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腹腔
  • 11篇腹腔镜
  • 7篇手术
  • 7篇切除
  • 7篇切除术
  • 5篇肠癌
  • 4篇直肠
  • 4篇直肠癌
  • 4篇疗效
  • 3篇胆囊
  • 3篇胆囊切除
  • 3篇胆囊切除术
  • 3篇手术治疗
  • 3篇免疫
  • 3篇甲状腺
  • 2篇单孔
  • 2篇单孔腹腔镜
  • 2篇胆囊炎
  • 2篇修补术
  • 2篇引流

机构

  • 19篇佳木斯市中心...
  • 7篇佳木斯大学附...
  • 2篇佳木斯大学
  • 2篇锦州医科大学
  • 1篇佳木斯医学院

作者

  • 19篇王强
  • 8篇赵长海
  • 7篇焦成斌
  • 6篇任秀敏
  • 4篇杨晓丹
  • 1篇张建国
  • 1篇刘伟新
  • 1篇安树才
  • 1篇闫雷
  • 1篇唐德生
  • 1篇张春杰
  • 1篇李绪玲
  • 1篇罗维

传媒

  • 5篇吉林医学
  • 3篇中国民康医学
  • 2篇医学理论与实...
  • 2篇医学信息
  • 2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黑龙江医药科...
  • 1篇右江医学
  • 1篇佳木斯医学院...
  • 1篇黑龙江医学
  • 1篇2010 国...

年份

  • 6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5篇2019
  • 1篇2010
  • 1篇2001
  • 1篇1992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叠式三角吻合技术在单孔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重叠式三角吻合技术在单孔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治疗直肠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60例直肠癌患者,采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两组均接受单孔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治疗,其中对照组应用传统三角吻合技术进行单孔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应用重叠式三角吻合技术进行单孔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情况、术后病理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消化道重建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排粪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近端切缘、远端切缘、肿瘤大小、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叠式三角吻合技术在单孔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治疗直肠癌患者,近期疗效显著,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排粪时间均明显缩短,且有利于患者术后尽快恢复肠道功能,相比于传统的腹腔镜下三角吻合术,术后并发症未明显增加,应用于临床具有较大的价值。
晁祥嵩王强陈秉魁
关键词:直肠癌
腹腔镜下抵钉座手工捆扎固定技术在完全腹腔镜下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的效果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抵钉座手工捆扎固定技术在完全腹腔镜下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50例直肠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均分为两组,观察组75例,采用腹腔镜抵钉座手工捆扎固定术治疗,对照组75例,采用腹腔镜抵钉座荷包缝合固定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更少,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C反应蛋白(CRP)、丙二醛(MDA)水平低于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3天和7天观察组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两组术后切口感染、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及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6%,低于对照组的12.00%(P<0.05)。结论在完全腹腔镜下直肠癌前切除术中应用手工捆扎法进行抵钉座固定技术,安全性更高,术后恢复更快,值得推广。
晁祥嵩王强陈秉魁
关键词: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丙二醛
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诊断与治疗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并发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方法:选取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100例作为此次的研究样本,对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经B超和术后病理证实22例(22.00%)患者并发甲状腺癌;22例患者均于术中行甲状腺峡部切除,单侧甲状腺切除联合对侧次全切术者13例,单侧甲状腺切联合对侧部分切除者3例,行双侧全切术者1例,行患侧全切术者2例,接受颈部淋巴结清扫术者3例;合并甲状腺癌患者多数属于单个结节,而未合并甲状腺癌患者则多数属于多个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钙化情况方面,合并甲状腺癌患者多数属于沙砾样钙化,而未合并甲状腺癌患者则多数属于无钙化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经B超诊断的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若具有砂粒样钙化特征时,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手术过程中结合患者快速病理结果明确诊断,有助于术中手术方案的选择及治疗效果提升。
赵长海孙涛王强焦成斌任秀敏
关键词:甲状腺癌结节性甲状腺肿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与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效果比较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比较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与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效果。方法:选取100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TEP术治疗,对照组采用TAPP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水平、术后疼痛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12个月的复发率。结果:两组术中失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3 d,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P与TAPP治疗腹股沟疝患者的效果相当,相较TAPP,TEP手术时间短、住院费用少。
赵长海任秀敏杨晓丹王强焦成斌
关键词:腹股沟疝成人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
血清清蛋白联合磷水平预测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临床价值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血清清蛋白联合磷水平预测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0月—2021年8月收治的60例结直肠癌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将术后30d之内发生吻合口瘘的21例设为观察组,将未发生吻合口瘘的39例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临床特征与手术情况,血清清蛋白与血磷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清蛋白联合磷水平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年龄、性别、合并基础疾病、肿瘤大小、手术时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BMI、T分期、肿瘤距肛缘距离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血清清蛋白、血磷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上述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清清蛋白降低、血磷降低为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清蛋白预测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曲线下面积为0.896,最佳诊断界限值为18.523mg/L,血磷预测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曲线下面积为0.789,最佳诊断界限值为0.625mmol/L,二者联合判断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AUC为0.915,且血清清蛋白联合磷水平对吻合口瘘的预测特异度与敏感度高于单一指标。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血清清蛋白水平、血磷水平越低,患者术后出现吻合口瘘的发生率越高,属于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应用血清清蛋白联合磷水平对于术后吻合口瘘的预测特异度和敏感度较高。
晁祥嵩王强陈秉魁
关键词:血清清蛋白血磷结直肠癌吻合口瘘
双套管引流在51例腹部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1992年
腹腔引流是外科手术基本方法之一,笔者认为,腹部手术后,选择性地放置双套管的引流,疗效显著,是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措施,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989~1990年间,临床应用51例。消化道穿孔32例、肝外伤5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4例。男46例、女5例。年龄21岁~65岁。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膜炎。
安树才李绪玲张春杰罗维王强
关键词:腹部手术双套管引流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常规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炎患者的效果比较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比较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TSHLC)与常规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胆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研究组予TSHLC术治疗,对照组予常规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相关指标,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术后不同时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IL-6和hs-CRP水平及术后不同时段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SHLC手术治疗胆囊炎患者,可缩短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减轻疼痛程度,降低炎性指标水平,其效果优于常规腹腔镜手术效果。
孙春阳李纪男王强
关键词:胆囊炎
结直肠癌根治术联合靶向治疗对结直肠癌患者胃肠功能与免疫功能的影响
2022年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根治术联合靶向治疗对结直肠癌患者胃肠功能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结直肠癌患者,应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患者依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腹腔镜手术+常规化疗,观察组行腹腔镜手术+常规化疗+靶向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术后胃肠道功能康复情况,免疫功能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CD4^(+)、CD3^(+)、CD4^(+)/CD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前CD4^(+)、CD3^(+)、CD4^(+)/CD8^(+)均提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应用结直肠癌根治术联合靶向治疗能够提升治疗效果,稳定患者病情,而且不对胃肠道功能产生不良影响,能够进一步提升患者免疫功能,安全性较高。
晁祥嵩王强陈秉魁
关键词:结直肠癌根治术靶向治疗胃肠功能免疫功能
腹腔镜下胃肠间质瘤切除术对胃不利部位胃肠间质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胃肠间质瘤切除术对胃不利部位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8月-2021年8月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6例胃不利部位GIST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患者的住院号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胃肠间质瘤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肿瘤标志物水平、免疫功能指标、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开始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90%(4/58),低于对照组的20.69%(1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波形蛋白(VIM)、高尔基体跨膜糖蛋白73(GP-73)、趋化因子1(CXCL1)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CD3^(+)、CD4^(+)、CD4^(+)/CD8^(+)均高于术前,CD8^(+)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CD3^(+)、CD4^(+)、CD4^(+)/CD8^(+)均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各项EORTC QLQ-C30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胃肠间质瘤切除术对胃不利部位胃肠间质瘤患者手术效果良好,能够降低手术创伤性,提高手术安全性,促进术后康复,且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和术后生存质量,可临床推荐。
晁祥嵩王强陈秉魁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免疫功能
微波消融术与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的效果比较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比较微波消融术与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20例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接受微波消融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临床疗效、手术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57/60),高于对照组的83.33%(5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于对照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游离甲状腺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8/60),低于对照组的30.00%(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波消融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以及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优于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治疗效果。
孙春阳李纪男王强
关键词:甲状腺良性结节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微波消融术促甲状腺激素并发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