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晓芳

作品数:5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NSFC-广东联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热流
  • 2篇海底
  • 1篇地表
  • 1篇地壳
  • 1篇地幔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圈
  • 1篇岩石圈结构
  • 1篇异常沉降
  • 1篇上地幔
  • 1篇深部
  • 1篇数值模拟
  • 1篇下地壳
  • 1篇南海北部
  • 1篇南海北部陆缘
  • 1篇南海北缘
  • 1篇南沙地块
  • 1篇南沙海槽
  • 1篇居里面
  • 1篇壳幔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南方海洋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中国建筑科学...
  • 1篇长江三峡勘测...

作者

  • 5篇王晓芳
  • 4篇许鹤华
  • 3篇任自强
  • 3篇赵俊峰
  • 2篇赵中贤
  • 2篇施小斌
  • 1篇张文涛
  • 1篇张佳政
  • 1篇赵鹏
  • 1篇陈梅

传媒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地球科学

年份

  • 3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南海北部陆缘裂后异常沉降与重力均衡之间的关系
王晓芳许鹤华赵俊峰任自强张文涛
下地壳流对南海北缘白云凹陷地壳伸展变形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下地壳流经常被用来解释地壳随深度的差异拉张现象,但下地壳流对地壳伸展变形的定量研究却不多见。以白云凹陷的岩石圈伸展变形为研究对象,根据普拉特-海福特重力均衡模式,假设凹陷区原始地壳厚度为32km,即均衡深度,利用现今的基底厚度、沉积层厚度和水深数据恢复到白云凹陷变形前的原始地壳厚度,发现其值大于32km,在32.599~33.774km之间,并且从白云凹陷陆架区向海洋方向递增。我们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下地壳流失导致地幔物质上涌量增多,而且根据数据递增的变化认为下地壳流失从海洋向白云凹陷陆架区方向。在凹陷区和接近海盆地区,由于下地壳的流失,导致全地壳拉张因子减小。
王晓芳许鹤华许鹤华赵俊峰赵中贤
关键词:白云凹陷
上地幔含水量对海底扩张过程中洋壳厚度的影响:数值模拟被引量:2
2021年
地幔中不同含量的水会对洋壳的生成产生重要影响,但目前不同含水量下的均匀和局部含水地幔会怎样影响洋壳厚度还不清楚.利用动力学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上地幔均匀含水和局部含水两种情况下洋壳的生成过程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当上地幔均匀含水时,含水量的增加在减小最大熔融分数的同时,会增大初始熔融深度和熔融面积,因而生成的洋壳厚度会增加.当上地幔局部含水时,局部含水地幔熔融后也会增大生成的洋壳厚度,但开始影响洋壳厚度的时间与其含水量有关.结合南海洋壳特征进一步分析认为:南海扩张期间其地幔源含水量具有非均质性.东部次海盆的洋壳比西南次海盆厚1 km,可能是因为前者地幔源含水量整体高于后者(本模型表明约高50×10^(-6)).南海玄武岩中碳酸盐化硅酸盐熔体的存在,可能是由局部高含水量地幔在深部熔融产生的熔体携带上来的.南海洋壳厚度在时间上没有大幅度变化,可能是因为局部高含水量地幔的体积相对较小或体积虽大但其含水量没有显著高于地幔背景含水量.
邵佳许鹤华谌永强施小斌施小斌
关键词:海底扩张数值模拟海洋地质
南海南沙海槽深部热状态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1
2021年
南沙海槽是古南海俯冲消亡、南沙地块与婆罗洲碰撞的关键区域,其构造演化史记录了南海前世今生的重要信息。为深入认识对其构造变形有重要影响的南沙海槽深部热状态,本文首先利用热传输方程分析了滑坡体快速堆积的热披覆效应对海槽底部深水区海底观测热流的影响,然后利用磁异常的频谱分析技术获取南沙海槽及其邻区的居里面深度。结果表明,受沉积物快速堆积的影响,南沙海槽底部深水区文莱滑坡范围内现今海底热流测量值仅为深部背景热流的60%~77%,推测该区深部背景热流约为77~98mW·m^(-2);南沙海槽内居里面深度一般小于16km,比位于其北侧的南沙岛礁区居里面深度(18~24km)小。现今南沙海槽区深部具有较高的背景热流,该区较高的热状态与其地壳强烈减薄特征对应,是华南陆缘裂陷和南海形成演化的结果。
任自强施小斌施小斌赵鹏王晓芳
关键词:热流居里面南沙海槽南沙地块
南海三维热岩石圈结构及地表构造响应被引量:2
2021年
为系统了解南海海底热流特征和岩石圈热结构与地表构造的关系,本文首先以最新海底热流为约束,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计算得到整个南海的“热”岩石圈底部边界(底界)的埋深,然后开展详细分析壳、幔热流贡献以及岩石圈热结构与地表不同构造单元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显示南海岩石圈底部边界埋深为30~100 km,最浅埋深集中分布在南海海盆水深大于3000 m的区域(如南海西北次海盆、西南次海盆和东部次海盆西侧),以及南海北部陆缘中部、莺歌海盆地、中建南盆地和南薇西盆地,体现了南海深部结构对地表不同构造单元的控制作用;靠近海盆东侧的马尼拉海沟具有较低的海底热流,对应岩石圈底界埋藏也较深,可能与南海和古南海洋壳俯冲有关;吕宋岛弧(119°E—122°E和13°N—17°N)表现出较高的海底热流,同时具有较浅的热岩石圈底界埋深,可能与南海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双向俯冲有关.
王晓芳王恺祺赵中贤赵中贤赵俊峰许鹤华张佳政
关键词:海底热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