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亚军
- 作品数:5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卫生部人类疾病比较医学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人SCARB2蛋白提高人肠道病毒71型对转基因小鼠的感染力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细胞实验证实人清道夫受体B2(hSCARB2)是人类EV71的受体,本研究拟通过建立人SCARB2转基因小鼠,建立感染能力更高的小鼠模型。方法构建CMV启动子的SCARB2转基因表达载体,通过显微注射法建立C57BL/6J背景的人SCARB2转基因小鼠,PCR筛选阳性首建鼠。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目的蛋白在各组织中的表达。EV71感染转基因小鼠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检测目的蛋白表达对病毒感染的促进效果。结果人SCARB2蛋白主要在转基因小鼠的骨骼肌和脑组织中表达,与野生型小鼠相比,转基因小鼠组织中的病毒载量显著提高4到5倍。结论人SCARB2的体内表达可促进EV71对转基因小鼠的感染,该蛋白在体内具有EV71受体功能。
- 修晶辉刘江宁杨亚军夏咸柱张连峰
- 关键词:人肠道病毒71型转基因小鼠病毒受体
- IL-33转基因小鼠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向髓系细胞分化的能力增强
- 2014年
- 目的利用IL-33转基因小鼠研究IL-33对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影响。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IL-33转基因小鼠及同窝野生对照小鼠的外周血、脾脏、骨髓细胞的免疫表型及造血干细胞分化不同阶段细胞的数量变化;利用体外成克隆实验和细胞周期分析研究IL-33对于造血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与野生型小鼠相比,IL-33转基因小鼠B细胞和T细胞在外周血中都明显降低,粒细胞在外周血和骨髓中都有明显增加;IL-33转基因小鼠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和多能祖细胞数量减少,共同淋系祖细胞数量减少,共同髓系祖细胞和粒单系祖细胞数量增加;IL-33转基因小鼠的造血干细胞处于S-G2-M的细胞增多;体外单克隆实验发现IL-33转基因小鼠造血干细胞形成的集落数增加。结论 IL-33转基因小鼠造血干细胞增殖能力增强,更易向髓系细胞分化。
- 白琳石桂英高珊杨亚军高昆张连峰
- 关键词:骨髓造血干细胞髓系细胞
- 罗汉果和熟地增加小鼠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和功能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罗汉果和熟地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延年益寿的作用。本文研究罗汉果和熟地对造血干细胞的影响。方法各组小鼠连续喂养罗汉果或熟地3个月,流式细胞仪测量小鼠的外周血、脾脏和骨髓中免疫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的变化;小鼠用半致死剂量的放射线照射后,连续喂养罗汉果或熟地1个月后,流式细胞仪测量罗汉果或熟地对于免疫细胞和造血干细胞损伤修复的作用。结果分析检测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长期喂养罗汉果或熟地的小鼠骨髓和外周血中B细胞的比例降低,粒细胞的比例增加,T细胞没有明显变化;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增加,尤其是长期造血干细胞数量增加显著。半致死剂量的放射线照射后,罗汉果或熟地喂养1个月,小鼠的粒细胞和T细胞都有明显的改善,造血干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结论罗汉果或熟地长期服用会增加小鼠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促进了辐射所致的骨髓抑制小鼠的造血干细胞的恢复。
- 白琳石桂英杨亚军张连峰
- 关键词:熟地流式细胞术造血干细胞
- 携带A53T突变人α突触核蛋白转基因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建立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大鼠在神经系统疾病模型方面比小鼠有更好的表现,建立人α-synA53T突变型转基因大鼠模型,为研究帕金森病发病提供更优良的疾病模型。方法构建人α—synA53T表达载体,显微注射法制备转基因大鼠。PCR法鉴定转基因首建鼠及其子代基因型。Western blot检测转基因大鼠脑组织中人α-syn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观察中脑黑质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数目变化,观察人α-syn蛋白在转基因大鼠黑质神经元中的表达和分布。Rotatingrod实验和步态分析系统评价转基因大鼠的行为学改变。结果获得1个α-synA53T高表达且可以稳定传代的转基因大鼠品系。转基因大鼠中脑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数目减少69%(P〈0.05),残存神经元胞浆中有大量的α—syn蛋白聚集。转基因大鼠在滚轴上保持平衡的时间显著减少40%~60%(P〈0.05),并表现出步态障碍如步宽加大、摆动期缩短和足迹最大接触面积减小等。结论建立了人α-synA53T突变型转基因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
- 张丽陈炜张旭孙秀萍杨亚军张连峰
- 关键词:转基因Α-突触核蛋白帕金森病突变
- 初步探讨过敏性紫癜兔模型的构建被引量:11
- 2013年
- 目的通过构建过敏性紫癜动物模型,为该病治疗方法的评价和新药研发提供可能。方法通过对日本大耳白兔热性药物的喂饮、腹腔注射卵白蛋白和弗氏完全佐剂生理盐水的混合液,持续抗原刺激后,耳缘静脉和背部皮内注射卵白蛋白生理盐水,激发过敏反应来构建过敏性紫癜模型。实验过程中分别进行一般症状观察;平均每天饮食,饮水量、体温、血常规、尿常规、便潜血等测量;皮肤、肾脏等脏器病理检测,并与人类疾病患者症状、实验室检查及病理改变相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兔表现为皮肤瘀斑;每天进食减少、饮水增多(P<0.01),体温升高(P<0.05);血WBC增多(P<0.01),RBC减少(P<0.01),HGB、MCHC均降低(P<0.01),NEU、NEU%、EOS、EOS%均升高(P<0.01);67%尿蛋白、尿红细胞阳性,70%便潜血阳性;病理表现为皮下血管扩张充血、出血,真皮水肿,炎细胞浸润;肾小球局灶性慢性肾炎,囊腔蛋白渗出,血管扩张充血,系膜基质增多,系膜增厚,红细胞管型,炎细胞浸润等;关节腔淤血,结缔组织坏死,炎细胞浸润等;皮肤、肾IgA免疫球蛋白大量沉积等;胃黏膜出血,坏死脱落;小肠绒毛血管扩张充血,上皮细胞脱落;肺淤血,肥大细胞似有脱颗粒现象;肝灶性炎细胞浸润等,这些改变与人过敏性紫癜患者病变基本相似。结论大耳白兔通过热性药物的喂饮,连续抗原刺激,静脉和皮内抗原冲击后,其症状、病理改变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与人类过敏性紫癜病变基本相似,有望构建良好的过敏性紫癜兔模型。
- 李彦红朱华隋小龙徐艳峰杨亚军孙井江黄澜徐玉环韩云林冯晓纯秦川
-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兔模型抗原刺激过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