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增多症
  • 2篇神经系
  • 2篇神经系统
  • 2篇细胞
  • 2篇细胞增多
  • 2篇高原红细胞增...
  • 2篇高原红细胞增...
  • 2篇红细胞增多
  • 2篇红细胞增多症
  • 1篇低气压
  • 1篇动脉
  • 1篇心动图
  • 1篇心肺功能
  • 1篇心肺功能运动...
  • 1篇心功能
  • 1篇心脏
  • 1篇心脏收缩
  • 1篇心脏收缩间期
  • 1篇运动员
  • 1篇植物神经

机构

  • 8篇青海省高原医...
  • 1篇青海省卫生厅

作者

  • 8篇李万寿
  • 8篇吴天一
  • 4篇陈秋红
  • 3篇王小珍
  • 2篇李琰
  • 2篇张丽珠
  • 1篇张彦博
  • 1篇格日力
  • 1篇王晓真
  • 1篇张旭晖
  • 1篇张旭辉
  • 1篇龙雯
  • 1篇张永洁

传媒

  • 5篇高原医学杂志
  • 1篇青海环境
  • 1篇中国运动医学...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年份

  • 1篇1999
  • 1篇1998
  • 2篇1997
  • 1篇1995
  • 1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心肺功能运动试验对高原低氧耐力的预测被引量:3
1993年
为探讨高原低氧耐力的预测指标,先对15名男性健康青年在海拔2261及3417m处进行心肺功能运动试验。结果观察到低氧通气及心搏反应及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变化出现较早且敏感。随后对15名科考队员、37名采金队员及38名世居藏族(均为健康男性),在海拔4520及5620m现场验证,在运动负荷(VO_2max)时,测定静息及运动时最大心率差值(HRD)、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值(PaCO_2D)及SaO_2差值(SaO_2D),由此求得HRD/SaCO_2D及PaCO_2D/SaO_2D两项指标,分别反映低氧心搏及通气反应能力,与低氧耐力相关密切,经实际验证,与登山能力及高原适应水平间亦有明显相关。
吴天一李万寿格日力
关键词:心肺功能运动试验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的研究被引量:46
1997年
目的:为了将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断由笼统的定性标准转为记分定量的综合诊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通过确定高原世居及移居健康人的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的正常值范围,确立最适Hct值,确定症状频度分布,判定低氧血症的程度及与症状、血相的关系;结果:建立诊断标准的条件包括在高原发病,10项最常见症状的记分≥11,红细胞增多三指标值,明显低氧血症,必须排除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当转至海拔低处病状好转,红细胞压积降低;结论:按以上标准,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达95%。
吴天一陈秋红李万寿魏春英李琰王小珍崔志忠赵国强更登金元寿
关键词:红细胞增多症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地理病理学的研究被引量:1
1997年
目的:为了论证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在我国青藏高原的存在,人群患病率及地理分布;方法:用统一的诊断标准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甘肃)18个地区的自然人群进行抽样调查,西藏地区资料通过文献分析,再将我国资料与世界资料作比较;结果:所调查18个高海拔地区人群中均有HAPC,移居人群患病率较高且随海拔增高而增高,世移人群也有罹患者,但患病率较低。西藏广大地区均有此症且发病规律相同;结论:影响HAPC发病的外因是高原低氧程度,内因是该群体的高原适应性。
吴天一李琰李万寿王小珍陈秋红赵国强更登魏春英金元寿
关键词:红细胞增多症
高原地区心功能研究Ⅲ—久居高原健康老年人重返平原后心脏收缩间期的观察
1992年
本文描记了久居高原海拔(2 60~3000m)健康老年前期和老年人返平原后■动图,并与高原及海平组同令人作对比。结果显示:返平原各年龄组中PEP.IVET.P■P/LVET与平原组无差异。返平原的男性PEPI缩短、LVETI延长,这与高原地区的PEPI延长、LVETI缩短适其相反。返平原男女两组PEP/LVET比值短于西宁组,而与平原组接近。揭示高原久居老年人脱离低氧环境后,心脏收缩间期(STI)逐渐恢复到平原的生理稳态。
王晓真吴天一陈秋红李万寿缪澄宇张丽珠张旭辉张世杰宋长平
关键词:心功能STI
高海拔地区健康人综合反应时的观察
1995年
人体在适应多种环境条件变化过程中,神经和体液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当人体进入高原后,神经体液系统则起着主导作用.研究人体对高原的适应过程.探讨神经系统的改变,以往采用简便易行、无创、重复性好的能反应中枢神经机能活动的神经反应时方法.但在研究中,国内只有单纯光反应的研究,而对综合反应时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实验通过对高海拔地区旅居组、移居组和世居组的综合反应时测试,借以观察人体在高原急、慢性适应过程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的改变规律.
张旭晖吴天一龙雯李万寿代廷凡张丽珠
关键词:高海拔地区中枢神经系统健康人世居者
人在特高海拔的高山生理与急性高山病研究
1998年
我们于1990年7~8月与日本长野县信州大学合作,进行阿尼玛卿山医学科学考察。以西宁市(海拔2260米)为基地,分别在A点(海拔3719米),B点(海拔4660米),C点(海拔5904米),D点(海拔5200米)各做实验测定。对青海高原特高海拔低氧、低气压环境下,人体组织氧、凝血及抗凝血系统和夜间呼吸与血氧变化,对植物神经系统、免疫、分泌、人体自由基等进行研究。
张彦博吴天一白志勤张永洁李万寿
关键词:急性高山病抗凝血系统植物神经系统低气压
高原运动员集训期间的超声心动图观察被引量:3
1991年
本文对27名高原男女运动员;在海拔2366米训练基地,经过2个月的强化训练,对集训前后的心内结构及心功能变化,用超声心动图进行了观察与自身对照。结果表明:集训前男组主动脉增宽,女组左房扩大,左室后壁增厚,收缩速度和二尖瓣EF斜率加快,射血分数、左室小轴收缩率、平均左室周径缩短率降低。有75%的女运动员提高了运动成绩。
戴廷凡吴天一闵筠孙文新金燕军李万寿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
高原人体无创伤性肺动脉压力检测的研究被引量:5
1999年
目的:高原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创伤性检测受诸多因素限制,为此力求探索一种科学、简易和实用的方法,便于在基层及群体调研时估测。方法:应用一些无创性方法,结合高原特点加以分析,并与心导管术获得的参数对比,筛选有科学价值者建立判定数学式回归方程,并实际验证。结果和结论:提出6 种方法:①肺泡气——血气推导法,在Cudkow icz及宁学寒单纯肺泡气法基础上作了很大修善,认为简易、准确性、敏感性都较好;②测量右下肺动脉干横径间接推导法也较实用,建立了回归方程;③心机械图无创性检测法;④超声心动图无创检测法;⑤肺阻抗血流图无创检测法;⑥心电轴无创检测法。后四种方法在不同条件下也可应用,但精确性不如前2项。
吴天一缪澄宇李万寿陈秋红徐复达王小珍魏廷艳赵国强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