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卒中
  • 2篇脑卒中
  • 1篇电生理
  • 1篇电生理检测
  • 1篇血栓
  • 1篇血栓形成
  • 1篇隐源性
  • 1篇预后
  • 1篇预后判断
  • 1篇预后判断价值
  • 1篇原发性
  • 1篇原发性脑出血
  • 1篇源性
  • 1篇深静脉
  • 1篇深静脉血栓
  • 1篇深静脉血栓形...
  • 1篇神经电
  • 1篇神经电生理
  • 1篇神经电生理检...
  • 1篇神经麻痹

机构

  • 6篇云南省玉溪市...

作者

  • 6篇刘军梅
  • 5篇戴晓蓉
  • 3篇魏青
  • 3篇张瑞
  • 2篇王美红
  • 1篇孟丽红
  • 1篇陈杰
  • 1篇胡艳辉
  • 1篇郭亚萍
  • 1篇王继华
  • 1篇胡嘉云
  • 1篇刘建平
  • 1篇段晓宁
  • 1篇王浩
  • 1篇代玲
  • 1篇刘建平

传媒

  • 3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当代护士(上...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下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肺动静脉畸形同时致肺栓塞、脑栓塞一例
刘军梅
“优护+”健康管理对边远山区脑卒中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优护+”健康管理对边远山区脑卒中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8月国家高级卒中中心的玉溪市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的边远山区的脑卒中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及出院后的随访,观察组在常规健康教育及出院后随访的基础上,实施“优护+”健康管理,分别于入院时、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收集脑卒中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有关项目、患者满意度,收集1周后患者到门诊复查率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进行自我管理能力、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1周后到门诊复查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优护+”健康管理能提高边远山区脑卒中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马秀芝潘瑞魏青戴晓蓉刘军梅施云梅陶亚慧
关键词:健康管理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
伴有卵圆孔未闭的隐源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 探讨伴有卵圆孔未闭(PFO)的隐源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伴有PFO的隐源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患者年龄15~55岁,平均39.75岁,均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无力5例,言语障碍2例,行走不稳、双下肢无力、癫痫发作、偏身针刺觉减退各1例。超声心动图检查示患者均有PFO。头颅MRI表现为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皮质、脑室体旁、内囊后肢、基底节、小脑半球T1低信号,T2高信号;单侧受累4例,双侧受累4例;6例为多发病灶,2例为单一病灶;累及前循环系统4例,后循环系统1例,前后循环均累及3例。8例患者治疗后未再复发。结论 伴有PFO的隐源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年龄相对偏小。头颅MRI多发病灶多见,可累及双侧,前后循环系统均可受累。伴有PFO的隐源性脑梗死预后较好。
戴晓蓉刘军梅张瑞
关键词:卵圆孔未闭脑梗死隐源性
原发性脑出血与脑微出血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出血与脑微出血(CMBs)的相关性。方法对连续住院的407例确诊为急性脑出血的患者进行CMBs的临床及磁共振影像研究。结果原发性脑出血患者CMBs的发生率为64.7%,随着患者年龄增大CMBs数量增多,既往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等比率升高;CMBs数目多及皮质-皮质下CMBs是脑出血复发的危险因素;病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组的CMBs数量、发生率及皮质-皮质下CMBs发生率比非抗血小板组高。结论原发性脑出血与CMBs密切相关,对原发性脑出血的二级预防有指导意义。
戴晓蓉魏青张瑞刘军梅马秀芝孙鹏刘建平
关键词:脑微出血脑出血
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探讨被引量:34
2016年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30 d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及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2012年2月至2015年8月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1 146例,于发病后30 d内进行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脑卒中后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两组:1DVT组:脑卒中后30 d内发生DVT;2无DVT组:无DVT发生。统计分析DVT的发生率,比较DVT组与无DVT组的多项相关因素,筛选DVT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 146例患者中检出DVT患者69例(6.02%)为DVT组,其中有DVT症状者为45/69例(65.22%),无症状者为24/69例(34.78%);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m RS评分高(OR=2.419,95%CI:1.194-4.900)、Wells评分高(OR=43.943,95%CI:14.714-131.235)、纤维蛋白原升高(OR=2.428,95%CI:1.506-3.916)、下肢彩超检查当日D-二聚体升高(OR=2.637,95%CI:1.954-3.560)、卧床(OR=4.57,95%CI:2.09-8.88)是脑卒中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1 077例无DVT发生(无DVT组)。结论脑卒中后合并DVT患者有34.78%可无症状,m RS评分高、Wells评分高、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升高和卧床是脑卒中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有危险因素患者进行DVT监测和预防干预十分重要。
戴晓蓉魏青王浩代玲刘建平孟丽红柏江艳王美红张瑞刘军梅段晓宁胡嘉云
关键词:脑卒中深静脉血栓
神经电生理检测指标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预后判断价值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 探讨电生理检测指标评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预后的作用,为早期制定理想的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发病20 d内的109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行面神经电生理检测,经0.5~3年随访,以House-Brackmann分级评价电生理指标对预后的判断价值。结果 109例患者中,预后差组20例,预后好组89例。预后差组和预后好组电生理指标比较:1面神经传导远端潜伏期分别为(3.55±0.65)ms、(2.82±0.36)ms;2 M波波幅分别为(0.72±0.58)mV、(2.22±0.89)mV,波幅下降比值分别为(71.45±22.94)%、(25.55±20.56)%;3 F波消失率分别为85.00%(17/20例)、21.35%(19/89例),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F波是否能引出评价预后的准确度为79.82%,以波幅下降比值是否〈90%评价预后的准确度为85.32%,两种诊断方法经配对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面神经复合动作电位波幅下降比值及F波均可作为面神经麻痹预后判断的电生理指标,波幅下降比值判断预后的准确度优于F波。
戴晓蓉王继华陈杰胡艳辉郭亚萍王美红刘军梅
关键词:面神经麻痹神经电生理检测波幅F波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