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强
- 作品数:5 被引量:49H指数:4
- 供职机构: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 当代地方行政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完善的监督机制是保障权力有效、合理运行的重要基础。当代行政监督运行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表现为行政监督立法相对滞后、监督体系设计不完善、网络监督缺乏效力、监督主体缺乏独立性等。行政权力自身特性、政府政务公开不到位是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快行政监督立法建设、完善监督制约体系、健全民主监督机制、提高行政监督主体的独立性。
- 李洪强李增元
- “理解性吸收”政策与“理性偏好”行动:当代农村社区建设实践的逻辑机理分析被引量:7
- 2014年
- 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提出把城乡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然而基于区域性经济社会差异及地方政府的综合考量,在落实这项政策时各级地方政府有不同的考虑,实践中当代农村社区建设呈现出独特的地方实践逻辑。地方政府作为"理性"经济人,既追求公共利益,也追求地方自身利益,有时这两种利益存在一定的冲突性。在具体执行政策过程中,在不碰触国家底线基础上,地方政府会结合自身利益"理解—消化—吸收—转化"国家政策,然后再产出符合地方实际的国家政策。在实践中,不同利益主体存在各自利益偏好,上级政府借助科层体制将任务"理性"分解到下级政府,基层政府会借助政府权威逐步将成本转嫁给乡村社会。最终,实践中国家政策偏离了原有的轨道。这正是当代农村社区建设的地方实践逻辑,也是转型期国家公共政策难以得到有效落实的重要原因所在。
- 葛云霞李洪强李增元
- 关键词:农村社区建设公共政策执行
- 封闭集体产权到开放集体产权:治理现代化中的农民自由及权利保障被引量:15
- 2016年
- 集体产权是国家治理农村基层社会的重要经济基础,集体产权背后体现着"国家—社区—农民"的关系。计划经济时代,农村集体产权归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受到国家和政府的计划和调控,国家通过对农村集体产权的控制构造出来一个同质、一体的社会结构,束缚着个体的行动自由及发展空间。改革开放后,随着体制性变迁,国家向乡村社会赋权与放权,"国家—社区—农民"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弹性与灵活,乡村社会获得了对农村集体产权的实际运行权利,广大农民经济自由发展空间迅速扩展。在现代社会,原有产权制度改革释放的能量发挥达到极限,广大农民的自由发展再一次受到制约。进一步扩展广大农民的自由发展空间,保障新时期广大农民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权利及权益,需要国家再次向乡村社会赋权与放权,推动集体产权的深度分离与开放,以自由、权利保障及服务供给获得基层社会的认同与支持,增强基层社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推动基层治理的现代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 李增元李洪强
- 关键词:集体产权
- 片区化管理到社区化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基层治理方式创新被引量:8
- 2017年
- 新中国成立后,片区成为乡镇政府与行政村之间的链接中介。以片区为基础的管理方式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当前现代化进程给片区化管理方式带来了诸多新挑战。在现代农村社区建设中,以新社区为基础创新出现的新的治理方式——社区化治理方式较大程度上满足了当下诸多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发展的现实要求,与片区化治理方式相比具有诸多优势及特色。社区化治理成为未来农村基层治理发展的重要演进趋向。当然,作为一种新形成的基层社会治理方式,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实践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改革。
- 李增元李洪强
- 农村社区化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被引量:20
- 2016年
-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农村社区建设中,以农村新社区为载体的社区化治理方式逐渐兴起,它对推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转型,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农村社区化治理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如治理的技术手段亟须创新,服务对象和内容不够全面等;其推进面临诸多困境,如缺乏权威的法律规范指引,治理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治理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完善农村社区化治理,需要国家出台城乡社区组织法,推动农村社区化治理走向法治化,保障多元治理主体的平等地位,形成多层次、协同性、包容性农村社区化治理体制机制。地方实践探索中要进一步创新农村社区化治理手段,推动农村社区化治理走向信息化;适应社会开放、流动的特征,拓展农村社区服务的对象和内容;通过多元路径培育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社区化治理。
- 李增元李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