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出血
  • 3篇动脉
  • 3篇重型
  • 3篇重型颅脑
  • 3篇重型颅脑损伤
  • 3篇颅脑
  • 3篇颅脑损伤
  • 3篇脑出血
  • 3篇脑损伤
  • 2篇血管
  • 2篇亚低温
  • 2篇亚低温治疗
  • 2篇去骨
  • 2篇去骨瓣
  • 2篇外科
  • 2篇疗效
  • 2篇脑室
  • 1篇定向手术
  • 1篇动脉瘤
  • 1篇动脉内

机构

  • 10篇通化市中心医...
  • 2篇通化钢铁集团...

作者

  • 11篇张民
  • 2篇李英杰
  • 2篇于伟
  • 1篇王键铭
  • 1篇董巍

传媒

  • 3篇中外医疗
  • 2篇中国处方药
  • 2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中华综合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年份

  • 6篇2015
  • 1篇2012
  • 2篇2010
  • 2篇200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方式对动脉肿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动脉肿瘤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5年2月期间在该院治疗的9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其中50例采用血管内栓塞方案治疗(A组),另40例患者采用了开颅显微神经外科夹闭手术治疗(B组),对比两组患者动脉瘤闭塞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A组破裂动脉瘤完全闭塞43例(86.0%),不全闭塞7例(14.0%),B组完全闭塞36例(90%),不全闭塞7例(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结果显示A组治愈39例,好转7例,3例恶化,1例死亡;B组治愈32例,好转5例,2例恶化,1例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患者应当及早采用血管内栓塞或开颅显微神经外科夹闭手术治疗,均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预防动脉瘤再次出血,从而降低病死率。
张民李勤朴冯晓奇
关键词:神经外科动脉肿瘤血管内栓塞
急性脑梗死超选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的疗效观察
2012年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超选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5月—2008年12月收治的27例因急性脑梗死行超选动脉内溶栓治疗的患者,发病距溶栓治疗的时间为3~12h,根据闭塞血管部位,采取超选择性接触性溶栓。尿激酶用微量泵以1万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50~130万U。结果颈内动脉闭塞再通率为80%(4/5)。大脑中动脉闭塞再通率为68.7%(11/16)。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再通或部分再通率为83.3%(5/6)。2周后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正常及有明显好转23例,总有效率为85.2%,症状无改善2例,溶栓术中出血1例,术后塞亡1例。结论早期超选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张民车明柱董巍
关键词:脑梗死
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形成脑室铸型的治疗研究
2003年
李英杰于伟张民王键铭冯晓奇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脑室铸型并发症
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取改良去骨瓣减压术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0例于2010年5月—2015年5月期间该院接收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将其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分别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和改良去骨瓣减压术,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术后2周,实验组GCS评分为(12.31±2.34)分,对照组为(9.51±1.32)分,实验组GC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要高(P<0.05);同时治疗后实验组恢复良好率为51.0%、死亡率5.0%、重度残疾8%、轻度残疾29%、植物生存7.0%,而对照组分别为32.0%、14.0%、25.0%、10%、19.0%,实验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另外实验组术后20例(20.0%)发生并发症,而对照组共39例(39.0%)发生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采取改良大骨瓣减压术,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李勤朴张民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疗效
血管内介入治疗在颅内巨大动脉瘤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0年
巨大颅内动脉瘤为最大外径超过25 mm的动脉瘤,它的发生率占颅内动脉瘤的3.0%~13.5%,巨大动脉瘤多见于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前交通动脉、基底动脉干及分叉部。虽然颅内大、小动脉瘤发生破裂出血的几率相同,但是易出现颅内巨大动脉瘤持续的占位效应、破裂出血的危险及脑缺血等不良后果,如果不进行治疗,一旦出现了症状,其危害性较普通动脉瘤大。由于颅内巨大动脉瘤瘤体巨大、动脉瘤形态不规则,瘤颈宽且有钙化,及重要穿通支和脑动脉分支与其关系密切,其治疗难度大,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预后较差,所以颅内巨大动脉瘤的处理一直是神经外科的难题。
张民冯小奇
关键词:血管介入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
颞肌切除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术中的应用
2015年
目的探讨颞肌切除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5年3月进行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标准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标准去骨瓣减压术联合颞肌部分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完成后,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8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观察组患者的颞肌厚度明显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1%,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标准去骨瓣减压术联合颞肌部分切除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疗效显著。
李勤朴张民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
脑室外引流及腰穿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脑室出血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脑室外引流及腰穿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脑室内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03年3月~2010年5月采用脑室外引流及腰穿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脑出血。结果:恢复良好生活自理22例,部分生活自理8例,完全卧床生活不能自理4例。结论:本方法可以明显减少脑室内引流管放置时间,加快脑室内血液的引流,减轻脑血管痉挛的程度,减少迟发性交通性脑积水的发生,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侯本明车明柱李勤朴张民
关键词:脑室出血脑室外引流腰穿脑脊液置换术交通性脑积水
超低位去大骨瓣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超低位去大骨瓣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 A 组、对照 B 组,三组分别采取亚低温联合超低位去大骨瓣术、超低位去骨瓣减压及常规去骨瓣,观察三组疗效。结果术后,试验组第5、10 d 时搏动指数(PI)、血乳酸(Jlac)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 <0.05),颈内静脉血样饱和度(JSO2)明显高于对照 B 组(P<0.05),同时,术后试验组预后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 <0.05)。结论采取超低位去大骨瓣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张民李勤朴冯晓奇
关键词:亚低温重型颅脑损伤
帕金森氏病的外科治疗
2003年
于伟李英杰张民侯得军
关键词:帕金森氏病外科手术脑立体定向手术
脑出血患者血肿抽吸术后行亚低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15年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在脑出血血肿抽吸术后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2例脑出血行血肿抽吸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2例)和对照组(100例),术后分别予以常规内科治疗和亚低温治疗,纪录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结果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7 d NS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逐渐升高趋势,而治疗后14 d NSE下降,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表现为先升后降,观察组峰值提前,下降也提前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7 d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14 d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平均(71.34±23.1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57.54±22.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配合血肿抽吸术给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值得推广使用。
张民李勤朴冯晓奇
关键词:亚低温治疗脑出血血肿抽吸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