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神经系统疾病已经成为世界上死亡率、发病率、致残率较高的疾病。然而,如何更有效地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减少患者的痛苦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近来研究报道,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可通过微电流(阳极和阴极)刺激大脑兴奋以激活神经细胞活动并直接作用于大脑皮层引起皮质功能区的兴奋性增高,对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性头痛、脑卒中后的偏瘫、痉挛、失语症、帕金森病、抑郁症和认知功能障碍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本研究结合近年已发表的研究成果对经颅直流电刺激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可能相关性作一综述。结果表明经颅直流电刺激能有效的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临床疗效及对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60例DPN患者随平均机分为针灸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口服降糖药、维生素B1 10 mg,3次·d-1,疏血通6 m L+生理盐水250 m L静脉滴注,1次·d-1;针灸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共治疗90 d。结果:针灸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DPN临床疗效较好。
【目的】探讨fMRI指导下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选取急性期右侧放射冠区脑梗死患者50例,男28例,女22例,随机分为5组,每组1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同样的基础治疗方案。治疗组rTMS治疗前、后及90 d时接受Fugl-Meyer scale(FMA)评定手运动功能,同时各组患者还分别进行NIHSS(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和B(Ibarthel index)评分来评价其整体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情况。对照组在入院时、14 d时及90 d时也进行FMA、NIHSS、BI评分。【结果】各组于治疗14 d及90 d时FMA,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NIHSS评分在90 d时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fMRI指导下的低频rTMS刺激健侧大脑半球的M1区对脑梗死患者的早期手运动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对患者的整体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有远期的治疗效果。
【目的】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对正常人脑手运动皮质进行定位。【方法】健康受试者10人,男7例,女3例,均为右利手,每个健康受试者分别完成左右手运动刺激。刺激模式为手握拳运动。fMRI检查采用Philips 3.0 T超导型磁共振机,GRE-EPI序列。使用SPM5软件进行预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10例正常受试者,左手或右手运动时均见对侧初级运动皮质(Primary motor cortex,M1)区激活;同侧M1、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MA)、后顶叶皮层(posterior parietal cortex,PPC)、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及小脑存在不同比例、不同程度激活。非利手即左手运动引起右侧M1区激活体积大于利手运动引起的左侧M1区激活体积(P<0.05)。【结论】M1区是控制对侧手运动的脑皮质区,同侧M1、SMA、PPC、PFC及小脑也参与手运动,非利手与利手运动激活对侧M1区的程度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