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生
- 作品数:23 被引量:100H指数:5
-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青年基金温州市科技局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一种自膨胀体内吸收胆道支架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膨胀体内吸收胆道支架,采用生物可吸收材料,植入体内后无需通过手术取出;通过特殊的结构,使得支架收缩和膨胀时其整体长度不变,便于判断所需植入支架的长度,控制释放位置。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多条线型支撑...
- 王兆洪童洪飞陈辉周斌王继生金洲祥
- 磷酸化4E-BP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
- 2017年
- 目的探讨磷酸化的真核翻译起始因子结合蛋白(p-4E-BP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164例患者结直肠癌组织中p-4E-BP1表达,采用qRT-PCR、Western bolt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4E-BP1、p-4E-BP1的m RNA、蛋白表达,应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结直肠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164例结直肠癌患者中p-4E-BP1均有表达,其中低表达69例(42.1%),高表达95例(57.9%)。p-4E-BP1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均有关,其中细胞分化较差、浸润较深、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较晚的结直肠癌患者p-4E-BP1表达均较高(均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4E-BP1 m RNA、蛋白表达与癌旁正常组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p-4E-BP1蛋白表达较癌旁正常组织明显增高(P<0.05)。p-4E-BP1高表达组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均明显短于低表达组(均P<0.05)。p-4E-BP1蛋白表达是影响患者术后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风险因素(RR=5.414、4.754,均P<0.05)。结论 p-4E-BP1高表达与肿瘤进展以及不良预后相关,p-4E-BP1可作为临床判断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一个新指标。
- 陈亦明王继生徐鲁白周斌范恒伟高静谢君青
- 关键词:结肠直肠癌磷酸化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 外科治疗骶尾部藏毛窦68例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探讨骶尾部藏毛窦两种不同切口处理方法的临床效果,为其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收治并得到完整随访的68例骶尾部藏毛窦,将其分为一期缝合组和创口敞开组,观察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囊肿大小(最大径×最小径)、窦道长度、囊肿距肛缘距离、外窦口数量、既往手术次数、手术创口大小(横径×纵径)、创口愈合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一期缝合组30例,其中男26例,女4例;创口敞开组38例,其中男31例,女7例。全组平均BMI为25.02 kg/m^2。一期缝合组创口愈合时间为14-29 d;创口敞开组创口愈合时间为16-67 d。一期缝合组和创口敞开组分别有1例于术后1年内复发。一期缝合组有1例切口感染,发生率为3.33%;创口敞开组有2例患者出现创口感染,发生率为5.26%。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长短、距肛缘距离、外窦口数量及既往手术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囊肿大小、窦道长度、皮肤创口大小及创口愈合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藏毛窦窦道切除一期缝合术后恢复快、痛苦小,是理想的手术方式。但对于那些囊肿较大、窦道较长、创口张力较大及组织缺损较多的患者,创口敞开充分引流更为稳妥。
- 范恒伟徐鲁白周斌王继生吴伟军陈亦明陈荣刘长宝郑晨果
- 关键词:藏毛窦切口
- 小鼠人胰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建立及其MicroPET检测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索理想的小鼠人胰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建立方法和移植瘤生长检测方法。方法将小鼠人胰腺癌皮下移植瘤制成瘤体,原位包埋于健康的BALB/c雌性小鼠胰腺尾部被膜下,20只小鼠均接种成功,建模4周后应用Micro PET检测小鼠体内移植瘤的生长情况。结果 Micro PET检测显示所有小鼠人胰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均建立成功,成功率为100%;检测到肿瘤对18FDG的平均标准摄取值为(4.30±0.35)。结论瘤体原位包埋法是建立小鼠人胰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较理想的方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Micro PET是检测移植瘤生长情况的可靠辅助检查方法,可以用于胰腺癌动物模型的监测。
- 王兆洪陈晶晶黄崇杰童洪飞金洲祥周斌王继生陈辉
- 关键词:胰腺肿瘤原位移植瘤裸鼠模型
- 食管神经内分泌癌七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 探讨食管神经内分泌癌(NEC)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8月间7例经病理确诊为食管NE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理类型、肿瘤分期、治疗及随访.结果 随访时间分别为术后6、12、18、24个月,截至2015年4月,除1例女性患者失访外,其余病例中2例行放、化疗,4例无后续治疗.除1例生存(>9个月)外,其余患者均死亡,其中生存期最长为19个月,最短为2个月.结论 食管NEC较少见,但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术前评估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cTNM和pTNM分期影响远期预后,宜采取以手术为主联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
- 高静徐鲁白王继生周斌范恒伟
- 关键词:神经内分泌瘤食管
- 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
-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切口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镇痛的效果、最佳时机的选择及用药安全性评价。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0例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手术开始切皮前罗哌卡因局部浸润...
- 周斌范恒伟徐鲁白王继生吴伟军陈亦明林建华高静
-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镇痛局部浸润麻醉罗哌卡因随机对照试验
- 文献传递
- 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
-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切口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镇痛的效果、最佳时机的选择及用药安全性评价。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0例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手术开始切皮前罗哌卡因局部浸润...
- 周斌范恒伟徐鲁白王继生吴伟军陈亦明林建华高静
-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镇痛局部浸润麻醉罗哌卡因随机对照试验
- 文献传递
- 经内镜逆行途径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6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效果分析被引量:19
- 2017年
- 目的探讨通过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经ERCP途径胆道支架置入的68例失去手术切除机会或拒绝手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在全麻下行经ERCP途径胆道支架置入,借此重新打开堵塞的胆道,进而达到胆汁的正常引流。结果本研究68例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22例,年龄28~99岁,平均(67.57±12.78)岁,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值(TBil)为(217.72±125.54)μmol/L,治疗后1周下降至(149.24±126.92)μmol/L,治疗前血清直接胆红素值(DBil)为(126.46±70.69)μmol/L,治疗后1周下降至(75.55±68.66)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肝功能其他指标也得到明显降低。其中14例患者减黄效果较差,支架置入后1周黄疸缓解率为79.41%。患者的术后平均生存期为(10.13±10.49)个月。结论经ERCP途径胆道支架置入不仅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改善生活质量,而且具有安全、简便、创伤小、可重复等优点,是一种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之一。
- 徐旻范恒伟刘会春崔培元鲁正王继生周斌张启瑜徐鲁白
- 关键词:恶性梗阻性黄疸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胆道支架
- 隐丹参酮增强胆管癌吉西他滨化疗敏感性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隐丹参酮增强胆管癌QBC939细胞对吉西他滨化疗敏感性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人胆管癌QBC939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将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隐丹参酮组、吉西他滨组和联合用药组。用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经24 h药物处理后,隐丹参酮终浓度为10、30、50μmol/L时,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2.30±2.15)%、(42.53±3.62)%、(51.85±4.81)%,低于对照组的(99.22±3.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24 h药物处理后,联合用药组的细胞凋亡率为(35.40±1.57)%,高于隐丹参酮组的(19.80±0.92)%、吉西他滨组的(24.20±0.56)%和对照组的(8.84±0.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中的Active Caspase-3及Bax蛋白表达高于吉西他滨组、隐丹参酮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隐丹参酮可增加吉西他滨在胆管癌细胞的化疗敏感性。
- 周功挺王继生陈亦明洪重廖毅
- 关键词:隐丹参酮吉西他滨胆管癌化学疗法
-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日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手术当日出院的可行性
- 2024年
-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下接受日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DSLC)的患者手术当日出院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在ERAS指导下行DSLC的142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在住院当日完成手术并出院将患者分为手术当日出院组(n=31,住院时间≤12 h)和非手术当日出院组(n=111,住院时间>12 h)。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中情况、术前及术后实验室指标、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均成功实施DSLC,均无早期并发症发生,无因手术原因再次入院的病例。手术当日出院组比非手术当日出院组手术时间更短[(34.4±11.0)min vs(41.4±12.5)min,P<0.01],术后C反应蛋白(CRP)[(1.0±0.8)mg/L vs(9.4±12.7)mg/L]、谷丙转氨酶(ALT)[(32.0±11.4)U/L vs(38.9±12.5)U/L]、总胆红素(TBIL)[(12.5±4.8)μmol/L vs(18.0±6.9)μmol/L]水平更低(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CRP(OR=7.062,95%CI 3.224-23.068,P<0.01)和TBIL(OR=1.282,95%CI 1.090-1.595,P<0.01)水平是DSLC患者当日出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ERAS指导下部分患者DSLC手术后当日出院安全可行。
- 钟熙豪王月栋刘海斌王继生金洲祥王兆洪周斌
-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日间手术加速康复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