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尚晓冬

作品数:13 被引量:13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9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化石
  • 5篇陡山沱组
  • 5篇疑源类
  • 5篇微体
  • 4篇亲缘
  • 4篇亲缘关系
  • 4篇微体化石
  • 4篇埃迪卡拉纪
  • 4篇埃迪卡拉系
  • 3篇寒武纪
  • 2篇地层意义
  • 2篇新元古代
  • 2篇元古代
  • 2篇藻类
  • 2篇藻类学
  • 2篇生命周期
  • 2篇球状
  • 2篇拉曼
  • 2篇拉曼光谱
  • 2篇环境意义

机构

  • 13篇中国地质科学...
  • 4篇乌普萨拉大学
  • 3篇中国地质调查...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东华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3篇尚晓冬
  • 9篇刘鹏举
  • 5篇杨犇
  • 3篇张德军
  • 1篇张世红
  • 1篇时国
  • 1篇董进
  • 1篇蔡习尧
  • 1篇韦恒叶
  • 1篇王楚楚

传媒

  • 4篇地质学报
  • 2篇微体古生物学...
  • 2篇地层学杂志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5篇2020
  • 1篇2018
  • 3篇201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华南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燧石条带中微体化石拉曼分析及化石埋藏学意义被引量:2
2020年
华南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中的燧石条带保存了大量精美的微体化石,其成因还并不清楚。本文通过运用激光拉曼光谱仪、透射光显微镜对湖南张家界上斜坡相区田坪剖面陡山沱组下部泥质白云岩中燧石条带和其中保存的微体化石及赋存基质矿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微体化石由残留的有机碳质构成并保存了精细的形态特征,均呈较弱的结构序列或组织特征,具有中等偏弱的成熟度。微体化石经历了中等级别的热改造,程度稍高于三峡地区标本,可能反映了更深的化石埋藏深度。赋存微体化石的硅质基质的矿物相识别为CT型蛋白石(opal-CT)与石英共存的过渡阶段和隐晶质石英,记录了自CT型蛋白石向石英的硅质相转变序列。孔隙水中的硅质以蛋白石的形式优先沉淀于微生物体周围,蛋白石随着时间而逐渐减少,并转变成为更稳定的隐晶质石英。本次研究中薄层燧石条带的成因类似于三峡地区陡山沱组燧石结核成因,形成于沉积物的微生物硫酸盐还原带。由微环境中的硫酸盐还原作用与黄铁矿的沉淀而引起局部pH值降低,导致方解石溶解与硅质沉淀,从而促使微体化石以有机质的形式特异保存于陡山沱组燧石条带中。
尚晓冬刘鹏举柳雷
关键词:微体化石拉曼光谱埃迪卡拉系
湖北神农架地区埃迪卡拉纪管状化石及其地层意义被引量:4
2020年
埃迪卡拉纪晚期出现的管状化石广布于世界各地,具有重要的地层指示意义。笔者近期于神农架地区水磨山剖面和天燕剖面灯影组顶部含砾白云岩中发现典型管状化石组合,包括Cloudina lucianoi、Sinotubulites baimatuoensis及一些壳体光滑的管状化石。此次发现扩大了此类化石在扬子板块的分布范围。结合其产出层位及化石组合特征,据此提出神农架地区含管状化石层位可与陕西宁强灯影组高家山段—碑湾段和三峡地区灯影组石板滩段含管状化石层位相对比。
杨犇尚晓冬Michael Steiner刘鹏举
关键词:管状化石埃迪卡拉纪灯影组
三峡东部地区成冰纪岩石地层格架的再认识
2024年
以往研究认为,三峡东部地区仅发育可与Marinoan冰期相对应的南沱组冰碛岩,南沱组直接不整合覆于拉伸系莲沱组或黄陵花岗岩之上。然而,近年有学者通过对峡东黄陵背斜西南翼青林口南沱组剖面开展研究提出新认识,认为青林口剖面南沱组包含了上、下两套冰碛岩与二者之间的页岩夹纹层状含锰灰岩。该剖面的地层结构、含锰灰岩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化学蚀变指数(CIA)等与鄂西长阳古城成冰系剖面相似,二者之间可进行横向对比,并据此将峡东青林口剖面南沱组自下而上解体为古城组、大塘坡组和南沱组,分别对应Sturtian冰期、间冰期和Marinoan冰期沉积。针对这一新认识,笔者对青林口南沱组剖面开展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在被认为可与间冰期沉积大塘坡组相对比的灰绿色页岩中发现了许多砾度不等的冰坠砾石,指示这套灰绿色页岩实为含冰坠石的冰碛页岩,而非间冰期沉积。此外,这套灰绿色冰碛页岩无论是岩石学特征,还是CIA值或Mn O值,均与鄂西长阳古城、贵州松桃大塘坡等剖面的大塘坡组差异显著,将二者作为同一时期地层进行横向对比的证据不可信。因此,本文认为不宜将三峡东部南沱组解体为古城组、大塘坡组和南沱组。
张德军张德军刘鹏举尚晓冬
关键词:新元古代南沱组冰碛岩
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燧石结核中微体化石的有机组成及矿化保存
燧石中的微体化石通常呈立体状态,并保存精细的形态特征。硅化代表着最好的埋藏方式之一,保存了微体化石的装饰和细胞结构,因为生物软组织埋没入早期成岩燧石中阻止了降解与生物信息的丢失(Butterfield,2003;Xiao...
尚晓冬Ma?gorzata Moczyd?owska刘鹏举柳雷
关键词:陡山沱组微体化石拉曼光谱硅化磷酸盐化
文献传递
寒武纪早期微小球状疑源类Yurtusia uniformis的藻类学亲缘关系与生命周期
埃迪卡拉纪与寒武纪过渡时期(前寒武纪–寒武纪)地球生物圈面貌发生了重大转变。在微体生物群方面,同埃迪卡拉纪大型具刺疑源类相比,寒武纪初期的疑源类个体更加微小,直径仅为几微米至几十微米。他们形态各异,具有刺状突起等精美装饰...
尚晓冬刘鹏举Ma?gorzata Moczyd?owska杨犇
关键词:疑源类寒武纪早期亲缘关系生命周期
文献传递
论埃迪卡拉纪微体球状化石Schizofusa与Leiosphaeridia的关系被引量:1
2015年
埃迪卡拉纪是新元古代最后一个纪,是新元古代雪球地球事件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间地质历史最重要的转折时期,在研究地球早期生命演化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华南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中下部的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以具刺疑源类为主的微体化石,其中有两个形态简单、分布广泛的类型——分别是以光面、球状为特征的Leiosphaeridia和光面囊胞状、具开裂特征的Schizofusa。本文通过对这两种化石材料的细致观察与统计,对两者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详细探讨,认为Schizofusa开裂之前应为光面球体,即Schizofusa是某些光面球的发展演化后期阶段。
王楚楚刘鹏举张世红尚晓冬
关键词:疑源类亲缘关系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
寒武纪早期微小球状疑源类Yurtusia uniformis的藻类学亲缘关系与生命周期
尚晓冬刘鹏举Ma(l)gorzata Moczyd(l)owska杨犇
吉南地区万隆组燧石相微生物化石及其古环境意义被引量:1
2023年
拉伸纪作为承接中元古代蓝菌时代以及成冰纪生物锐减的关键地质历史时期,是探索早期生命与环境演化最重要的时期之一。吉林南部地区地处华北板块东北缘,拉伸系发育完整、出露全,在燧石条带、燧石结核和泥页岩中富含微生物化石,是开展拉伸纪古生物学、生物地层学和古环境研究的理想地区。本次工作利用岩石切片法在吉林南部二道江地区万隆组顶部燧石中发现微生物化石6属9种,其中丝状蓝菌1属4种Siphonophycus robustum,S.typicum,S.kestron,S.solidum;球状蓝菌3属3种Eoentophysalis belcherensis,Gloeodiniopsis lamellosa,Scissilisphaera bistratosa;分类位置未定2属2种Glenobotrydion majorinum,Globophycus rugosum。这些微体化石的发现为开展万隆组古环境分析及生物地层对比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研究显示,万隆组燧石相微生物组合以发育管鞘藻席(Siphonophycus mat)为主要特征,丝状蓝菌呈横向展布,长可达400μm以上,显示原地或近原地埋藏的特点。生物群落古环境综合分析表明,吉林南部二道江地区万隆组顶部形成于潮下带或潮间带下部低能静水的沉积环境。
张德军张德军刘鹏举尚晓冬
关键词:新元古代微体化石
华南黄陵背斜西翼兴山地区乡儿湾剖面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微体化石被引量:1
2023年
本文首次报道并描述了华南黄陵背斜西翼湖北宜昌兴山县乡儿湾剖面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二段中上部的燧石结核和条带中的疑源类微体化石,经系统鉴定共识别出8属8种,包括Appendisphaera grandis,Crassimembrana multitunica,Leiosphaeridia minutissima,Megasphaera inornata,Schizofusa zangwenlongii,Symphysosphaera basimembrana,Urasphaera nupta,Variomargosphaeridium gracile。该化石组合包含Liu Pengju and Moczyd?owska(2019)所建立的第二生物组合带(Tanarium tuberosum-Schizofusa zangwenlongii组合带)的特征分子Schizofusa zangwenlongii,因此,可尝试性地与第二生物组合带相对比,但未见黄陵背斜东南翼陡山沱组二段的常见属Tianzhushania,据此推测黄陵背斜两翼在古环境上可能有所差异。
尚晓冬刘鹏举刘鹏举董进杨犇张德军
关键词: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微体化石疑源类
新疆阿克苏地区寒武纪幸运期早期小壳化石被引量:4
2023年
本文报道新疆阿克苏地区寒武纪幸运期最早期的小壳化石组合。化石产自玉尔吐斯组底部,包括:Protohertzina anabarica Missarzhevsky,1973、Protohertzina unguliformis Missarzhevsky,1973、Anabarites trisulcatus Voronova and Missarzhevsky,1969、Anabarites ternarius Missarzhevsky in Rozanov et al.,1969、Cambrotubulus decurvatus Missarzhevsky in Rozanov et al.,1969、Olivooides sp.、Kaiyangites novilis Qian and Yin,1984以及海绵骨针化石。据此可以在新疆阿克苏地区玉尔吐斯组下部建立Anabarites trisulcatus-Protohertzina unguliformis组合带。该组合带下界以Anabarites trisulcatus、Protohertzina unguliformis、Protohertzina anabarica、Kaiyangites novilis的首次出现为标志,上界以它们的最后出现为标志。通过上述小壳化石组合可以进一步确认阿克苏地区玉尔吐斯组下部为寒武纪幸运期最早期沉积。
杨犇刘鹏举尚晓冬蔡习尧周元
关键词:寒武纪小壳化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