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亮

作品数:9 被引量:16H指数:3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手术
  • 3篇炎性
  • 3篇炎性肉芽肿
  • 3篇肉芽
  • 3篇肉芽肿
  • 3篇椎管
  • 3篇椎管内
  • 3篇内固定
  • 2篇单侧
  • 2篇腰椎
  • 2篇腰椎间盘
  • 2篇腰椎间盘突出
  • 2篇腰椎间盘突出...
  • 2篇植骨
  • 2篇植骨融合
  • 2篇手术治疗
  • 2篇突出症
  • 2篇椎间盘
  • 2篇椎间盘突出
  • 2篇椎间盘突出症

机构

  • 9篇新疆医科大学...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9篇盛伟斌
  • 9篇梁亮
  • 6篇朱松青
  • 5篇徐韬
  • 3篇张健
  • 2篇宋扬
  • 1篇邓强
  • 1篇曾志

传媒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中华临床医师...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年份

  • 1篇2016
  • 8篇201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携带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siRNA慢病毒载体对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的影响
2015年
背景:端粒酶反转录酶对端粒酶的激活和活化有重要的作用,利用端粒酶反转录酶的慢病毒载体抑制星形胶质细胞表达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鲜见报道。目的:利用靶向大鼠脊髓源星形胶质细胞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转染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并观察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对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原代及传代培养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实验分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siRNA慢病毒载体转染组、单纯慢病毒转染组和空白组,转染后并测其转染率,且在转染后的不同时间段测量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与结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siRNA慢病毒载体转染组及单纯慢病毒转染组对星形胶质细胞的转染率达85%-90%。免疫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siRNA慢病毒载体转染组在转染后24-48h细胞凋亡率达50%-60%。在单纯慢病毒转染组及空白组细胞凋亡率并无显著改变。结果说明,携带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siRNA慢病毒载体可促进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凋亡。
梁亮徐韬宋扬盛伟斌
关键词:细胞端粒酶端粒酶反转录酶慢病毒载体星形胶质细胞凋亡胶质瘢痕
23例椎管内炎性肉芽肿的临床特点及诊断策略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灶清除后病理学证实为椎管内炎性肉芽肿的临床诊断情况。方法对有症状及功能障碍的椎管内占位患者行血沉、C-反应蛋白、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常规行病变节段脊柱正侧位X线片用于鉴别、排除脊柱肿瘤及结核等病变;MRI扫描均行矢状位、冠状位及轴状位扫描,更好地显示病变结构范围,其与周围软组织的毗邻关系及其对硬脊膜、脊髓的侵犯与压迫;CT及三维重建除明确椎体的侵蚀破坏及病灶对椎管的侵犯范围,协助MRI检查,进一步明确手术指证。所有影像学资料,均经2名以上高年资脊柱外科及影像科医生阅读,明判病情及手术指证,待手术指证明确后行病灶清除等手术治疗,术后常规送病理学检查,用于病变的最后确诊。结果收治的23例排除结核、肿瘤的椎管内占位患者,术后经病理证实均为炎性肉芽肿,有泡沫样组织细胞增生,浆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病灶区有出血及结缔组织增生。区别于结核的干酪样坏死物及肿瘤的病理改变。结论术前详尽的影像学检查对明确病变性质及特征至关重要,MRI、CT等检查在术前诊断中有重要作用。不仅对区别排除结核、肿瘤等相关性疾病异常必要,而且在显示病灶侵犯的范围、对脊髓的影响及病灶与周围软组织的毗邻关系、在脊柱不同层面上显示椎体及椎管的破坏侵蚀情况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作用。最后病理学结果与前者结合可予以椎管内炎性肉芽肿明确诊断。
甫拉提.买买提梁亮米日古丽.沙依提朱松青张健盛伟斌
椎管内炎性肉芽肿的诊断与手术治疗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椎管内炎性肉芽肿的诊断策略、治疗方式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对入住本科的23例有神经系统症状及功能障碍的椎管内占位患者,术前详尽实验室及影像检查排除肿瘤、结核等相关性病变,明确手术指征,行手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病理学送检。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frankle脊髓损伤等级评分作为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结果]23例术前经影像学检查排除肿瘤、结核等椎管内占位患者,术后病理学证实均为椎管内炎性肉芽肿。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为(91.07±12.74)min,出血量为(102.14±35.34)ml,均未给予输血,VAS评分由术前的(6.93±1.14)分降到末次随访的(2.79±0.70)分,Frankel脊髓损伤等级分别由术前的C级1例、D级12例、E级10例改变为末次随访的D级1例、E级22例。[结论]对诊断为椎管内占位并伴有症状及功能障碍且排除肿瘤、脊柱结核的椎管占位性病变,疑为椎管内炎性肉芽肿的患者,行手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是治疗的有效方法。不仅可以清除占位的肉芽肿组织,且可以恢复脊柱序列,重建稳定性,术后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恢复生活及自理能力。术前详尽的辅助检查、手术适应证选择及术中细致操作对保证患者术后恢复及临床疗效有重要作用。
甫拉提.买买提梁亮朱松青曾志张健盛伟斌
关键词:手术治疗临床疗效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钉棒固定治疗L_5~S_1结核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钉棒固定治疗L5~S1结核的疗效。方法对23例L5~S1结核患者采用腰椎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根据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沉、C-反应蛋白、受累区腰骶角及植骨融合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100~1 500(227.28±119.25)ml。23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8(13.2±4.3)个月。血沉:术前(47.30±15.45)mm/1 h,术后3个月(10.43±4.47)mm/1 h,除5例高于正常值,其余恢复正常。C-反应蛋白:术前(36.01±23.60)mg/L,术后3个月(8.55±7.20)mg/L,有6例高于正常值。末次随访所有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均正常。VAS:由术前的(4.09±2.45)分降低至末次随访的(0.65±0.71)分。腰骶角:术后30.98°±2.97°较术前23.40°±2.43°恢复7.6°,末次随访30.11°±2.75°,丢失1.0°。以上各项指标术后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是治疗L5~S1结核的有效方法,术前的明确诊断、正确的适应证选择及术中的精细操作是手术成功重要因素。
梁亮邓强盛伟斌
关键词:脊柱结核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后路单侧和双侧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评价后路单、双侧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2组,行腰椎后路单侧内固定18例为单侧固定组,行双侧内固定28例为双侧固定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及术后住院时间;2组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单侧固定组手术时间((113.84±12.49)min)短于双侧固定组((177.92±7.92)min)(P<0.05),术中出血量((189.47±140.02)mL)、术后住院时间((6.47±1.71)d)与双侧固定组((225.20±114.93)mL、(7.28±1.67)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单侧固定组、双侧固定组VAS、ODI评分分别为(2.44±0.62)、(25.44±1.95),(2.84±0.90)、(25.11±2.05),均较术前(6.39±1.24、65.06±6.43,6.76±1.16、65.78±7.08)明显降低(P<0.01或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固定组1例术后5d发现内固定位置不佳,后经调整置钉位置恢复,2组术后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钉等并发症。结论腰椎后路单、双侧内固定均可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痛及下肢疼痛症状,单侧固定在手术时间方面更具优势。
梁亮甫拉提.买买提张健盛伟斌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内固定
椎体间融合并单侧椎弓根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2015年
目的:评价后路椎间融合并单侧内固定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3月至2013年6月对入住我科的2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并单侧内固定治疗。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42.5岁。临床疗效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通过影像学评价术后内固定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分别为(113.84±12.49)min、(189.47±140.02)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5个月。除1例单侧固定患者在术后发现内固定位置不佳,重新调整置钉位置外,余在随访期间内均未出现内固定位置不佳、松动及断钉现象。患者VAS、ODI评分在术前为(6.39±1.24)分、(65.06±6.43)分,较术后[(2.44±0.62)分、(25.44±1.95)分]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间融合并单侧内固定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方法,可显著改善患者腰部及下肢疼痛等临床症状。正确的适应证选择及术中精细的操作对保证患者术后临床效果有重要的作用。
甫拉提.买买提梁亮朱松青徐韬盛伟斌
关键词:椎间盘突出外科手术单侧固定椎间融合
椎管内炎性肉芽肿的手术治疗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椎管内炎性肉芽肿患者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对入住我科的23例有症状及功能障碍的椎管内占位患者,影像学检查排除肿瘤、脊柱结核等椎管占位性病变,明确手术指征后,行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前详尽影像学检查,以视觉疼痛学评分(VAS),Frankel脊髓损伤等级及椎间植骨融合情况作为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91.07±12.74)min,出血量为(102.14±35.34)ml,均未给予输血,VAS评分由术前的(6.93±1.14)分降到末次随访的(2.79±0.70)分,Frankel脊髓损伤等级由术前的C级1例、D级12例、E级10例,改善为末次随访的D级1例、E级22例。结论对诊断为椎管内占位并伴有症状及功能障碍且排除肿瘤、脊柱结核的椎管占位性病变,疑为椎管内炎性肉芽肿的患者,行手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是治疗的有效方法。不仅可以清除占位的肉芽肿组织,且可以重建由于肉芽肿侵蚀破坏造成的椎体破坏及椎间不稳,术后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恢复生活及自理能力。术前详尽的辅助检查、手术适应证选择及术中的细致操作对保证患者术后的恢复及临床疗效有重要作用。
甫拉提.买买提梁亮朱松青徐韬盛伟斌
关键词:炎性肉芽肿外科手术
TERT基因慢病毒载体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瘢痕形成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观察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TERT)慢病度载体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及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取体重约220 g的清洁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治疗组、阴性对照组、空白组(单纯损伤)、正常组。采用改良Allen's重物坠落法造模,分别于造模成功后的3 d,1、2、4、6周,5个时间点取大鼠损伤区脊髓,利用免疫印迹(western-blot)法检测GFAP、PCR-ELISA法检测端粒酶的表达及免疫组化技术观察胶质瘢痕的形成。[结果]不同治疗方式其BBB评分结果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各对照组与干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干扰组大鼠损伤脊髓GFAP表达低于其余各组,且逐渐减少,阴性及空白对照则增多;端粒酶的表达在干扰组中降低,标记NF-200荧光的,TERT基因慢病毒载体干扰组及正常组其荧光密度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组。[结论]作用于大鼠脊髓损伤区的TERT慢病毒载体对脊髓损伤的修复有促进作用,可以减少损伤区胶质瘢痕的形成,为脊髓损伤的治疗研究提供进一步实验依据。
梁亮徐韬朱松青宋扬盛伟斌
关键词:脊髓损伤星型胶质细胞瘢痕形成
颈前钢板置入内固定并植骨融合修复成人颈椎结核:生物相容性良好
2015年
背景:脊柱结核累及颈椎的较少。抗结核药物的应用对于伴有神经功能障碍及椎体破坏较重出现椎间不稳的患者收效甚微。目的:评价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修复成人颈椎结核后技术植入物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方法:收集于2010年5月至2012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进行治疗的颈椎结核患者14例,均采用Zephir颈椎前路钢板进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结果与结论:与内固定前相比,末次随访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目测类比评分下降(P<0.05),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增加(P<0.05)。除1例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C级患者恢复到D级外,其余患者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没有明显变化。与内固定前相比,7例伴后凸畸形患者的Cobb角明显缩小。且内固定后椎体与植骨区域可见骨小梁通过,融合节段无移位及骨吸收、骨不连、假关节形成等现象出现。内固定后颈部疼痛及功能受限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或消失。说明此方法能有效治疗颈椎结核,且钢板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良好。
梁亮甫拉提.买买提朱松青徐韬盛伟斌
关键词:结核颈椎结核病灶清除内固定植骨融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