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勋
- 作品数:48 被引量:127H指数:7
- 供职机构: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深圳市宝安区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胸椎髓脂肪瘤1例
- 2021年
- 患者女,33岁,因“胸背部疼痛2周,胸部CT发现T8椎体后份及附件异常1周”入院;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T8棘突及棘突旁轻压痛,轻度叩痛。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CT:T8椎体后份及附件呈膨胀性改变,内见低密度填充,累及椎弓根、椎板、横突及棘突,间夹少许骨嵴,未见明显钙化或骨化,CT值-61~74 HU(图1A);MRI:T8椎体棘突、双侧椎弓根、椎板及横突呈膨胀性改变,各序列图像上病灶相比邻近椎体多呈等信号(图1B、1C),反相位T1WI及脂肪抑制T2WI内见斑片状低信号,增强后呈中等强化程度与相邻椎体骨髓信号接近,内见小斑片状无强化区。
- 彭华荣宋建勋柳玉红
- 关键词:胸椎髓脂肪瘤诊断显像
- 胼胝体压部可逆性局灶性病变的MRI表现与随访分析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分析总结胼胝体压部可逆性局灶性病变的临床及MRI特征,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对21例胼胝体压部可逆性局灶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均无特异性,典型MRI特征为胼胝体压部中央类圆形、边界清楚的孤立结节,T2WI及FLAIR呈高信号;16例DWI呈明显高信号而相应ADC图呈明显低信号;7例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其信号特点与病程相关;3例DTIFA值未见明显降低,胼胝体压部白质纤维束完整。临床治疗后MRI复查1例出现其他部位新发病灶。结论:胼胝体压部可逆性局灶性病变是有共同MRI特征的一组不同疾病,有典型MRI特征,信号特点与病程相关,DTI特征提示病变的可复性,临床治疗后的MRI复查十分重要。
- 赵双全梁久平殷亮宋建勋周永生彭华荣徐茂盛
- 关键词:胼胝体
-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预测缺血性卒中复发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3年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ICAD)所致的缺血性卒中致死致残率显著,复发率高。即使经过规范化治疗后的患者,第一年复发率仍超过20%,并且缺血性卒中复发导致的危害比首发卒中更大。因此预测缺血性卒中复发十分重要。磁共振血管壁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ascular wall imaging, MR-VWI)不仅可以识别ICAD病因,对管腔狭窄及管壁情况进行分析,还能定性定量评估斑块成分,识别与缺血性卒中复发关系密切的易损高危斑块,进而指导临床积极干预,降低复发风险。本综述将从MR-VWI优势及其在病因识别、评估影像学特征与复发关系、评估药物及手术治疗效果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提高临床对缺血性卒中复发的关注与认识,减少复发引起的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
- 温馨如宋建勋黄腾达
-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磁共振成像斑块
- 基于血管壁磁共振成像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被引量:16
- 2019年
-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致病因素。高分辨率血管壁磁共振成像(vessel wal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VW-MRI)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对斑块分布的显示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对基于VW-MRI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进行了综述。
- 钟丽玲徐棣豪宋建勋
- 关键词:颅内动脉硬化磁共振成像
- 肝内外胆管异位胰腺1例被引量:1
- 2019年
- 患者女,40岁,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上腹钝痛,进食前后明显,伴腹胀、嗳气、恶心等。查体:上腹压痛,肝区轻叩痛。实验室检查:γ-谷氨酰转肽酶79.0 U/L,丙氨酸转氨酶46.0 U/L,天冬氨酸转氨酶42.0 U/L,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35.3 s,CA125 35.8 U/ml。CT平扫示肝门部约33.3 mm×27.9 mm×38.3 mm不规则肿块影。MR平扫示左右肝管、肝门区肝总管及胆总管管壁弥漫性均匀增厚。
- 林国辉宋建勋黄旭
- 关键词:异位胰腺磁共振成像
- 3.0T磁共振关于健康人群大脑前动脉A1段变异的MRA研究
- 目的:探讨3.0T 磁共振血管成像术(MRA)评价健康人群中大脑前动脉A1 段(ACA—A1 段)变异类型和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37 例无明显脑部病变和血管病变的MR 资料,分析A1 段变异情况,将大脑前动脉A1 ...
- 彭华荣宋建勋赵双全
-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软骨损伤的分布特征及MRI定量成像对比研究被引量:26
- 2020年
-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不同级别软骨损伤的分布差异,以及3.0 T MRI检查序列T1 mapping、T2 mapping及T2^*mapping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软骨不同级别病损的诊断价值和定量值变化差异。方法选择有完整关节镜检查结果及MRI软骨定量检查资料(包括T1 mapping、T2 mapping、T2^*mapping)的患者共73个关节、213个病损部位。以关节镜结果作为标准,比较不同级别软骨损伤的分布部位,统计不同级别软骨损伤的T1 mapping、T2 mapping、T2^*mapping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及变化规律。结果Ⅰ、Ⅱ级软骨损伤发生在髌股关节面最多,内侧关节面次之,外侧关节面较少,三者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一关节面的两个软骨亚区不同级别损伤的分布均没有差别(P>0.05)。T2 mapping和T2*mapping序列对Ⅰ~Ⅲ级损伤的分级正确率明显高于T1 mapping(P<0.05),T2 mapping和T2^*mapping序列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对Ⅳ级软骨损伤分级符合率,三者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MRI检查序列对软骨损伤诊断符合率与关节镜结果一致性检验T2^*mapping序列最高,Kappa值为0.663。关节软骨损伤时T1 mapping、T2 mapping及T2*mapping值增加,在Ⅰ、Ⅱ级软骨损伤时升高明显,而在Ⅲ级损伤时升高程度下降,T2^*mapping值的变化较T2 mapping更为明显。不同级别损伤时,T1 mapping值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T2 mapping及T2^*mapping值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膝关节OA软骨损伤分布具有一定特征性,MRI定量成像技术对区分膝关节OA不同级别损伤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 赵双全梁久平宋建勋彭华荣王亚弟成官迅
- 关键词:骨性关节炎软骨磁共振成像
- 多模态MR成像技术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软骨损伤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2
- 2020年
- 目的探讨3.0T MRI多模态MR成像技术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软骨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经关节镜检查或治疗确诊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软骨损伤并有完整MRI检查资料的患者共73例、213个病变部位,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作为标准,比较不同MRI成像技术对软骨损伤诊断的正确率、敏感性、特异性及Kappa值。结果常规序列中,3D-DESS-WE序列对不同级别软骨损伤的诊断正确率、Kappa值、总体诊断正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高于PDWI,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apping定量成像技术中,T2-star-Mapping序列对膝关节不同级别软骨损伤的诊断正确率、Kappa值、总体正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但与T2 Mappin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2 Mapping和T2-star-Mapping的上述各项指标明显优于T1 Mappin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ESS和T2-star-Mapping技术联合应用时,膝关节软骨损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总体正确率均有提高,尤其是特异性提高更为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DESS-WE和T2-star-Mapping成像技术对软骨损伤诊断价值更高,两者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软骨病变的诊断。
- 赵双全梁久平彭华荣宋建勋吴谦成官迅
- 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软骨
- 以脑膜炎为首发症状抗NMDAR脑炎一例并文献复习
- 2021年
- 患者男,41岁,因发作性言语不清4 d,门诊于2019年4月6日以"言语笨拙查因"收住入我院,患者无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头晕、视物旋转及肢体麻木等伴随症状,外院头颅CT检查提示"未见明显异常"。既往患者于2018年12月12日因头痛9 d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当时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07×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9.0%,淋巴细胞百分比17.7%;脑脊液常规:白细胞计数100×10^(6)/L,脑脊液生化蛋白:503.0 mg/L。
- 闫瑶瑶宋建勋符念霞陈思静
- 关键词:脑膜炎
- 不同类型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基底动脉的HR-VWI分析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AIPI)患者基底动脉的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R-VWI)特点,探讨AIPI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MR室自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检查的52例AIPI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患者弥散加权成像(DWI)上病灶的形态和分布将其分为旁正中脑桥梗死(PPI)组和深部脑桥小梗死(SDPI)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出院时改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m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及HR-VWI上基底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和特征。结果与SDPI组比较,PPI组患者入院、出院时mNIHSS评分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PI组患者基底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SDPI组(92.9%vs.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DPI组比较,PPI组患者右侧壁斑块的发生率较高,腹侧壁斑块的发生率较低,向心性型斑块的发生率较高,血管壁最厚厚度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IPI的发病机制与基底动脉的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有关。PPI患者的临床症状、基底动脉斑块堵塞穿支开口均较SDPI更为严重,且基底动脉斑块较SDPI不稳定。
- 钟丽玲宋建勋徐棣豪陈思静
-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