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润冰
- 作品数:7 被引量:8H指数:1
- 供职机构:云南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文化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铜绿微囊藻胞外分泌物对菹草的化感作用及其生理机制
- 沉水植物在水体生态系统中有着重要作用,而富营养化及由此引起的蓝藻水华暴发往往导致沉水植被的消亡,亟待恢复和重建。恢复过程及其效果受多种生态因子的制约,水华蓝藻的化感作用也许是阻碍植被恢复的原因之一。本研究在排除了其它干扰...
- 徐润冰
- 关键词:菹草化感作用生理机制
- 一种菹草的组织培养方法
- 一种菹草的组织培养方法,该方法步骤为,从沉水植物菹草上剪取带节茎段,在自来水中浸泡后剪去叶片,用去离子水冲洗;在超净工作台内灭菌,然后把茎段剪成1cm左右的小段,且每一段上须含一个茎节,得到组培的外植体;最后,转接到底部...
- 徐润冰常学秀王小龙王龙昌刘磊桂秘鲍志豪
- 文献传递
- 一种菹草的组织培养方法
- 一种菹草的组织培养方法,该方法步骤为,从沉水植物菹草上剪取带节茎段,在自来水中浸泡后剪去叶片,用去离子水冲洗;在超净工作台内灭菌,然后把茎段剪成1cm左右的小段,且每一段上须含一个茎节,得到组培的外植体;最后,转接到底部...
- 徐润冰常学秀王小龙王龙昌刘磊桂秘鲍志豪
- 文献传递
- 国际课程引进中学术论文研究案例的应用--以云南大学“保护生物学”为例
- 2024年
- 教学内容前沿性、教学手段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特征。云南大学在引进“保护生物学”全英文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针对教学内容和案例的综合性、前沿性和数据大尺度性的需求,将全球权威学术期刊论文的研究案例应用于教学,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总结了“保护生物学”课程从学术期刊论文中选取经典综述研究、全球性研究、长期性观测、综合性研究、学科前沿、社会热点的案例教学经验,有助于优化引进国外优秀教育资源的方法体系,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 徐润冰徐道春张志明
- 关键词:案例教学保护生物学
-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嗜鱼外瓶霉(Exophiala pisciphila)促进玉米磷吸收的机制研究
-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DSE)是一类普遍定殖于植物根部、能改善植物营养、增强植物抗逆性的多功能内生真菌。然而,DSE能否促进植物磷营养,目前尚不清楚。本论文以项目组前期分离、保...
- 徐润冰
- 关键词:玉米磷吸收
- 文献传递
- 抚仙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对水体垂直混合过程的响应
- 2025年
- 深水湖泊冬季热力分层消亡,水体上下混合,水动力过程改变营养盐的分布格局,可能影响湖泊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群落的演替。本研究在2022年11月2023年4月高原深水湖泊抚仙湖的热力分层消亡期、混合期和分层形成期,开展水体垂直剖面的理化环境因子及浮游植物群落高频观测,探究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热力学混合过程的响应。结果表明:水体混合过程引起湖泊理化环境因子显著的时空变化,与分层消亡期和形成期相比,混合期水体总磷(TP)、溶解性有机磷(DOP)、正磷酸盐(PO_(4)^(3-)-P)和叶绿素a(Chl.a)浓度显著增加,总氮(TN)、溶解氮(DN)、颗粒氮(PN)、氨氮(NH 3-N)和硝态氮(NO_(3)^(-)-N)浓度显著降低。浮游植物群落中,绿藻门的转板藻属(Mougeotia)和小球藻属(Chlorella)在整个观测期密度较高,蓝藻门的长孢藻属(Dolichospermum)和拟柱孢藻属(Cylindrospermopsis)在分层消亡期密度较高,硅藻门的直链藻属(Melosira)和隐藻门隐藻属(Cryptomonas)在混合期密度高,绿藻门的栅藻属(Scenedesmus)在分层形成期密度较高。冗余分析发现,NH_(3)-N、PO_(4)^(3-)-P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动态变化显著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组成;而且,浮游植物不同种类对氮、磷营养盐的敏感性各不相同,其中长孢藻属和转板藻属的密度与氮营养盐呈正相关、与磷营养盐呈负相关;而其他浮游植物密度则呈现相反规律,分别与氮营养盐呈负相关,与磷营养盐呈正相关。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水体混合期间浮游植物群落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发现一方面水温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有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水温通过调节不同形态的氮(NO_(3)^(-)-N、NH_(3)-N)、磷(PO_(4)^(3-)-P和DOP)营养盐浓度,从而间接地驱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这些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共同作用,最终引起水体中Chl.a浓度变化。本研究有助于认识深水湖泊热力分层变化�
- 朱先龙雷逸伦杨予罗鸿赖睿聪罗文磊王荣王荣邢鹏
- 关键词:浮游植物营养盐
- 本土元素在国际课程引入中的作用——以云南大学“保护生物学”为例
- 2024年
- 高校引进优质国际课程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需求。然而,不少引进工作缺少本土意识,导致优质国际教学资源进来后“水土不服”,反而阻碍了教育质量的提升。云南大学在“保护生物学”全英文课程引进实践中,合理选择本土化教学内容、案例,以师资和教学方法本土化助推,让学生快速建立亲切感、认同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总结了“保护生物学”课程引进与本土化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有助于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水平。
- 徐润冰彭子萌常学秀
- 关键词:本土化保护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