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扬
- 作品数:12 被引量:54H指数:3
- 供职机构:教育部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生物学理学更多>>
- 广州市流溪河水体中6种内分泌干扰素时空分布特征与环境风险被引量:13
- 2018年
- 以雌酮(E1)、雌二醇(E2)、双酚A(BPA)、壬基酚(4-NP)、辛基酚(4-t-OP)和三氯生(TCS)这6种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为对象,研究其在广州市流溪河水体中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其雌激素活性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4个监测点均有EDCs检出,总范围在26.07~7 109.5 ng·L-1,以4-NP贡献最高(78.62%),其次为BPA(11.91%),其他4种目标物浓度均较低(≤4.92%).时空变化上,EDCs浓度从上游至下游逐渐增加,尤其是下游支流中EDC浓度偏高;丰水期4-NP、4-t-OP浓度显著高于枯水期(P<0.05),而E1、E2、BPA则呈相反趋势.相关性分析显示,DO与6种EDCs浓度变化呈显著负相关,高锰酸盐指数、EC、TN、TP、NH+4-N与E1、E2、BPA、TCS呈显著正相关,而与4-NP相关性不显著(P>0.05),说明E1、E2、BPA、TCS可能与氮、磷营养盐污染同源.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显示,流溪河水体中EDCs的季节性变化比空间变化更为明显(RDA1 56.14%>RDA2 14.20%),丰水期水体中EDCs浓度变化主要受4-NP影响,而枯水期则主要受BPA影响.与世界范围内水体中EDCs浓度相比,流溪河中下游河段4-NP、BPA和TCS浓度处于较高水平,其他3种目标物处于中低水平.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流溪河中下游河段风险熵值RQ值均大于1,说明该区域具有高雌激素活性风险.
- 樊静静王赛王赛戴玉女王林戴玉女何文祥刘帅磊王林杨扬
- 关键词:内分泌干扰物雌激素活性
- 亚热带城市河流底栖动物完整性评价——以流溪河为例被引量:30
- 2018年
- 根据2016年前、后汛期及枯水期流溪河14个断面底栖动物群落组成数据(4门8纲22目52科94属103种),采用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首次对亚热带地区河流进行健康评价。经筛选(32个候选指标),流溪河B-IBI体系由5个核心指标(总生物量,敏感类群个体%,EPT、摇蚊和耐污类群单元数)组成,评价标准为:健康>3.24,亚健康3.24—2.43,一般2.43—1.62,差1.62—0.81,极差<0.81,评价结果为:健康位点数占14.3%、亚健康50.0%、一般21.4%、差14.3%、无极差。总体上,B-IBI值反映流溪河上游健康状况较好,以EPT分类单元数和敏感类群个体%贡献最高,下游健康状况恶化,以耐污类群单元数贡献最高。此外,上游支流健康状况要优于上游干流,而下游则情况相反。相关性分析显示,B-IBI值与溶解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电导率、氨氮、总氮和总磷呈显著负相关(P<0.05),反映流溪河当前健康水平受水体污染影响严重。核心指标与环境因子间CCA分析显示,前2主轴对环境因子解释度达68.1%,且对上、下游及干、支流有明显的梯度划分,说明所建B-IBI在流溪河有较高适用性。对比不同温度带研究结果发现,B-IBI体系受人为干扰和水体污染影响更加明显,体现其评价功能不受地理区域影响。
- 刘帅磊王赛崔永德王林何文祥龙胜兴杨扬
- 关键词:底栖动物B-IBI环境因子
- 免疫代谢在肿瘤免疫中的功能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23年
- 代谢重编程是癌症的重要特征,以满足其快速增殖的需求。肿瘤中的代谢变化调控免疫细胞多种代谢途径来实现抗肿瘤免疫抑制。近年来对糖、氨基酸和脂质的代谢变化的研究,以及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间代谢调控的相互作用的深入探索,靶向代谢的同时联合现有抗肿瘤疗法,通过满足免疫细胞的代谢需求增强免疫治疗的抗肿瘤效应,为靶向肿瘤免疫代谢治疗、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提供新的思路。关于新的免疫检查点分子、新型细胞免疫疗法的研究也正在进行。本文对近年来肿瘤免疫抑制的免疫代谢机制及其在免疫治疗中的功能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免疫代谢调控的发展进行展望。
- 杨扬杨扬郑博豪范典
- 关键词:肿瘤微环境免疫治疗
- 磺胺类抗生素在不同植物湿地系统中去除效果
- 抗生素类药物给人们生活和生产带来巨大的、其他药物无法取代的作用,然而抗生素已经成为环境中重要的微污染物之一.长久以来,磺胺类药物(Sulfonamides,SAs)作为一类广谱且价格低廉的抗生素,在畜牧和水产养殖业中广泛...
- 满滢陶然杨扬王佳希万翔
- 人工湿地对典型酸性药物的去除性能研究
- 酸性药物(Acidic pharmaceuticals,APs)通过代谢和洗涤进入水环境,即使是在微量水平,也对水生生物和人体健康产生极大威胁.近年来,用于水中药物去除的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
- 张晓萌景瑞瑛杨扬戴玉女万翔
- 粉末活性炭在原水输水渠道中的冲刷研究
- 距离原水输水管渠中投加粉末活性炭,对污染原水预处理,已经成为水源地突发污染事故条件下的应急处理技术手段.粉末活性炭在输水管渠中的输移特征成为关注的问题.针对上海市黄浦江上游水源地的原水输水渠道水流条件,基于水流剪切力相似...
- 尹海龙杨扬徐祖信李怀正
- 关键词:市政工程粉末活性炭
- 不同构型人工湿地基质中土著菌的耐药性及整合子丰度调查被引量:3
- 2015年
- 采用Kirby-Bauer纸片琼脂扩散法分析了夏、冬季节9个不同构型人工湿地中的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假单胞菌(Pseudomonas)两种土著菌对7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人工湿地基质中Ⅰ型整合子(int1)的丰度.结果表明,共分离出的522株葡萄球菌和543株假单胞菌,约84%的菌株对所测试的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多重耐药率达到68%以上,MRI指数平均为0.22,与某些环境中人源或动物源细菌耐药水平相当,表明人工湿地基质土著菌具有较高水平的耐药性;两种土著菌对氨苄西林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较高,四环素、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极低(<3%),而对头孢他啶和氯霉素的耐药性呈现差别.湿地基质中int1基因的浓度为1.14×105~5.66×105copies·g-1,其相对丰度为0.54%~3.68%.季节和湿地工艺对细菌耐药和整合酶基因分布有较大影响.夏季2种细菌的抗生素耐药率、多重耐药指数和int1丰度均显著高于冬季;下行垂直流湿地中的抗生素耐药率、多重耐药指数(MRI)最高,而在水平潜流湿地中int1丰度最高.研究表明人工湿地基质的土著菌长期暴露在一定浓度抗生素和耐药肠道菌的生活污水环境下获得了耐药性,人工湿地中抗生素耐药菌和耐药基因的污染及环境风险不容忽视.
- 麦晓蓓陶然杨扬杨扬张敏林剑华
- 关键词:人工湿地葡萄球菌假单胞菌抗生素耐药性
- 人工湿地微生物燃料电池耦合系统对典型全氟化合物的去除效果被引量:6
- 2022年
- 针对污水中传统污染物和新污染物的共存特征,以典型全氟化合物(PFASs)为目标新污染物,探究人工湿地微生物燃料技术(CW-MFC)处理含PFASs污水的效果,构建了不同电路运行模式下的CW-MFC体系,研究了CW-MFC对PFASs的去除效果,并探讨PFASs添加后对传统污染物去除和生物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W-MFC系统在开路和闭路运行下均能够有效去除废水中96%以上的PFASs。在PFASs介入后,对CWMFC系统有机物和磷的去除无显著影响,然而系统的脱氮效率和生物电转化性能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降低。在闭路运行工况下,CW-MFC系统的氨氮去除率和输出电压分别下降了7.22%和7.32%;CW-MFC开路运行时总氮去除率降低了13.98%。研究为水环境中PFASs污染的治理技术提供有益探索。
- 嵇斌赵亚乾杨扬杨扬黎绮文邰义萍
- 关键词:人工湿地微生物燃料电池全氟化合物污水处理生物电化学
- 应用溶藻功能菌PA14强化微人工湿地修复微囊藻污水效果
- 2023年
- 应用同时具有溶藻及降解藻毒素效果的功能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UCBPP-PA14(PA14)强化分别种植黄菖蒲和泽泻的微人工湿地,通过设置加菌与不加菌处理组及从微囊藻细胞、微囊藻藻毒素LR(MC-LR)去除效果的角度,研究功能菌PA14强化后的微人工湿地修复微囊藻污染水体的潜力。研究表明,在微囊藻去除方面,泽泻微人工湿地比黄菖蒲微人工湿地具有更稳定的微囊藻去除率;添加功能菌PA14后,可以提高黄菖蒲微人工湿地去除微囊藻的稳定性。在MC-LR去除方面,各微人工湿地去除MC-LR的效果随着处理藻污染水体的批次增多而增强,最终可达96%以上,且不同湿地植物微人工湿地间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随着处理藻污染水体的次数增多,各微人工湿地可能富集了除PA14以外的其他微囊藻毒素降解菌。
- 李凤杨扬
- 关键词:功能菌微囊藻微囊藻毒素LR
- 膜内掺Pt含量对质子交换膜电解水性能与氢渗透的影响
- 2024年
- 针对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中存在的氢渗透安全隐患,该文通过超声喷涂将纳米Pt颗粒负载到膜上,并经过热压制备掺Pt复合膜,以缓解运行中的氢渗透。在保持膜电极总Pt含量不变的条件下,研究膜内不同掺Pt含量对性能与氢渗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超声喷涂和热压成功将纳米Pt颗粒负载到膜中,并有效缓解了氢渗透。随着膜内掺Pt含量的增加,氢渗透通量降低,同时由于阴极Pt含量降低、欧姆损失增大,电解性能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综合考虑氢渗透和电解性能,最佳的掺Pt含量为0.01 mg/cm^(2),在0.1 A/cm^(2)时,氧中氢含量仅为0.82%,与无Pt复合膜相比,氢渗透降低了50.32%,而电解电压仅增加约20 mV。长时间运行电解电压和氧中氢浓度相对较稳定,氧中氢浓度低于氢气爆炸下限。
- 丁文杰张亮李俊杨扬黄健付乾朱恂廖强
- 关键词:复合膜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