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琼

作品数:8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政治法律
  • 3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篇政治
  • 3篇文化
  • 2篇中国社会
  • 2篇社会
  • 2篇启蒙
  • 1篇学科
  • 1篇政治文化
  • 1篇政治文明
  • 1篇知识
  • 1篇知识阶层
  • 1篇中国共产党
  • 1篇中国文化
  • 1篇人文
  • 1篇人文精神
  • 1篇软实力
  • 1篇社会需要
  • 1篇社会转型
  • 1篇社会转型期
  • 1篇世界文明
  • 1篇思潮

机构

  • 8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8篇王琼

传媒

  • 1篇理论观察
  • 1篇北方论丛
  • 1篇学术界
  • 1篇甘肃理论学刊
  • 1篇云南社会科学
  • 1篇河北青年管理...
  • 1篇中共四川省委...
  • 1篇吉林师范大学...

年份

  • 4篇2009
  • 4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文精神研究综述被引量:11
2008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文精神逐渐成为知识界讨论的热点话题。通过对近20年来人文精神探讨的进程、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观点的简要梳理,总结出人文精神研究取得的成果、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王琼
关键词:人文精神文化
近年来国内五四运动研究趋向综述被引量:1
2009年
五四运动爆发距今整整90周年了,正因为它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要地位与深远影响,使得五四研究一直成为中国学术界持续不断、长盛不衰的热点。近年来学界以深厚的人文创新意识对五四运动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的新思考与探讨,比如跨学科研究增多,加大对五四运动中边缘人物与非主流群体的关注,专题性探讨更加细腻深入,多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理论的运用等等,这些研究新特点体现出近几年五四运动研究的演变趋向,五四研究趋于更加多元与饱满。
王琼
关键词:五四运动启蒙学科
传统政治文化的嬗变(1895~1920)——以知识阶层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2
2009年
从甲午战争后到20世纪20年代初,是近代中国社会由传统过渡到现代的转型时代,政治文化也发生嬗变。新式知识阶层登上政治舞台,通过启发民众、培育人才、组建社团、兴办实业、变法革命等方式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推动传统封闭的政治文化向近代政治文化转型。但是,由于各种复杂因素使得传统政治文化的转型充满局限与困顿。
王琼
关键词:政治文化知识阶层思潮
社会转型期政治合法性资源探析被引量:3
2009年
我国目前正处于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全面转型时期,由于社会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社会结构的分化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合法性资源的巩固与拓展面临一定的挑战,为此,执政党应从意识形态整合、利益协调、执政绩效、反腐倡廉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培植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切实维护与拓展政治合法性资源。
王琼
关键词:社会转型合法性资源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共产党建设政治文明之经验探讨
2008年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处理政治领域各方面的关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政治改革与发展触动人们的政治观念和切身利益,需要自上而下,统一部署,整体构思,潜心研究,逐步积累经验,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政治改革与建设中,摸索出适合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道路及历史经验。
王琼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政治文明民主
和谐社会需要文化软实力的支撑被引量:8
2008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其中文化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等方面入手,为和谐社会建设打下文化根基。
王琼
关键词:和谐文化文化软实力凝聚力
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社会的文化透视
2009年
五四时期尤其是俄国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纷繁庞杂的文化思潮的比较和选择中脱颖而出,成功地融入当时的中国社会,其中文化要素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中国文化的弱宗教性及其包容性为马克思主义的成功融入提供了前提性思想条件;二是得益于马克思主义本身适应了当时中国秩序与文化的双重需求;三是归因于当时世界文明新趋向与中俄两国历史文化相似性的推动。
王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世界文明
论五四时期中国社会的公民观念启蒙被引量:4
2008年
经历先进中国人的探索与实践,新文化运动的知识精英认为挽救民族危机的根本途径在于启发民众思想,塑造新型人格国民,达到"人的解放",而启蒙知识精英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伦理最大的缺陷就在于个人价值未被发现与承认。于是,五四启蒙知识分子以近代公民精神为诉求,从独立人格、个人权利、法治契约、功利取向、理性思维等方面输入西方公民意识,力图塑造新型人格的国民,承担起变革社会的重任,以达到国强民富的民族主义目标,但近代中国社会无法为公民观念的发育提供有效土壤,启蒙思潮面临外在困境与内在价值矛盾。
王琼
关键词:公民启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