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戴罡

作品数:5 被引量:20H指数:2
供职机构:浙江省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腮腺
  • 3篇肿瘤
  • 3篇腺肿瘤
  • 2篇乳房
  • 2篇乳房X线摄影...
  • 2篇乳腺
  • 2篇腮腺肿瘤
  • 2篇细胞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瘤
  • 2篇恶性
  • 2篇恶性淋巴瘤
  • 1篇导丝
  • 1篇导丝定位
  • 1篇定位技术
  • 1篇性病
  • 1篇隐匿
  • 1篇隐匿性
  • 1篇隐匿性病灶
  • 1篇原发性

机构

  • 5篇浙江省肿瘤医...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义乌市中心医...
  • 1篇台州市第一人...
  • 1篇杭州市余杭区...

作者

  • 5篇戴罡
  • 1篇江明祥
  • 1篇陈淑君
  • 1篇吴伟
  • 1篇邵峰
  • 1篇邝平定
  • 1篇邵国良
  • 1篇卫英
  • 1篇陈杰
  • 1篇孟爽

传媒

  • 2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现代实用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年份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腮腺嗜酸细胞癌的CT表现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腮腺嗜酸细胞癌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少见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例腮腺嗜酸细胞癌患者的CT表现。对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缘、密度、强化程度、周围侵犯、淋巴结转移等进行分析。结果15例患者均为单发肿瘤,5例位于腮腺浅叶,8例位于腮腺深叶,2例跨深、浅叶;肿瘤最大径0.8~3.6cm,平均(1.7±0.3)cm;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4例,不规则分叶状11例;边缘光整6例,边缘毛糙9例;病灶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5例,分界不清、侵犯周围结构10例;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10例,低密度5例,所有病灶均未见明显钙化;密度均匀11例,不均匀4例;增强后病灶呈富血供12例,乏血供3例。7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OCPG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检查可以准确显示肿瘤侵犯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孟爽戴罡
关键词:腮腺嗜酸细胞癌
数字乳腺X线金属丝三维立体定位技术在乳腺隐匿性病灶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通过乳腺X线金属丝三维立体定位技术定位乳腺隐匿性病灶,引导手术区段切除病灶,并根据病理冰冻结果,最终决定手术方式,并评价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4月-2014年5月期间临床不可触及的乳腺隐匿性病灶行乳腺X线金属丝三维立体定位术的患者资料,共160例,162处病灶,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7-71岁,中位年龄47.0岁。根据术前乳腺钼靶片确定病灶穿刺点和路径,行金属丝三维立体定位,行乳腺肿块区段切除术后取得病理结果。结果一次定位准确率为96.9%(157/162)。病理结果共发现38处恶性病灶,占总病灶数百分比为23.5%,其中13处为导管内原位癌,25处为浸润性导管癌。其中仅有2处病灶瘤体直径〉3 cm,余36处病灶瘤体直径≤3 cm,属于早期乳腺癌,早期乳腺癌的比例高达94.7%。癌前病变异型导管增生16处,占总病灶数百分比为9.9%。发现良性病灶共108处,占总病灶数百分比66.7%。良性病变的患者年龄27-66岁,中位年龄47.0岁。恶性病变的患者年龄30-70岁,中位年龄48.5岁。其中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年龄30-56岁,中位年龄47.0岁。结论数字乳腺X线金属丝三维立体定位技术定位隐匿性乳腺病变,尤其是可疑恶性钙化灶,一次定位成功率高,操作并发症少,提高了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率。
陈淑君戴罡陈杰吴伟邵峰
关键词:微钙化乳房X线摄影术导丝定位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64层螺旋CT诊断价值探讨
2019年
目的分析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64层螺旋CT表现,探讨其对该少见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资料,观察内容包括病灶数目、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强化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结果30例共33个病灶,左侧19个,右侧14个。病灶位于浅叶者23个,深叶者7个,跨深、浅叶3个。病灶最大径0.9~2.8cm,平均(1.9±0.5)cm;病灶呈类圆形17个,椭圆形12个,不规则分叶状4个;边缘光整29个,边缘不光整4个,所有病灶边界均清晰。CT平扫病灶呈低密度25个,等密度8个;10个病灶呈实性,23个病灶呈囊实性,其中5个病灶见钙化。CT增强病灶呈明显强化24个,中度强化7个,轻度强化2个;均匀强化7个,不均匀强化26个,其中环形强化伴壁结节21个。29个病灶可见完整的线状强化包膜。结论BACP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64层螺旋CT有助于BACP的定位及定性诊断。
符惠宏戴罡邵国良
关键词:腮腺肿瘤基底细胞腺瘤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X线MR表现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PBL)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少见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的PBL患者资料,20例均行乳腺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其中15例行乳腺X线检查.20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4~73岁,中位年龄45岁.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密度、信号及强化形式进行分析.结果20例患者中,单侧17例,双侧3例;单发15例,双发3例,多发2例,共27个病灶;肿瘤最大径1.5~9.2cm,平均(5.8±0.6)cm;21个病灶呈边缘光整、类圆形或椭圆形肿块;6个呈不规则分叶状肿块,未见毛刺、皮肤增厚及乳头凹陷.与正常乳腺腺体相比,X线检查病灶呈稍高密度12个,等密度5个,所有病灶均未见明显钙化;MR平扫病灶T1WI呈等信号10个,低信号17个;脂肪抑制T2WI呈高信号;DWI均呈高信号,ADC值平均(0.90±0.07)×10^-3mm^2/s,TIC呈Ⅱ型16例,Ⅲ?型4例.增强后病灶轻度强化11个,中度强化14个,明显强化2个;均匀强化10个,稍不均匀强化17个,延迟扫描内部脑回样强化8个,边缘蛋壳样强化6个病灶,8例伴腋窝淋巴结肿大.结论PBL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X线、MR检查可以准确显示肿瘤累及的范围,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蔡玲红江明祥戴罡巴蕾邝平定
关键词:乳腺肿瘤恶性淋巴瘤乳房X线摄影术
原发性腮腺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腮腺恶性淋巴瘤(PLP)的CT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的PLP的CT资料,对肿瘤的大小、边界、数目、形态、密度、强化方式、周围侵犯、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进行分析。结果1)20例PLP中单侧17例,双侧3例,共30个病灶,单发13例,双发5例,多发2例;2)病灶位于浅叶者18个,深叶者9个,跨深、浅叶3个。病灶最大径1.3~5.8cm,平均(2.6±0.3)cm;病灶呈类圆形7个,椭圆形17个,不规则分叶状6个;边缘光整25个,边缘不光整5个,病灶边界清晰27个,边界不清3个;3)CT平扫病灶呈低密度11个,等密度19个;所有病灶均呈实性,未见钙化及出血;肿瘤密度均匀24个,密度稍不均匀6个;CT增强病灶呈轻度强化18个,中度强化12个。4例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结论边缘光整,密度均匀、少见钙化及坏死、乏血供的腮腺实性肿块,可以提示PLP的诊断,CT检查有助于显示肿瘤的范围。
卫英戴罡
关键词:腮腺肿瘤恶性淋巴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