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文琴

作品数:9 被引量:11H指数:1
供职机构: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血小板
  • 7篇动脉
  • 6篇斑块
  • 5篇动脉粥样硬化
  • 5篇斑块稳定
  • 5篇斑块稳定性
  • 4篇动脉粥样硬化...
  • 4篇血小板表面
  • 4篇硬化斑块
  • 4篇粥样硬化斑块
  • 4篇综合征
  • 3篇动脉粥样硬化...
  • 3篇急性冠状动脉
  • 3篇冠脉
  • 3篇冠状
  • 3篇冠状动脉
  • 2篇蛋白
  • 2篇蛋白酶
  • 2篇心病
  • 2篇综合征患者

机构

  • 8篇成都军区昆明...
  • 3篇昆明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李文琴
  • 8篇杨丽霞
  • 7篇叶金善
  • 7篇齐峰
  • 7篇郭瑞威
  • 3篇陈长征

传媒

  • 2篇西南国防医药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年份

  • 9篇201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血小板内microRNA-146a及microRNA-155表达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内microRNA-146a(miR-146a)及microRNA-155(miR-155)的表达水平及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间的关系.方法:169例入选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
杨丽霞李文琴郭瑞威方日亮齐峰叶金善
血小板microRNA-155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2015年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类以脂质和炎症性细胞在血管壁内膜沉积为特征的血管壁慢性炎症性、血栓性疾病[1]。慢性炎症反应、脂质代谢异常、斑块不稳定、血小板活化和凝血系统失衡是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的反馈调节通路,在AS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另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局部血管壁损伤和斑块破裂,可引发血小板级联式激活而继发血栓。
李文琴杨丽霞
关键词:血小板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表面EMMPRIN、GPVI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表面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糖蛋白Ⅵ(GPVI)表达水平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9月于我院住院的138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急性冠...
杨丽霞方日亮郭瑞威李文琴齐峰叶金善陈长征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表面EMMPRIN表达与冠脉病变的关系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表面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表达水平和血清P-选择素水平变化与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3~9月在我院住院的138例冠心病(CHD)患者,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P)5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56例;另选择40例冠脉造影结果正常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二次离心法提取血小板,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表面EMMPRIN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P-选择素水平。结果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表面EMMPRIN表达水平和血清P-选择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随着冠状动脉病情程度加重和病变累及支数增加,血小板表面EMMPRIN表达水平和血清P-选择素水平逐渐升高(P<0.05或P<0.01)。相关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表面EMMPRIN表达水平与血清P-选择素水平呈正相关(r=0.596,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表面EMMPRIN表达水平和血清P-选择素水平明显升高,与冠心病类型及冠脉病变程度关系密切,两者对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方日亮杨丽霞郭瑞威李文琴齐峰叶金善
关键词: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P-选择素冠心病
血小板内microRNA-146a及mi-croRNA-155表达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内microRNA-146a(miR-146a)及microRNA-155 (miR-155)的表达水平及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间的关系.方法 169例入选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
杨丽霞李文琴郭瑞威方日亮齐峰叶金善
血小板内microRNA-146a及155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内microRNA-146a(miR-146a)及microRNA-155(miR-155)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169例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结果分为:ACS组87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9例,冠脉造影正常组(对照组)43例。ACS组根据临床诊断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1例。采用Real-Time PCR检测血小板内miR-146a及miR-155的表达,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1SAP组与ACS组miR-146a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miR-155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MI组与UAP组miR-146a的表达水平较SAP组升高,且AMI组高于UAP组;miR-155的表达水平较SAP组降低,且AMI组低于U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冠脉3支、双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及对照组比较,miR-146a表达水平升高,miR-155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软斑块、纤维斑块组与钙化斑块组比较,miR-146a表达水平升高,miR-155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患者冠脉病变越严重,血小板内miR-146a表达水平越高,而miR-155表达水平则越低,提示其在ACS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并有望成为ACS的诊疗标记物。
杨丽霞李文琴郭瑞威方日亮齐峰叶金善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小板
血小板表面EMMPRIN、GPVI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表面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糖蛋白Ⅵ (GPⅥ)表达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顺序选取2014年3月至9月于我院住院的138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急性冠...
杨丽霞方日亮郭瑞威李文琴齐峰叶金善陈长征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表面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糖蛋白Ⅵ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表面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糖蛋白Ⅵ(GPⅥ)的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顺序选取138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86例,稳定性心绞痛组52例,另选40例冠脉造影结果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二次离心法提取血小板,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血小板表面EMMPRIN和GPⅥ表达水平。为进一步研究,根据冠脉造影斑块形态特征分为Ⅰ、Ⅱ、Ⅲ型;并接受64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冠脉成像检查,根据冠脉粥样斑块CT值分为软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比较不同斑块形态及类型间EMMPRIN及GPⅥ表达水平变化。结果:(1)急性冠脉综合征组、稳定性心绞痛组血小板表面EMMPRIN、GPⅥ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EMMPRIN MFI:5.82±0.81、3.45±0.48 vs 1.35±0.15)、(GPⅥMFI:16.22±5.27、8.20±2.87 vs 4.14±1.17);且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较稳定性心绞痛组升高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急性冠脉综合征组Ⅱ型斑块者、Ⅲ斑块者血小板表面EMMPRIN、GPⅥ表达水平较I型斑块者升高(EMMPRIN MFI:6.35±1.05、4.09±0.67 vs 2.45±0.27)、(GPⅥMFI:19.50±4.55、10.81±2.33 vs 5.89±1.28);Ⅱ型斑块者较Ⅲ型斑块者也有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软斑块者、纤维斑块者血小板表面EMMPRIN、GPⅥ表达水平较钙化斑块者升高(EMMPRIN MFI:6.18±1.01、3.87±0.56 vs 2.43±0.25)、(GPⅥMFI:19.14±4.27、11.08±1.94 vs 5.96±0.99);软斑块者较纤维斑块者也有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表面EMMPRIN表达水平与斑块类型[95%可信区间(CI):-0.359^-0.206,标准化的回归系数(β):-0.211]呈负相关,与临床类型(95%CI0.893~1.034,β:0.893)呈正相关,血小板表面GPⅥ表达水平与斑块类型(95%CI-1.222^-0.586,β:-0.181)呈负相关,与临床类型(95%CI 3.57
杨丽霞方日亮郭瑞威李文琴齐峰叶金善陈长征
关键词: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斑块稳定性
血小板miR-146a及miR-155表达水平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意义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外周血血小板中microRNA146a(miR-146a)及microRNA155(miR-155)表达水平,分析其在急性冠脉综合...
李文琴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血小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