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超

作品数:12 被引量:33H指数:5
供职机构:昆明医科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5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血管
  • 5篇动脉
  • 5篇血管造影
  • 5篇造影
  • 5篇数字减影
  • 4篇数字减影血管...
  • 4篇基底
  • 4篇基底动脉
  • 4篇减影血管造影
  • 4篇穿支
  • 4篇穿支动脉
  • 3篇显微解剖
  • 2篇动静脉
  • 2篇动静脉畸形
  • 2篇动脉穿支
  • 2篇动脉瘤
  • 2篇脑动静脉
  • 2篇脑动静脉畸形
  • 2篇介入
  • 2篇静脉

机构

  • 12篇昆明医科大学
  • 1篇陕西中医药大...

作者

  • 12篇陈超
  • 5篇赵卫
  • 2篇范宏杰
  • 1篇申吉泓
  • 1篇石家润
  • 1篇李斌
  • 1篇张建华
  • 1篇陈骋
  • 1篇李彬

传媒

  • 2篇介入放射学杂...
  • 2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中国CT和M...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中华介入放射...

年份

  • 1篇2019
  • 8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脑动静脉畸形伴发动脉瘤的出血风险因素分析及介入治疗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伴发动脉瘤出血风险因素及介入治疗策略。方法收集并整理42例脑动静脉畸形伴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患者术中造影结果,分析脑动静脉畸形血管特点,制定相应介入栓塞治疗方案。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分别复查DSA,明确病灶有无复发。结果病灶位于幕下、由深静脉引流或混合静脉引流、Spetzler-Martin分级Ⅲ~Ⅳ以及Redekop分型Ⅰ型和Ⅱa型动脉瘤患者易出血。38例介入治疗后经康复治疗后格拉斯哥结果评分>4分,1例视力受损,2例有不同程度肢体功能障碍,1例死亡。随访复查37例,均无动静脉畸形复发,且动脉瘤栓塞良好。结论术前明确血管构筑特点及潜在出血风险因素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介入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伴发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李星海赵卫杨净松陈超范宏杰李爱华
关键词:动静脉畸形动脉瘤介入治疗出血
神经介入术基底动脉显微解剖与成像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8年
基底动脉是神经介入手术中较常用靶血管,介入技术不断改进为基底动脉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保障。神经介入术是基底动脉多种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案。基底动脉穿支供应脑干、中脑、基底神经节及其内囊结构,但相关显微解剖特征及影像学文献资料相对缺乏。本文就目前介入手术基底动脉显微解剖及其穿支影像学表现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陈超赵卫
关键词:基底动脉动脉瘤基底动脉狭窄穿支动脉显微解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双侧上尿路结石行同期微创手术治疗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双侧上尿路结石(bilateral upper urinary calculi,BUUC)行同期微创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59例BUUC患者行同期微创手术治疗,其中15例行双侧经尿道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URSL),20例行一侧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及对侧URSL,18例行双侧PCNL,6例行双侧经腹入路腹腔镜取石术。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45.0±10.0)min,清除结石平均直径(1.3±0.3)cm,平均结石量(3.5±0.8)枚,一次性结石清除率83%(49例),10例(17%)肾脏残石行药物排石清除;术后2例(3%)继发感染性休克,平均(5.5±1.5)d出院。随访至少半年,无输尿管狭窄及肾积水等继发病变,肾功明显改善。结论同期微创碎石术治疗体积小、数量少的BUUC,安全有效。
陈超陈骋申吉泓石家润张建华
关键词:双侧上尿路结石微创手术
优化椎动脉造影在基底动脉穿支血管显示中的应用研究
2018年
目的:评价优化椎动脉造影显示基底动脉穿支血管的效果,以避免在神经介入术中损害相关后循环穿支动脉。方法:选取2017年3月-7月在我院行后循环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患者共8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常规椎动脉造影)和实验组40例(优化椎动脉造影)。造影后在不同模式下观测基底动脉以及双侧大脑后动脉,确定能否辨认穿支动脉,并统计两组每段穿支数目的不同。结果:两组造影后穿支动脉进行对比,发现实验组大脑后动脉P1段穿支动脉左、右侧分别为2.00±1.01和1.95±1.10支,对照组P1段左、右侧穿支动脉为1.52±0.71和1.45±0.81支;实验组P2段左、右侧穿支动脉为1.45±0.99和1.43±1.15支,对照组P2段左、右侧穿支动脉为0.78±0.65和0.55±0.55支;实验组基底动脉左、右侧脑桥穿支动脉为1.87±0.88和1.80±1.07支,对照组基底动脉左、右侧脑桥穿支动脉为0.37±0.54和0.28±0.50支;对照组观察所得各部位穿支动脉少于实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脑数字血管造影中,经优化的椎动脉造影方法能够更有效地显示出后循环穿支动脉的数量,更好地观察穿支动脉走行,可以指导神经介入手术,防止术中损害相关穿支动脉。
陈超杨净松赵卫李星海李彬
关键词: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穿支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ShRNA沉默ARD1基因对大肠腺癌裸鼠移植瘤生长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N端乙酰转移酶(N-acetyltransferase)在真核生物中具有极为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人ARD1 (human arrest defective 1,hARD1)基因编码的N端α位乙酰基转移酶10蛋白(N...
陈超
关键词:裸鼠移植瘤
文献传递
不同的自体移植方法对新西兰兔甲状旁腺功能保护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甲状腺术中不同的自体甲状旁腺组织移植方式对移植后旁腺组织功能的影响和不同保存液对移植旁腺组织细胞活性的影响,以寻找能有效提高移植甲状旁腺组织成活率的移植方法,为临床实施提供动物模型数据参考。[方法]1、以新西...
陈超
基底动脉穿支动脉显微解剖与DSA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通过显微解剖与DSA观察,为介入手术中基底动脉穿支动脉识别与手术风险评估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大体解剖方法取成人头颅标本14例,观察记录基底动脉各穿支动脉解剖特点;选取无后循环血流相关疾病脑血管DSA造影患者20例,采用精确延迟曝光行椎动脉旋转和3DDSA基底动脉造影,并于2D、3D旋转,3D重建成像阅片中结合解剖学基础识别和统计穿支动脉。对比分析穿支动脉解剖和DSA所示结果。结果 DSA显示脑干供血动脉长旋动脉为平均0.6支/侧,解剖结果为1.6支/侧(P<0.05)。DSA显示基底动脉顶端丘脑穿动脉为平均2.2支/侧,解剖结果为2.9支/侧(P<0.05);脉络膜后内侧动脉0.6支/侧,解剖结果为0.9支/侧;长旋动脉0.4支/侧,解剖结果为1.0支/侧(P<0.05)。结论 DSA对基底动脉穿支动脉显示尚未达到解剖水平,但对穿支动脉识别有重要作用,可根据其起源和形态评价手术风险和预后。
杨净松陈超赵卫张祥李斌潘文秋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基底动脉显微解剖学
甲基苯丙胺对恒河猕猴内分泌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目的]探讨甲基苯丙胺对恒河猕猴内分泌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通过检测恒河猕猴主要内分泌系统HPA、HPG及HPT轴相关激素水平,观察相应标本的组织学改变,使用RT-PCR及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相应组织中凋亡...
陈超
关键词:甲基苯丙胺激素内分泌
HAART治疗对HIV/AIDS患者外周血IL-7、CD127和IL-16影响的动态研究
目的:探讨在HAART过程中,HIV感染者/AIDS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IL-7、CD127和IL-16的动态变化情况。从而为进一步阐明HIV感染后的免疫发病机理和免疫辅助治疗HIV/AIDS患者的相关研究提供...
陈超
文献传递
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的危险因素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BAVM)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DSA确诊的BAVM患者105例,分析BAVM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BAVM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有病灶位置、大小,供血动脉类型、数目,引流静脉类型、数目、形态及是否合并动静脉瘘;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病灶位置、大小,供血动脉类型、数目,引流静脉数目及是否合并动静脉瘘是出血的危险因素,而引流静脉扩张可能是保护因素。结论病灶位于幕下或大脑深部、畸形团<3cm、单支静脉引流、单纯穿支动脉供血及多支供血动脉、合并动静脉瘘是BAVM出血的危险因素。
李星海赵卫陈超杨净松范宏杰寸江平
关键词: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动静脉畸形出血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