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琦

作品数:20 被引量:67H指数:5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手足
  • 5篇手足口
  • 5篇手足口病
  • 5篇流行病
  • 5篇流行病学
  • 5篇病毒
  • 4篇血症
  • 4篇酸血症
  • 4篇戊二酸血症
  • 4篇儿童
  • 3篇疫苗
  • 3篇影像
  • 3篇影像学
  • 3篇麻疹
  • 3篇接种
  • 3篇柯萨奇
  • 3篇柯萨奇病毒
  • 3篇分子流
  • 3篇分子流行病学
  • 3篇A6

机构

  • 20篇温州医科大学
  • 2篇温州市疾病预...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20篇刘琦
  • 18篇陈益平
  • 7篇夏蝉
  • 2篇温正旺
  • 2篇董雷
  • 2篇章虎
  • 2篇陈伟
  • 1篇高宝辉
  • 1篇邱海凡
  • 1篇张俊玲
  • 1篇张海邻
  • 1篇周玲玲
  • 1篇钟佩佩
  • 1篇林海龙
  • 1篇李素华
  • 1篇赵一呜
  • 1篇陈伟

传媒

  • 3篇国际流行病学...
  • 3篇温州医科大学...
  • 2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浙江预防医学
  • 1篇国际儿科学杂...
  • 1篇中国小儿急救...
  • 1篇中华临床营养...
  • 1篇2015年浙...
  • 1篇第十三届江浙...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7
  • 5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温州市儿童手足口病与气象因素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温州市气象因素与手足口病发病的关系,为预测温州市手足口病发病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温州市2008—2012年每月气象资料(气压、气温、降雨量、风速和日照时数等)和手足口病发病资料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以气压、最高温、降雨量、最大风速和平均风速为自变量代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采用stepwise法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平均风速(X1)与手足口病发病例数存在负相关,降雨量(X2)与手足口病发病例数存在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6 369.18-5 794.35X1+7.283 X2,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模型复相关系数=0.727,决定系数R2=0.529,F=32.011,P<0.01)。结论气象因素与手足口病发病关系密切,对于建立手足口病早期气象预警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刘琦陈益平
关键词:手足口病平均风速降雨量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施时间长短对《儿科学》学习效果的影响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时间长短对《儿科学》学习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温州医科大学本科四年级学生共153人纳入研究,研究组59人,对照组94人。研究组学生第1年接受传统授课模式,后3年接受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对照组前3年接受传统授课,第4年接受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授课。以问卷调查形式搜集资料,包括对上课形式的兴趣、记忆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等方面的自我评价,比较两组学生能力提升的差异,并比较两组学生随堂答题分数的差异。结果:对照组学生喜欢混合式教学形式更多(Z=2.152,P<0.05),且有更多学生对医学知识兴趣有提高(Z=2.117,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有更多学生搜集信息能力得到提升(Z=2.258,P<0.05),研究组随堂答题分数更高[60(50,70) vs.60(40,60),P=0.001]。在知识点理解深度、记忆能力、思考能力、解决案例能力、沟通合作能力、课堂发言能力提升方面,两组学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教学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接触该教学模式时间越长,搜集信息能力提升更多,且答题分数更高。
章虎孙妍刘琦陈益平张海邻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儿科学
温州市儿童水痘流行特征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温州市儿童水痘流行特征与气象之间的关系,为水痘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就诊的6844例水痘患儿临床资料和温州市气象局的同期气象数据。采用相关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估水痘流行特征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2012—2018年间温州市水痘发病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尤其在2017和2018年(1448例和1271例);10~14岁患儿占比在2012—2018年间逐年增加;病例在大多数年份中呈大高峰(11月至次年1月)及小高峰(5—6月)双峰流行;高发时月平均气温多在10.7~13.8℃及18.8~21.6℃,水痘发病数与月平均降水量(X1)及平均风速(X2)均呈负相关。结论温州市10~14岁儿童为水痘主要防控人群;水痘发病季节性明显,流行特征与气象因素关系密切,其发病受气候变化影响明显。
俞佳珂陈小春钟佩佩刘琦吴贤笃陈益平
关键词:水痘气象因素季节性发病儿童
鼠巨细胞病毒感染C57BL/6小鼠急性肝炎动物模型的建立与鉴定
2022年
目的:建立鼠巨细胞病毒(MCMV)感染C57BL/6小鼠急性肝炎模型并对其感染特点进行分析及鉴定。方法:将2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n=12)及病毒感染组(n=12),病毒感染组腹腔注射1.0×10^(6) PFU(200μL)MCMV悬液,阴性对照组注射等体积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悬液。于感染后第3天和第7天取外周血分离血清检测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同时进行肝组织病毒分离、组织病理学及MCMV IE和M55基因、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检测。结果:病毒感染组肝组织匀浆病毒分离均为阳性,肝炎发生率为100%。在感染后第3天即发生肝炎病理改变,病毒感染组血清ALT及AST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病毒感染组肝脏HE染色第3天可见局灶性炎性细胞浸润及肝脏点灶状坏死,持续至第7天,Ishak评分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在感染后第3天病毒感染组肝组织内可检测到MCMV IE及M55基因,且在感染后第7天仍可测得IE基因;感染后第3天及第7天病毒感染组炎性细胞因子IL-6、TNF-α及IL-1β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成功建立MCMV感染C57BL/6小鼠急性动物肝炎模型,其感染表现主要集中在急性感染前期。
阮宇菲刘琦吴博许智勇陈珂蒋敏之张俊玲余金生陈益平
关键词:鼠巨细胞病毒病毒性肝炎
高通量透析对血液透析患者sICAM-1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  1.探讨高通量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sICAM-1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2.探讨高通量透析对MHD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方法:  1.选取2012.10-2013.4在本院透析中心进行透析的MHD...
刘琦
关键词:高通量血液透析炎症因子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血白蛋白
儿童戊二酸血症I型2例报告被引量:4
2014年
戊二酸血症I型(glutaricaciduriatypel,GA-1)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戊二酰辅酶A脱氢酶(glutaryl-CoAdehydrogenase,GCDH)缺陷,导致赖氨酸、羟基赖氨酸、色氨酸代谢紊乱,从而引起3-羟基戊二酸(3hydroxyglutaric,3HG)和戊二酸堆积而引发疾病。大多数患儿在6~18月龄之间可因发热、呕吐、腹泻、预防接种等应激情况而诱发此病,主表现为脑萎缩,
刘琦陈益平
关键词:酸血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儿童引发疾病脱氢酶
2014年温州柯萨奇病毒A6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2014年7月至11月间柯萨奇病毒A6(CV-A6)手足口病在温州爆发,临床特点不同于典型手足口病。因此,我们对CV-A6手足口病进行了临床特点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研究,以阐明此次疫情的特点。方法:收集临床确诊手足口...
刘琦郑炜琨夏蝉陈益平
关键词:手足口病脱皮
文献传递
四例戊二酸血症Ⅰ型患儿GCDH基因的突变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分析4例戊二酸血症Ⅰ型患儿的临床资料特点,并探讨其基因突变类型。方法对4例戊二酸血症Ⅰ型患儿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针对戊二酰辅酶A脱氢酶(glutaryl-CoA dehydrogenase,GCDH)基因设计特异性PCR引物,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确定GCDH基因的突变类型。行血串联质谱、尿气相色谱-质谱等检查。对患儿均给予特殊奶粉、左旋肉碱及维生索B2治疗,随访2~3年。结果4例患儿均存在GCDH基因突变,1例为c.245G>C(p.Arg82Pro)、IVS10-2A〉C杂合突变,其中C.245G>C(p.Arg82Pro)来自父亲为新发现的GCDH基因突变类型;3例为IVS10-2A〉C纯合突变,结论在中国温州地区,IVS10-2A〉C突变可能是GCDH常见的突变。
刘琦陈益平陈伟
关键词:基因突变频发突变
2014年温州地区柯萨奇病毒A6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刘琦郑炜琨夏蝉陈益平
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研究被引量:15
2016年
目的探讨育龄妇女接种麻疹疫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并了解其对婴儿胎传麻疹抗体水平的影响。方法201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纳入600名育龄妇女为研究对象,参照麻疹抗体水平采用区组分层随机化分组。无接种疫苗组在待产住院时ELISA检测麻疹IgG抗体;接种疫苗组在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后3个月及待产时EuSA检测麻疹IgG抗体,反转录-PCR检测血中麻疹核蛋白片段基因(MVN)。接种后2年内有368名妇女分娩,其中健康成长至8月龄婴儿357名,无疫苗接种组育龄妇女所生婴儿出生后8个月内有8例确诊患麻疹,最终纳入研究的8月龄婴儿为349名:高抗体无疫苗接种组育龄妇女所产婴儿52名、高抗体疫苗接种组65名、低抗体无疫苗接种组110名和低抗体疫苗接种组122名,检测8月龄婴儿血麻疹IgG抗体。数据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及组间比较采用Newman-Keuls法)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待产时高抗体无疫苗接种组麻疹IgG抗体水平低于高抗体疫苗接种组[(268.5±74.9)IU/mL比(578.3±208.1)IU/mL;Q=15.57,P〈0.01],低抗体无疫苗接种组低于低抗体疫苗接种组[(169.4±42.3)IU/mL比(584.7±195.8)IU/mL;Q=29.54,P〈0.01]。接种后3个月MVN均无阳性条带,待产时高抗体无疫苗接种组有2例、低抗体无疫苗接种组有1例呈阳性条带。婴儿8月龄时麻疹IgG抗体水平,高抗体无疫苗接种组和高抗体疫苗接种组分别为(106.3±36.8)和(291.8±86.5)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3,P〈0.01),低抗体无疫苗接种组和低抗体疫苗接种组分别为(87.1±26.4)和(274.0±72.5)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27,P〈0.01)。各组孕妇待产时麻疹IgG抗体与所生8月龄婴儿麻疹IgG抗体水平呈正相关(r=0.652,P〈0.01)。8例麻疹婴儿均为无疫苗接种
夏蝉温正旺刘琦董雷邱海凡陈益平
关键词:麻疹育龄妇女胎传抗体疫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