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娅

作品数:7 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卵巢
  • 3篇卵巢癌
  • 2篇妊娠
  • 2篇上皮
  • 2篇上皮性
  • 2篇上皮性卵巢癌
  • 2篇上皮性卵巢癌...
  • 2篇卵巢癌组织
  • 2篇癌组织
  • 2篇DLL4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密度
  • 1篇血清
  • 1篇血液
  • 1篇孕妇
  • 1篇孕妇血
  • 1篇孕妇血清
  • 1篇脂肪
  • 1篇脂肪组织
  • 1篇妊娠早期

机构

  • 6篇成都医学院第...
  • 3篇包头市中心医...
  • 1篇成都医学院
  • 1篇内蒙古医科大...

作者

  • 7篇李娅
  • 3篇佟秀琴
  • 3篇唐国珍
  • 3篇谢江燕
  • 1篇侯晓钰
  • 1篇张洁
  • 1篇胥建辉
  • 1篇张静

传媒

  • 1篇中国计划生育...
  • 1篇医学综述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国妇产科临...
  • 1篇中国妇幼健康...
  • 1篇成都医学院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患者术后激素水平和复发的影响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患者术后激素水平和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440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20例。对照组患者仅做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组患者在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服用米非司酮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及12个月卵泡后期血清卵泡刺激素(FS H )、雌二醇(E2)及孕酮(P )的水平;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月经恢复时间、阴道出血时间及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子宫肌瘤的复发率,并随时监测观察组患者在术后服药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血清FS H、E2及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血清FS H、E2及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0.5);观察组月经恢复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术后阴道出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24个月内的总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随访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米非司酮可预防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再复发,对激素水平无影响,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谢江燕侯小钰李娅冉凤萍唐国珍
关键词:复发
妊娠≤12周孕妇血清25-OH-VD水平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相关性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探究妊娠≤12周孕妇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VD)水平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8年8月在本院产前检查的妊娠早期孕妇90例,测定血清25-OH-VD、游离甲状腺素(FT4)、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及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分析孕妇维生素D与甲状腺功能指标水平间相关性及其影响。结果:90例孕妇血清25-OH-VD水平(16.7±4.3)μg/L(5.16~43.86μg/L),维生素D缺乏、不足以及充足孕妇分别占66.7%、23.3%、10.0%;不同维生素D水平孕妇血清FT4、TSH、FT3水平无差异(P>0.05),而TPOAb水平逐渐下降(P<0.05);不同维生素D水平孕妇甲状腺功能正常与减退比例无差异,临床甲状腺减退症、亚临床甲状腺减退症以及低T4血症发生也未见差异(均P>0.05);孕妇血清25-OH-VD与FT4、TSH、FT3水平不相关(P>0.05),与TPOAb水平呈负相关(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FT4、TSH、FT3水平未影响孕妇维生素D水平(P>0.05),而TPOAb水平上升会增加孕妇维生素D缺乏风险(P<0.05)。结论:早期妊娠孕妇存在维生素D水平缺乏状况,孕妇血清25-OH-VD与患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无相关性,但TPOAb水平上升会增加孕妇维生素D缺乏风险。
张静裴娇娇李娅蒋颖伍小莉郭慧娇
关键词:维生素D缺乏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Delta样配体4、神经导向因子2及与卵巢癌的研究进展
2014年
卵巢癌是威胁女性生命的恶性肿瘤之一,近期研究发现恶性肿瘤的生长与肿瘤血管形成有关。Delta样配体4(DLL4)与神经导向因子2(Slit2)分布于多种恶性肿瘤中,参与肿瘤血管的形成与发展。有研究显示卵巢癌组织Slit2表达显著低于卵巢良性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而DLL4的表达显著高于后两者,这与卵巢癌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相关,与分期、年龄及组织学类型无关,这可能为卵巢癌的靶向治疗提供更好的方向。
李娅佟秀琴
关键词:卵巢癌
保留部分子宫内膜的子宫体部分切除子宫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2016年
目的探讨保留部分子宫内膜的子宫体部分切除子宫成形术的临床应用和效果。方法选取行保留部分子宫内膜的子宫体部分切除子宫成形术的5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行子宫次全切除手术的5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术后Kupperman评分,生殖及内分泌功能指标雌二醇(E2)、孕激素(P)、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水平。结果术后半年、1年两组Kupperman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和1年,观察组E2、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FSH及LH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部分子宫内膜的子宫体部分切除子宫成形术是一种保留生理、生殖功能的理想术式,适合年轻、要求保留子宫的良性病变患者。
唐国珍谢江燕李娅
关键词:子宫内膜
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DLL4、Slit2表达相关性及意义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研究DLL4、Slit2在正常卵巢组织、上皮性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上皮性卵巢交界性肿瘤组织、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情况,探讨两者在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相互关系。方法标本来源于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包头市中心医院病理科收集的卵巢石蜡,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正常卵巢组织、良性肿瘤组织、交界性肿瘤组织、恶性肿瘤组织各30例,分析DLL4、Slit2在其表达情况及探讨两者关联性。结果 DLL4在正常卵巢组、良性肿瘤组、交界性肿瘤组、恶性肿瘤组中阳性表达依次为:13.33%、23.33%、33.33%、83.33%,其中卵巢恶性肿瘤组阳性表达与三者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29.433、21.696、15.429,均P<0.01),而正常卵巢组织、良性肿瘤组织、交界性肿瘤组织之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02、3.354、0.739,均P>0.05)。Slit2在正常卵巢组、良性肿瘤组、交界性肿瘤组、恶性肿瘤组中阳性表达依次为63.33%、66.67%、46.67%、36.67%,恶性肿瘤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正常卵巢组、卵巢良性肿瘤组(χ~2值分别为4.267、5.406,均P<0.05)。正常卵巢组织、良性肿瘤组织、交界性肿瘤组三组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73、1.684、2.443,均P>0.05)。结论DLL4、Slit2有可能通过生长因子相互制约,为上皮性卵巢癌发病机制提供新思路,同时为其分子靶向治疗开辟新道路。
李娅唐国珍佟秀琴
关键词:卵巢癌
DLL4、MVD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2015年
目的本实验通过检测DLL4、MVD在卵巢正常组织、上皮性良性肿瘤组织、上皮性交界性肿瘤组织、上皮性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情况,探讨二者在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中的相关性,为上皮性卵巢癌的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30例卵巢正常组织、30例上皮性良性肿瘤组织、30例上皮性交界性肿瘤组织、30例上皮性恶性肿瘤组织中DLL4、MVD表达情况,进一步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 DLL4表达阳性率在恶性肿瘤组织中高于交界性肿瘤组织、良性肿瘤组织、卵巢正常组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MVD表达情况:在恶性肿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在交界性肿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高于卵巢正常组织及良性肿瘤组织(P<0.01);2在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中,DLL4与MVD呈正相关(rs=0.522,P<0.01)。结论推测DLL4通过增加肿瘤血管密度,参与上皮性卵巢癌发展。
李娅佟秀琴
关键词:卵巢癌微血管密度免疫组织化学
妊娠对雌性大鼠冷防御性肩胛间区棕色脂肪组织产热的影响及其机制
2022年
目的:研究妊娠对雌性大鼠冷防御反应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42只成年雌性大鼠随机分为非妊娠期组(n=14)、妊娠中期组(n=14)和妊娠晚期组(n=14)。非妊娠期组雌性大鼠不与雄性大鼠合笼,妊娠中期和妊娠晚期组雌性大鼠与雄性大鼠合笼交配,采用氨基甲酸乙酯和α-氯醛糖混合液麻醉各组大鼠。采用冰水降低各组大鼠腹部皮肤温度,给予皮肤冷刺激建立冷防御反应模型。采用多通道温度信号测量系统同步监测各组大鼠皮肤冷刺激前后腹部皮肤、直肠和肩胛间区棕色脂肪组织(iBAT)温度,采用多通道温度信号测量系统和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同步监测各组大鼠皮肤冷刺激前后腹部皮肤和直肠温度及支配iBAT的交感神经放电活动(SNA)情况。结果:与冷刺激前比较,接受冷刺激后各组大鼠皮肤温度均明显降低(P<0.05),各组大鼠直肠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冷刺激后,各组大鼠皮肤温度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直肠温度变化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冷刺激前比较,接受冷刺激后,非妊娠期和妊娠中期组雌性大鼠iBAT温度均明显升高(P<0.05),妊娠晚期组大鼠iBAT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冷刺激后,与非妊娠期组比较,妊娠中期组大鼠iBAT温度上升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冷刺激后,与非妊娠期或妊娠中期组比较,妊娠晚期组大鼠iBAT温度上升幅度明显降低(P<0.05)。与冷刺激前比较,接受冷刺激后非妊娠期和妊娠中期组大鼠iBATSNA均明显升高(P<0.05),妊娠晚期组大鼠iBATS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冷刺激后,与非妊娠期组比较,妊娠中期组大鼠iBATSNA上升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妊娠期或妊娠中期组比较,妊娠晚期组大鼠iBATSNA上升幅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非妊娠期和妊娠中期大鼠具有正常的冷防御反�
侯晓钰李娅谢江燕宋宜安张洁胥建辉
关键词:妊娠棕色脂肪组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