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春
- 作品数:4 被引量:6H指数:1
- 供职机构:澳门教育暨青年局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 郑锦与“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学潮--校史钩沉之三被引量:1
- 2016年
-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平民主义成了全球性的思潮。经历了"五四运动"洗礼后的北京青年学生,思想觉悟提高。国立学校也因时制宜,提倡学生自治、社会服务,学生活动亦日益频密,求改革的呼声不绝。由此,"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中西、中日艺术交流碰撞中所发生的机遇、冲突与矛盾这一核心,成了求变过程中需要首先跨越的鸿沟。本文透过仔细的搜集和爬梳史料,以旁证作为推理的依据,致力重构1923年至1924年"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在这复杂的历史过程中发生学潮的若干细节,同时展现包括郑锦(1883-1959年)校长在内的各种倾向的代表人物在此过程中的应对方式。文章认为,学潮之所以表现得如此激烈,正是处在空前变革的大时代使然,而学生在"学潮"中得到了锻炼,亦促使学校改进办学的方向。
- 陈继春袁宝林
- 关键词:学潮
- 后校长时代的郑锦和“国立美专”--校史钩沉之四
- 2017年
- "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持续一段不短日子的学潮之后,1924年6月4日教育部的《指令》接受校长郑锦辞职,可是学校一直没有恢复原来的平静。随着代理校长的工作存在缺失,学校又起波澜,导致北洋政府教育部再派已辞职的郑锦回校发给经费,而被新委任的校长余绍宋又不能履行职务,最后导致学校停办。本文细致排比郑锦自"国立美专"离职后的初期行状,重构当时学校在国人中的形象,以及考察郑锦此时期的艺术追求。确认郑锦虽然离开,但仍然住在北京,而且没有放弃美术教育,同时更任国立古物陈列所的文华殿主任,由此重新反省和审视自己的绘画取向,为其后来于画中引入浓厚宋人意味注入新养分。文稿相信郑锦在结识晏阳初后致于"平民教育",其所参与1923年出版的《平民千字课》教材的插图工作,以及所提出的"平民艺术"或"平民美术"理念,不仅为个人艺术注入新内容,同时为近现代中国美术普及做出贡献。
- 陈继春袁宝林
- 校史钩沉:郑锦与中国第一所国立美术院校的创立被引量:4
- 2013年
- 本文以文献为根据,再透过郑锦家属所藏资料,致力重构郑锦供职北洋政府教育部前后的情况,并探讨被指派创建"北京美术学校"的经过与缘由,指出梁启超在此过程中倾注甚大力量。同时,文稿亦梳理了郑锦、陈师曾及徐悲鸿等人在1918年前后的往还点滴及郑、陈的密切关系。本文旨在通过历史状况的复原,能有助于澄清对"中国第一所专业美术院校"在新文化运动和当时复杂的东西方文化关系中性质与地位的认识。
- 陈继春袁宝林
- 关键词:陈师曾
- 首任校长郑锦:从“北京美术学校”到“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校史钩沉之二被引量:1
- 2015年
- 从中国美术教育史的角度看来,1918年"北京美术学校"的诞生,说明美术教育具有现代化规范,它由先后毕业于"京都市立美术工艺学校"和"京都市立绘画专门学校"的"海归派"郑锦主持中国第一所国立的美术学校,挑战与机遇并存。学校成立翌年,经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洗礼,郑锦与教职员又面对北洋政府挪用教育经费问题,以及来自不同教育理念的内部教员与外部力量的挑战。本文以历史文献为基础,致力重构"北京美术学校"初期所面对的状况,以及校长郑锦的应对方策,力求复现从"北京美术学校"到"北京美术专门学校"之推进历程,从而揭示"大时代"下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重要一角。
- 陈继春袁宝林
- 关键词:教育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