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霖

作品数:14 被引量:47H指数:3
供职机构: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乳腺
  • 4篇细胞
  • 3篇乳腺外
  • 3篇乳腺外科
  • 3篇外科
  • 2篇修补术
  • 2篇直肠
  • 2篇直肠癌
  • 2篇乳腺癌
  • 2篇生物标志
  • 2篇生物标志物
  • 2篇肿瘤
  • 2篇肿瘤生物
  • 2篇肿瘤生物标志...
  • 2篇肿瘤组织
  • 2篇疝修补
  • 2篇疝修补术
  • 2篇腺癌
  • 2篇瘤组织
  • 2篇结直肠

机构

  • 14篇天津市第三中...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天津市肝胆疾...
  • 1篇天津市人民医...

作者

  • 14篇李霖
  • 9篇孟祥朝
  • 7篇朱争艳
  • 6篇庞毅
  • 5篇郭春利
  • 5篇李成龙
  • 4篇张金卷
  • 4篇李琦
  • 3篇张自立
  • 2篇王毅军
  • 2篇郭华
  • 2篇骆莹
  • 2篇杜智
  • 2篇刘辉
  • 1篇孙伟
  • 1篇沈云志
  • 1篇高英堂
  • 1篇袁强
  • 1篇孙惠军
  • 1篇赵永捷

传媒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天津医药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中国处方药
  • 1篇癌症进展
  • 1篇中华疝和腹壁...
  • 1篇现代药物与临...
  • 1篇中华临床营养...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鼠小肝细胞样前体细胞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
2014年
小肝细胞样前体细胞(SHPCs)是一种只能向肝细胞分化的单潜能肝干细胞,体外培养及体内移植均有着强大的增殖分化潜能。本研究旨在建立大鼠小肝细胞样前体细胞模型。一、材料与方法倒千里光硷(Sigma公司)溶液腹腔内注射(30 mg/kg,2次,间隔2周),第2次给药后于第5周2/3肝切除建立健康雄性Wistat大鼠SHPCs模型,改进Seglen胶原酶(0.05%,I型胶原酶,Sigma公司).
张金卷杜智王毅军朱争艳李霖
关键词:前体细胞肝干细胞密度梯度离心腔内注射体外诱导分化胆管上皮细胞
消乳散结胶囊联合甲泼尼龙治疗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观察消乳散结胶囊联合甲泼尼龙治疗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收治的102例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口服甲泼尼龙片,起始剂量20mg/d,每2周减量4mg/d,直至以4mg/d维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消乳散结胶囊,3粒/次,3次/d。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的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乳腺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病灶大小、36项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和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4%(P<0.05)。治疗后两组乳腺疼痛VAS评分均显著降低,乳腺肿块大小、肿块最长径均显著缩小(P<0.05);且均以治疗组的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SF-36中PCS、MCS评分及量表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SF-36中PCS、MCS评分及量表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外周血CD4^(+)T细胞百分比、CD4^(+)/CD8^(+)值、IL-2、IL-6水平均显著减少,外周血CD8^(+)T细胞百分比均显著增加(P<0.05);且均以治疗组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 乳散结胶囊联合甲泼尼龙治疗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可获得良好疗效,能有效缓解患者乳腺肿块和疼痛症状,缩小病灶范围,提高生活质量,并可进一步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霖王永超张富全孟祥朝
关键词:消乳散结胶囊细胞免疫功能
逆转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的表观遗传学机制及相关研究进展
2022年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激素受体(HR)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约70%的乳腺癌患者表现为HR阳性。目前,临床对HR阳性乳腺癌的辅助治疗主要采用内分泌治疗方案。多数HR阳性乳腺癌患者可从内分泌治疗中获益,近期疗效良好,但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易产生耐药性,不利于患者完成全部治疗方案,影响预后。研究表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是限制内分泌治疗疗效的主要因素。逆转内分泌治疗的耐药性,或可使HR阳性乳腺癌患者继续接受甚至完成治疗。已有研究证实,DNA甲基转移酶参与了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耐药过程,目前已有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抑制剂研发问世并逐渐进入临床研究或应用阶段。本文对内分泌治疗耐药的机制进行回顾,对逆转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的表观遗传学机制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李霖孟祥朝张富全
关键词:内分泌治疗乳腺癌耐药逆转表观遗传学
甲状腺全切除术与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多发结节性甲状腺肿的Meta分析被引量:33
2019年
目的评价甲状腺全切除术(TT)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ST)治疗多发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治疗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OVID、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筛选出有效数据后采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共有2397例患者,其中1323例行甲状腺全切除术(TT组),1074例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ST组)。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ST组相比,TT组结节复发率显著降低(OR=0.07,95%CI:0.03~0.18,P<0.05),短暂性甲状旁腺功能减低发生率增高(OR=1.92,95%CI:1.41~2.62,P<0.05);2组短暂性喉返神经麻痹(OR=1.59,95%CI:0.95~2.65,P>0.05)、永久性喉返神经麻痹(OR=0.81,95%CI:0.24~2.74,P>0.05)和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低发生率(OR=1.32,95%CI:0.46~3.7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T较ST能降低患者结节复发率,增高短暂性甲状旁腺功能减低发生率,在治疗多发结节性甲状腺肿有一定优势。
庞毅孟祥朝郭春利李霖李琦
关键词:甲状腺全切除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META分析
一种结直肠癌生物标志物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结直肠癌生物标志物,具体的涉及结肠癌生物标志物LOC105375434及其共表达基因。目前结直肠癌基因检测多针对治疗方案,早期诊断研究不足,1ncRNAs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具有组织和种属特异性,是很好的肿...
张自立李霖李成龙朱争艳张金卷李南南吴迎梅骆莹刘辉郭华
大鼠肝Kupffer细胞分离方法改进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建立大鼠Kupffer细胞分离方法。方法 选用4个月龄体质量200 ~ 250 g健康雄性Wistar大鼠,用改进的Seglen胶原酶灌注方法分离Wistar大鼠肝细胞,制成悬液。以Pe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及选择性贴壁的方法分离纯化Kupffer细胞。用倒置相差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及荧光显微镜观察,并应用通过吞噬实验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鉴定。结果 大鼠Kupffer细胞平均细胞产量为(3.37 ± 0.75) × 106/g 肝组织;Trypan blue染色检查细胞活性率为(93.70 ± 1.49) %。新分离的Kupffer细胞光学显微镜下呈小圆形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在328 nm波长的激发光下不发出荧光。培养4 h可见大部分已贴壁,增大延伸,培养24 h后出现伪足,呈不规则形。电子显微镜下Kupffer细胞细胞核呈肾形,细胞膜有许多伪足,吞噬活跃,细胞质中含有较大的次级溶酶体。碳素墨汁吞噬试验2 h后及大鼠尾静脉注射墨水溶液分离所得细胞,胞浆内均发现黑色颗粒聚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D2表达阳性。结论 实验可成功分离的大鼠肝脏Kupffer细胞,符合其形态特点、超微结构、吞噬功能及细胞表型标志特点。方法经济、高效、稳定。
张金卷朱争艳王毅军袁强孙伟沈云志李霖
关键词:KUPFFER细胞细胞分离
TAPP术中发现成人对侧隐匿性腹股沟疝同期行修补手术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对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TAPP)术中发现的成人对侧隐匿性腹股沟疝(OCH)同期行修补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20年7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因成人单侧腹股沟疝行TAPP术治疗的5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两组,一组患者伴OCH,均已行手术治疗,另一组不伴OCH,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结果530例患者中不伴OCH组466例,伴OCH组64例,两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尿潴留、血清肿、疼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OCH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高于不伴OCH组(P<0.05)。结论对单侧腹股沟疝患者TAPP术中发现的OCH,同期行修补手术安全可靠,条件允许时建议同期对其手术治疗。
王中魁李琦李霖孙惠军王永超刘煜孟祥朝
关键词:腹股沟疝疝修补术
中心性肥胖对乳腺癌发生风险的影响及膳食因素作用
2024年
目的探讨中心性肥胖对乳腺癌发生风险的影响,以及膳食相关影响因素可能起到的促进或抑制作用。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共纳入212例研究对象,包括63例初治乳腺癌患者,71例乳腺结节患者,以及78例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使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测量人体成分,并使用食物频率法调查受试者膳食摄入特征。结果内脏脂肪(OR 1.03,95%CI 1.003~1.077)和躯干脂肪(OR 1.470,95%CI 1.104~2.184)与乳腺癌的风险增加独立相关。以低豆类和乳制品摄入为特征(OR 1.300,95%CI 1.044~1.619)和以高谷物和红肉摄入为特征(OR 2.254,95%CI 1.705~2.982)的膳食模式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其中高肉类摄入(β0.268,95%CI 0.034~0.503)和豆类摄入(β-0.485,95%CI-0.865~-0.104)可分别促进和抑制内脏脂肪的累积。结论中心性肥胖是乳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膳食豆类摄入不足以及红肉摄入过高可进一步促进乳腺癌患者的中心性肥胖。
张玉李春微王永超包媛媛李琦李霖庞毅郭春利范昱辰孟祥朝于康
关键词:乳腺癌中心性肥胖膳食因素
肝癌血清中miRNA-18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比较肝癌及良性肝病患者血清中miRNA-183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肝癌患者血清标本54例,肝硬化患者血清标本45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30例及健康体检者血清标本45例,荧光定量PCR检测miRNA-183在各组中的表达量及分析肝癌组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肝癌患者血清中miR-183表达量高于正常对照组,也高于肝炎组及肝硬化组(P<0.05);肝硬化组血清miR-183表达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肝癌患者的血清miR-183表达量与TNM分期有关,Ⅲ~Ⅳ期的表达水平高于Ⅰ~Ⅱ期(P<0.05);低分化肝癌患者血清miR-183的表达水平高于高-中分化患者(P<0.05);伴有肝硬化的肝癌患者其血清miR-183表达水平高于不伴肝硬化者(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699(95%CI 0.613~0.784),最佳临界值为1.38,相应的敏感性为53.7%,特异性为83.3%,阳性预测值为60.1%,阴性预测值为76.9%。结论:血清miR-183可能作为诊断肝癌的新型肿瘤标志物,并可能预测肝癌预后。
张自立张自立李霖李霖孟祥朝高英堂
关键词:微小RNAS肝细胞癌血清
一种结直肠癌生物标志物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结直肠癌生物标志物,具体的涉及结肠癌生物标志物LOC105375434及其共表达基因。目前结直肠癌基因检测多针对治疗方案,早期诊断研究不足,1ncRNAs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具有组织和种属特异性,是很好的肿...
张自立李霖李成龙朱争艳张金卷李南南吴迎梅骆莹刘辉郭华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