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金凤

作品数:7 被引量:55H指数:5
供职机构: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血压
  • 3篇高血压
  • 2篇心血管
  • 2篇血管
  • 2篇细胞
  • 2篇老年
  • 2篇梗死
  • 1篇代谢
  • 1篇代谢紊乱
  • 1篇低血压
  • 1篇凋亡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心悸
  • 1篇心力衰竭
  • 1篇心血管事件
  • 1篇心血管危险
  • 1篇心血管危险因...
  • 1篇性别
  • 1篇性别因素

机构

  • 7篇石河子大学医...

作者

  • 7篇柳达
  • 7篇蔡金凤
  • 5篇罗文利
  • 3篇徐丽丽
  • 3篇丁海峰
  • 2篇席小青
  • 2篇付平
  • 2篇陈燕
  • 1篇胡思远
  • 1篇张晨
  • 1篇李诗洋
  • 1篇刘斌
  • 1篇胡思远

传媒

  • 2篇现代医药卫生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农垦医学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餐后低血压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段住院患者餐后低血压(PPH)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探讨PPH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6月在我院住院的430例患者,利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检测患者3餐前后的血压。结果:住院患者PPH患病率为52.09%。早、中、晚餐PPH的患病率分别为38.14%、19.10%、12.56%,PPH最常发生于早餐后(P<0.05)。<50岁、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患者PPH的患病率分别为33.30%、37.00%、57.50%、69.40%、71.40%,年龄越大,PPH患病率越高(P<0.05),但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不是PPH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吸烟与PPH呈正相关性。结论:PPH在住院患者中很常见,不仅好发于老年人,成年人也可发生。早餐后PPH最常见。吸烟、高血压是PPH的危险因素。
席小青蔡金凤柳达
关键词:餐后低血压低血压高血压吸烟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心血管事件的关系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64例作为观察组,另取同期老年健康体检者16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超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分析观察组患者入院时超声心动图各项参数。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分析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25-(OH)D3、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hs-CRP、NTpro BNP、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NYHA分级为Ⅰ~Ⅱ级患者的25-(OH)D3、LVEF水平均显著高于Ⅲ~Ⅳ级的患者,而hs-CRP、NT-pro BNP水平均显著低于Ⅲ~Ⅳ级的患者(均P<0.05);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的25-(OH)D3、LVEF水平均显著低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而hs-CRP、NT-pro BNP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25-(OH)D3与hs-CRP NT-pro BNP均呈负相关关系,而与LVEF呈正相关关系(r=-0.495、-0.475、0.421,P均<0.05)。结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25-(OH)D3水平显著降低,检测血清25-(OH)D3水平有助于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以及近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可能。
陈燕柳达罗文利蔡金凤胡思远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维生素D心血管事件
嗜铬细胞瘤致急性心肌梗死1例报道
2018年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8岁,以“反复胸痛、心悸2年,加重6小时”为主诉入院。患者诉2年前在快走时感胸闷、胸痛,位于胸骨后,为隐痛,伴有心悸,无放射痛,休息约3~5分钟后胸闷、胸痛可缓解。患者未重视,未就诊,上述症状时有发作。6小时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上述症状再次出现,较前加重,伴恶心、呕吐,持续不缓解。
丁海峰柳达罗文利徐丽丽蔡金凤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嗜铬细胞瘤病例资料胸骨后放射痛心悸
全科医学实习生中应用PBL教学法的效果评价被引量:13
2019年
目的探讨PBL教学法在全科医学专业实习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老年病科实习的全科医学专业的学生,随机分为LBL带教组(30人)和PBL带教组(30人),LBL带教组采用传统的实习讲授式教学模式,PBL带教组采用PBL教学模式,实习结束后进行出科考核并比较两组学生的出科成绩(包括理论成绩和mini-CEX测评)。结果 PBL带教组得分均高于LBL带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全科医学专业的实习教学中,PBL带教组成绩高于LBL带教组,运用PBL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法更能提高全科医生的临床实习效果。
徐丽丽丁海峰柳达罗文利蔡金凤刘斌
关键词:全科医学专业PBL教学LBL教学实习生
老年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患者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住院治疗的3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其中170例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为NAFLD组,150例单纯高血压为非NAFLD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并使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两组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质量指数(BMI)、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水平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MI、DBP、TG、HDL-C是老年高血压NAFLD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肝与多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相关,需加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控制。
徐丽丽柳达罗文利李诗洋席小青丁海峰蔡金凤陈燕付平
关键词:高血压老年医学LOGISTIC模型
2001~2011年石河子地区COPD住院患者合并高血压和糖/脂代谢紊乱情况调查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合并高血压和糖/脂代谢紊乱的发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1年4月至2011年7月就诊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1 376例COPD患者,回顾性分析COPD合并高血压和糖/脂代谢紊乱的发病状况,同时对导致COPD合并高血压和糖/脂代谢紊乱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COPD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糖耐量异常、高脂血症/脂蛋白代谢紊乱的发病率分别为41.1%、17.2%、9.2%。(2)就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糖耐量发病率而言,3个不同年龄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0-〈80岁患者高脂血症/脂蛋白代谢紊乱发病率较40-〈60岁患者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男性患者中COPD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糖耐量异常、高脂血症/脂蛋白代谢紊乱的发病率为36.0%、16.5%、4.8%,女性患者中该比率分别为47.6%、22.3%、10.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50-〈60岁、60-〈70岁女性患者的高血压患病率较男性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60-〈70岁阶段差异最为显著。随着年龄的增大,女性患者高脂血症/脂蛋白代谢紊乱发病率较男性高,在70-〈80岁阶段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和性别均能影响COPD合并高血压和糖/脂代谢紊乱的发生,为临床上预防和治疗COPD合并症提供理论指导。
陈燕柳达罗文利蔡金凤付平胡思远
关键词:高血压年龄因素性别因素
c-Jun氨基末端激酶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CIR)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构建CIR大鼠模型,同时在大鼠脑侧室给予JNK抑制剂-SP600125抑制JNK的激活。采用5分制对造模后的大鼠行为学评分,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分析大鼠CIR后脑梗死体积。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神经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印迹检测大鼠脑组织中B细胞淋巴瘤(Bcl)-2、Bax、裂解的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酶切-caspase)3、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JN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CIR损伤后3、24、72 h行为学评分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说明成功构建了大鼠CIR模型。实验组CIR损伤后3、24、72 h行为学评分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脑梗死再灌注后3、24和72 h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脑梗死体积、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实验组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1)。模型组脑组织中Bax、酶切-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实验组中Bax、酶切-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均P<0.01)。实验组JNK的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IL-1β、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实验组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1)。结论抑制JNK激活可以减轻大鼠CIR损伤,作用机制可能与Bcl-2、Bax、酶切-caspase3表达有关。
蔡金凤陈燕张晨柳达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脑梗死体积细胞凋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