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晓琦

作品数:21 被引量:261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7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电气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油气
  • 4篇纳米
  • 4篇孔隙
  • 3篇地质
  • 3篇页岩
  • 3篇储层
  • 3篇储集
  • 3篇储集空间
  • 2篇电池
  • 2篇岩石
  • 2篇有机质
  • 2篇石油
  • 2篇盆地
  • 2篇热水沉积
  • 2篇热水沉积岩
  • 2篇准噶尔盆地
  • 2篇离子电池
  • 2篇离子束
  • 2篇聚焦离子束
  • 2篇孔隙结构

机构

  • 14篇中国石油天然...
  • 7篇中国石油勘探...
  • 4篇中国石油
  • 3篇吉林大学
  • 2篇北京化工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德克萨斯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盐城工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宝鸡...
  • 1篇中国石油集团...
  • 1篇西安宝美电气...
  • 1篇中国石油集团...

作者

  • 19篇王晓琦
  • 10篇金旭
  • 8篇李建明
  • 6篇吴松涛
  • 6篇孙亮
  • 5篇刘晓丹
  • 3篇孟繁莉
  • 3篇朱如凯
  • 2篇毕丽娜
  • 2篇崔景伟
  • 2篇苏玲
  • 2篇翟增强
  • 1篇周川闽
  • 1篇左战春
  • 1篇毛治国
  • 1篇高志勇
  • 1篇容晓晖
  • 1篇曹达鹏
  • 1篇胡勇胜
  • 1篇张水昌

传媒

  • 6篇石油勘探与开...
  • 2篇石油科技论坛
  • 2篇第一届全国纳...
  • 1篇化工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物理学报
  • 1篇电子显微学报
  • 1篇地球科学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层条件下页岩有机质孔隙内CO_2与CH_4竞争吸附的分子模拟被引量:32
2016年
为研究CH4与CO2分子在页岩有机质中的竞争吸附机理,以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基于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及氮气吸附仪的表征结果构建了分子模拟的层柱孔隙模型,利用巨正则系综蒙特卡洛法(GCMC)研究了地层温度、压力条件下有机质纳米孔隙中CH4的吸附规律,并重点研究了CO2与CH4竞争吸附的规律。研究表明: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内大量发育纳米孔隙,孔隙连通性好,是吸附气重要的储集空间;温度降低、压力升高能增加CH4吸附量,地层条件下若出现超压会显著提高CH4吸附气量;CO2具有较强的竞争吸附能力,温度与压力的共同升高使CO2与CH4选择系数迅速降低,页岩气埋深越大则CO2与CH4选择系数越低。页岩气开发在流体压力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再进行CO2驱替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王晓琦翟增强金旭吴松涛李建明孙亮刘晓丹
关键词:分子模拟
微纳米孔隙空间三维表征与连通性定量分析被引量:50
2016年
利用FIB-SEM(聚焦电子-离子双束扫描电镜)三维成像表征技术和数字岩石技术,开展非常规储集层孔隙连通性评价研究。利用FIB-SEM三维成像功能得到高分辨率的储集层数字图像,通过形状矫正、亮度矫正、景深矫正和物相区分等数字岩石技术将数字图像转换为可供进一步分析的孔隙结构数字模型,基于此模型提出一种孔隙连通性评价方法,将孔隙连通域进行分级:死连通域为孤立孔隙,1级连通域最差,3级连通域最好;在此基础上统计各级连通率并进行连通域提取,对特定连通域进行数量、体积和形状等参数的统计分析,从而实现孔隙空间的量化表征。实例应用表明纳米合成材料、页岩、致密碳酸盐岩连通率具有显著差异(分别为96%、22%和82%),连通域数量、体积和形状分布规律亦不同;通过上述量化指标(各级连通率、连通域数量、体积和形状参数),有效区分了此3类典型材料和储集层的孔隙空间特征,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孙亮孙亮金旭王晓琦吴松涛
关键词:孔隙结构非常规油气四川盆地准噶尔盆地
利用电子束荷电效应评价致密储集层储集空间——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为例被引量:21
2015年
根据对致密储集层含油样品荷电现象的研究,提出基于电子束荷电效应的扫描电镜背散射截面二次成像法,研究储集层中残留油(未在实验真空条件下散失的原油)分布,并采用荷电显影剂注入法研究致密储集层孔隙连通性,形成有效储集空间的定量评价方法。对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致密油储集层样品进行研究发现,储集层含油样品强烈的荷电效应来源于孔隙中填充的残留油,有机质裂解生成的原油广泛存在于有机质附近孔隙中,贫有机质区也有残留油存在。背散射截面二次成像法分析面积大,能克服样品非均质性导致的分析区代表性差的问题。荷电显影剂注入法刻画孔隙连通性更加准确有效,芦草沟组致密储集层含油样品总面孔率为12.56%,总孔隙连通率达90%,储集空间有效性好。
王晓琦孙亮朱如凯金旭李建明吴松涛毕丽娜刘晓丹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
非常规储层孔隙结构表征:思路、思考与展望被引量:16
2020年
非常规油气已成为全球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接替领域。与常规油气相比,以泥页岩、致密砂岩、致密碳酸盐岩等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储层孔隙结构复杂,流体运聚机理特殊,导致其规模勘探开发难度极大。因此,准确刻画孔隙结构,探索流体运聚机理成为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的关键。
吴松涛朱如凯朱如凯毛治国崔景伟王晓琦
关键词:致密储层纳米孔原位表征非均质性
晚二叠世生物灭绝事件的幕次性探讨--内蒙古巨日合火山热水事件的意义
孟繁莉王晓琦焦航李予晋郝宇杰刘洋
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在石油地质研究中的综合应用被引量:24
2019年
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以其高分辨率电子束成像及高强度聚焦离子束微纳米级精密加工功能,成为非常规油气储层研究的重要表征手段,推动了我国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进程,并促进石油地质学开启了全新的领域—纳米地质学。本文重点介绍了FIB-SEM在石油地质研究中的综合应用以及创新性开发情况。FIB-SEM的二维大面积成像与三维切片-成像分析可有效解决岩石样品非均质性强的表征难题,并可对岩石内部的孔隙、微裂缝、矿物、有机质和残留油等五大要素进行全面的成像分析,为数字岩心的构建提供具有纳米级分辨率的高质量原始数据。FIB-SEM强大的微纳加工功能,为下一代储层矿物分析、地球化学微观分析等技术的开发提供了制样手段。另外,FIB-SEM可以集成多种先进分析技术,形成集高分辨率成像、物理化学测试为一体的石油地质综合分析平台,应用前景广阔。
王晓琦金旭李建明焦航吴松涛刘晓丹
关键词:微纳米加工
内蒙古二叠系热水沉积岩显微岩相学及有机质来源
内蒙古巨日合地区二叠系发育有纹层状热水沉积岩,与火山岩互层产出,岩石同沉积与准同沉积蚀变强烈。岩石地球化学成分上不同于普通沉积岩石和其它类型的岩石,显微镜下无法辨认颗粒类型,经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岩石矿物微区分析...
孟繁莉王晓琦陈伟李世臻孙平昌王启
关键词:热水沉积岩有机质微生物作用
文献传递
Mg掺杂提升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高电压循环性能被引量:1
2023年
钠离子电池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具有高容量、易合成等优势,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为了开发出高容量、长循环的正极材料,本文提出对NaNi_(0.4)Cu_(0.1)Mn_(0.4)T_(i0.1)O_(2)(NCMT)用Mg^(2+)部分取代Ni^(2+)的改性策略,设计并合成了高容量、长循环的NaNi_(0.35)Mg_(0.05)Cu_(0.1)Mn_(0.4)Ti_(0.1)O_(2)(NCMT-Mg)正极材料.该材料在2.4—4.3 V电压范围内,显示165 mAh·g^(-1)的高可逆比容量.在0.1 C的倍率下循环350周后,仍有111 mAh·g^(-1)的可逆比容量,容量保持率为67.3%,相较于未掺杂的原始样品提升了约13%.本文对其进行了系统表征并揭示了其高电压循环稳定的机理,为开发出高性能钠离子正极材料提供了重要参考.
许伟良党荣彬杨佯郭秋卜丁飞翔韩帅唐小涵刘渊左战春王晓琦杨瑞金旭容晓晖洪捐许宁胡勇胜
关键词: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循环性能
纳米电化学沉积法表征储层微观结构的方法
在油气开采中,储层是一种存储油气的多孔介质.储层的许多宏观性质(如孔隙度、渗透率、毛管压力等)均取决于它的微观结构和组成它的固体及其孔隙空间中流体的物理性质.要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其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决不能仅停留在宏观...
李建明金旭王晓琦孙亮刘晓丹吴松涛
关键词:油气储层微观结构
文献传递
复杂储层多尺度数字岩石评价被引量:21
2018年
复杂储层岩石矿物组成非均质性强,孔喉结构细小.储集空间有效性评价、岩石结构精细评价及流体赋存状态与运移规律评价是决定复杂储层油气勘探成效的关键.针对复杂储层的储集空间(孔喉、裂缝)、岩石结构(矿物、有机质)、流体特征3方面,建立了复杂储层多尺度数字岩石评价技术及工作流程.储集空间表征方面:二维大面积分析技术可建立跨越6~7个数量级的多尺度选取及非均质性评价;多尺度CT及FIB-SEM联用可精确刻画孔喉和裂缝的三维空间分布;电化学和显影剂技术可以有效地帮助分析微观孔隙连通性.固体组分分析方面:XRF及Qemscan联用可定量评价矿物组成与分布;三维FIB-SEM技术可以实现有机质形态和分布的定量分析.流体特性方面:荷电效应可用于微量残留有机流体的识别与表征;通过合成孔径、润湿性、表面微结构均可调控的纳米材料,开展地层条件下页岩油赋存及流动物理模拟研究,确定了单一因素对页岩油赋存及可动孔径下限的影响;利用分子模拟研究油气在无机、有机质纳米孔隙中的聚集机理与扩散潜力.复杂储层多尺度数字岩石评价技术体系和一系列具体应用可以有效地填补常规储层分析手段的不足,为页岩油气、致密砂岩油气储层以及深部油气储层等复杂储层有效性评价和含油气性定量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朱如凯金旭金旭刘晓丹王晓琦孙亮吴松涛李建明焦航孙亮
关键词:复杂储层储集空间岩石结构流体特征油气地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