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再明

作品数:7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国立嘉义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主题

  • 5篇家庭
  • 3篇教育
  • 3篇家庭教育
  • 2篇道观
  • 2篇子女
  • 2篇孝道
  • 2篇孝道观
  • 2篇父亲
  • 1篇动态数据
  • 1篇动态数据库
  • 1篇对偶
  • 1篇性别
  • 1篇知觉
  • 1篇社会
  • 1篇社会期望
  • 1篇数据库
  • 1篇年龄
  • 1篇亲密
  • 1篇祖孙
  • 1篇教养

机构

  • 7篇国立嘉义大学

作者

  • 7篇张再明

传媒

  • 4篇中国家庭教育
  • 1篇第十五届海峡...
  • 1篇第十七届(2...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家庭结构、性别与祖孙知觉亲密感关系之探讨——以对偶资料方法分析
2011年
由于寿命的延长及健康照料体系的改善,使得老年人口有增多的趋势。老年人口的增加将使得祖父母的人数相对增多。也会使得祖父母的「任期」延长。这种改变有机会使得祖孙在彼此的生命中,产生出一段有意义的重叠期间.让祖父母与孙子女更有机会相互接触及彼此影响。在多代家庭于未来将会更显重要,且有可能取代核心家庭之际,祖孙关系的探讨实不容忽视。知觉亲密感是亲密关系中重要的成分,对于个人发展及其人际互动均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而探究祖孙间的关系时,实有必要将焦点置于祖孙所知觉的亲密感上。故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祖孙知觉亲密感的差异.及其差异是否会因三代同堂与隔代教养不同家庭结构及祖辈、孙辈性别不同而有别。历来针对祖孙关系的研究大都由祖辈或孙辈之一方来探讨,少部分能同时以祖辈及孙辈为对象进行研究者.又往往忽略祖孙系属于对偶的性质,因而所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可能会有推论的偏差。本研究除以祖孙对偶进行资料收集外.并以对偶数据分析方法从事数据的分析。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嘉义县618对国小高年级学生及其祖父母为研究对象.使用陈思璇(2007)所编制之「知觉祖孙亲密感量表」分别测量祖父母与孙子女所知觉之亲密感.并用SPSS之混合模式(Mixed models)统计程序进行分析。
张再明陈思璇
关键词:家庭结构祖孙
孝道观与父子感情间关系之探讨
在1996年,发展心理学者Lamb于伦敦「公共政策研究协会」所主办的「男人与其子女」(men and their children)学术研讨会上指出,父亲温暖与亲密的情感表现才是真正影响子女发展的关键,与父亲有亲密关系的...
张再明
关键词:家庭教育孝道观
文献传递
大陆父亲父职表现成效及相关因素的探讨
本研究尝试透过父子感情的探讨来了解大陆父亲父职参与的成效,并分析其是否会因个人背景变项的不同而有差别。其结果除能了解目前大陆父亲父职表现的成效外,更可提供作为比较两岸父亲父职表现成效的素材。
张再明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养方式
文献传递
大陆父亲父职表现成效及相关因素的探讨被引量:1
2012年
传统上,父亲的角色向来被定位于是家庭经济的提供者,在原始的社会里,父亲负责渔猎觅食;在工商社会,则赚钱养家。时至今日,为数不少的父亲。仍将自身的职份限定为养家,家庭内的其他工作,尤其是子女的照顾与教育,则完全交由母亲负责,父亲鲜少参与。使得“亲职”一词几乎等同于“母职”。然而父亲的重要性似乎不仅止于赚钱养家。从1940年代起,学者专家们开始重视父亲影响的研究。根据Lamb的估算,至1996年时,有关父亲影响的研究或报告。单是已出版的便已超过4000篇,显见父亲影响的广受重视。研究的结果发现,父亲角色的扮演不仅影响子女的身心与社会化的发展,对于母亲与父亲本身而言亦有深远的影响。父亲的重要性既获肯定,而父职的影响又得到相关研究的证实,父职的参与便成了社会关注的议题。父亲积极参与父职虽是社会高度的期望,但LaRossa却指称父亲实际参与父职的改变情形却不如社会期望的改变来得快。而相关的研究亦指出,父亲实际参与父职的情形,在量和质上均未臻理想。若父亲实际参与父职的情形未臻理想的话,父职参与所能发挥的成效势将有所减损,其状况值得关注且有深加探讨的必要。Lamb(1996)指出,父亲温暖与亲密的情感表现是影响子女发展的关键,与父亲有亲密关系的孩子有较佳的身心发展。因此,本研究尝试透过父子感情的探讨来了解大陆父亲父职参与的成效,并分析其是否会因个人背景变项的不同而有差别。其结果除能了解目前大陆父亲父职表现的成效外,更可提供作为比较两岸父亲父职表现成效的素材。研究分析的资料系采自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建置之“华人家庭动态数据库一中国内地家庭动态社会调查计划(2006)”资料文件。该计划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
张再明
关键词:父亲角色动态数据库家庭经济社会期望
孝道观与父子感情间关系之探讨
2014年
1996年,发展心理学者Lamb于伦敦“公共政策研究协会”所主办的“男人与其子女”(men and their children)学术研讨会上指出,父亲温暖与亲密的情感表现才是真正影响子女发展的关键,与父亲有亲密关系的孩子有较佳的身心发展。然在目前父亲实际参与父职普遍缺乏的情况下,父子间的感情恐未臻理想,对于子女的发展势必有所影响,其状况值得关注且有深加探讨的必要。孝道观是一套子女以父母为主要对象的社会态度(杨国枢,1988),且长久以来就是华人社会的伦理核心,对于亲子关系始终有着深远的影响。孝道观较强者。会因为其对父母有感恩回报的心意,在生活协助、陪伴体恤、聊系安心及文化反哺等子职方面,实践较高,因而会有较佳的父子亲密感。据此应可推论子女的孝道观对于父子感情能有预测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尝试探讨孝道观与父子感情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其关系是否会因子女性别、年龄、学历、与父亲年龄的差距及父亲学历之不同而有差别,期望结果能有助于推展子职教育的参考。本研究分析的对象系采自“华人家庭动态数据库”中三个主要样本文件(R11999、R12000及R12003),总计4105位。研究工具为动态数据库调查问卷中所包含九题之“孝道观”量表。父子感情则采用问卷“关系评估”中“您与父亲的感情”的反应,为五等量尺,从“感情很不好”至“感情非常好”分为五等,记分时根据其反应.分别给予1至5的分数。研究结果发现孝道观对父子感情虽有显著预测力。但预测力并不很高。调节变项中除年龄有显著调节作用,亦即,孝道观对父子感情的关系会因子女年龄不同而有差别,其中以56至65岁组的预测力较低。其余之调节变项均无调节作用,显示孝道观对父子感情的关系不会因为子女性别、学历
张再明
关键词:孝道观
透过学校推展家庭教育之效益与困难之探讨
2010年
第一节动机与目的 家庭是个人出生后最早接触的场所,也是个人成长发展的地方。大多数人长大独立后追求自己感情的归宿,继而建立个人的家庭并生儿育女,多年后介入影响子女的家庭,终其一生几乎与家庭脱离不了关系(王以仁,2000)。绝大多数的个人出生后即在家庭中生活、成长,同时也早受教育于家庭中(王以仁,2000)。他们从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中接受教化或影响,逐渐塑造出个人的人格、习性及价值观。
张再明吴水银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成员价值观教化
父母给得多,还是子女给得多?成年子女与父母代间支持收授之探讨
家庭支持是社会支持的一种,对于家庭成员的帮助与影响颇大。子女年幼时,其支持全然是单方面由父母提供的,但当子女成年后,由于子女本身的发展成熟,以及父母因年长导致的改变,使得父母与成年子女代间支持的状况,转变为不全然由父母提...
张再明
关键词:成年子女父母家庭支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