了东亚季风强度变化影响白城地区沙尘天气发生频次变化的机制。研究表明白城地区扬沙天气基本都发生在春季,而且55年来白城...
- 武云飞张仁健
- 关键词:东亚季风
- 文献传递
- 不同季节气象条件对北京城区高黑碳浓度变化的影响被引量:20
- 2017年
- 利用2013年至2015年北京城区黑碳气溶胶(下文统称为"BC")和PM2.5观测资料,结合地面气象观测资料、ECMWF边界层高度再分析资料和FNL/NCEP不同高度风速再分析资料,讨论了BC质量浓度及其在PM_(2.5)质量浓度中所占比例(下文统称"黑碳占比")的季节、月、日变化特征,并通过计算北京城区BC浓度与不同高度风速的相关矢量,分析了气象条件和外来输送对北京城区BC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研究时段内北京城区BC浓度平均值为(4.77±4.49)μg·m^(-3);黑碳占比为8.23%±5.47%.BC浓度和黑碳占比在春、夏季低,秋、冬季高,其日变化特征在4个季节均为"白天低夜间高"的单峰型特征.随着PM_(2.5)浓度的升高,BC浓度增大,黑碳占比减小.当北京地区风向为东北、东北偏东、东南和西南偏西(主风向)时,BC浓度与风速和边界层高度均呈反向变化,即随风速和边界层高度的增大而减小.另外不同季节BC浓度随风速变化的临界值及其变化速率不同.冬季高BC浓度时段,北京城区BC浓度在低层大气的关键影响区分别位于河北南部与山东交界地区以及河北西北部与山西内蒙交界地区;高空关键影响区主要位于北京以西的河北西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地区.
- 张宸赫程兴宏赵天良徐祥德武云飞张仁健蔡雯悦苏航王寅钧
- 关键词:黑碳气溶胶气象因子
- 散煤燃烧的PM_(2.5)排放特征及排放清单被引量:4
- 2021年
- 采集我国主要种类的散煤样品,利用稀释通道采样系统在燃烧腔内模拟居民散煤燃烧方式,通过分析烟气中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不大于2.5μm的颗粒物(PM2.5)滤膜样品的碳组分、水溶性离子和无机元素的质量浓度,构建散煤燃烧的PM2.5源谱;计算获得散煤燃烧源的PM2.5及其特定化学组分的排放因子,评估污染物排放强度;结合人为活动数据,构建我国部分地区散煤燃烧PM2.5的排放清单。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散煤燃烧的PM2.5源谱存在明显差异,元素碳是块状烟煤PM2.5源谱中最主要的贡献组分,而SO42-在块状无烟煤和蜂窝煤的PM2.5源谱中贡献更为明显;块状烟煤的PM2.5排放因子为(13164.2±5528.4)mg/kg,明显高于块状无烟煤和蜂窝煤的排放因子;2017年我国部分地区散煤燃烧的PM2.5排放量为79.7×10^(4)t,不同地区贡献比例有所差异。
- 杨彬吴健周卫青李朋白晓春吴华成王绿武云飞
- 关键词:排放特征排放清单
- 华东乡村站点气溶胶吸收特性的观测研究
- 利用20142015年安徽淮南观测站的黑碳仪观测数据,分析了华东乡村代表性地区气溶胶吸收特性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表明,观测期间气溶胶吸收系数平均为24.6±18.4 Mm-1(520nm),且存在显著的波长依赖性...
- 夏芸洁武云飞郭振海张井贝肖霞宋磊张仁健
- 关键词:黑碳气溶胶生物质燃烧
- 文献传递
- 华东乡村站点气溶胶吸收特性的观测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利用2014—2015年安徽淮南观测站的黑碳仪观测数据,分析华东乡村代表性地区气溶胶吸收特性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表明,观测期间520 nm波段的气溶胶吸收系数平均为(24.6±18.4)Mm-1,且存在显著的波长依赖性,吸收波长指数平均为1.3±0.2,这与该地区较高的生物质燃烧排放有关。利用吸收系数与波长的关系,分离获得生物质燃烧排放的除黑碳以外的其他气溶胶的吸收波长指数,平均为2.7±0.7,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吸收系数进行分离,发现每年5—6月、10月到次年1月是该地区受生物质燃烧影响较为严重的时期,以2014年6月为例,本地秸秆焚烧和江浙一带污染物的区域输送过程,是导致淮南地区污染加重的主要原因。
- 夏芸洁武云飞郭振海张井贝肖霞宋磊张仁健
- 关键词:黑碳气溶胶生物质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