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电生理
  • 3篇电生理监测
  • 3篇神经电
  • 3篇神经电生理
  • 3篇神经电生理监...
  • 3篇重症
  • 3篇重症病房
  • 3篇病房
  • 2篇颅脑
  • 2篇出血
  • 1篇电图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瘤
  • 1篇动脉瘤性
  • 1篇动脉瘤性蛛网...
  • 1篇血功能
  • 1篇血小板
  • 1篇硬膜
  • 1篇硬膜外
  • 1篇诱发电位

机构

  • 7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作者

  • 7篇李文娟
  • 5篇滕军放
  • 2篇温丽君
  • 2篇杜冉
  • 1篇尚小平
  • 1篇邓文静
  • 1篇宋承汝
  • 1篇牛瑞娜
  • 1篇李梦
  • 1篇李建辉
  • 1篇祝清勇

传媒

  • 2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河南省第八届...
  • 1篇江西省第七次...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5
  • 2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神经重症病房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4年
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是目前惟一能够直接客观测量脑功能变化的工具[1],主要包括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 EEG)和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s ,EP),近年来,随着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在神经重症病房(neurolo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 )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正确掌握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关键技术,对于准确判断N IC U病人的脑功能损害程度,进行早期干预及改善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介绍 EEG和 EP在 NICU中的应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李文娟滕军放
关键词:神经电生理监测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对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30 d内病死风险的预测价值
2024年
目的:评估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重度颅脑损伤(STBI)患者30 d内病死风险的关系及其对病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重症监护病房的133例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死亡组(45例)与生存组(88例)临床指标的差异。根据上述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建立3个回归模型[分别纳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PLR及NLR+PLR],分析30 d内病死风险的影响因素。通过修正Poisson回归分析PLR对STBI患者30 d内病死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NLR及PLR与STBI患者预后有关(P<0.05)。NLR(OR=0.963,95%CI为0.929~0.999,P=0.044)及PLR(OR=0.995,95%CI为0.991~0.998,P=0.005)是STBI患者30 d内病死风险的影响因素。修正Poisson回归分析结果表明,PLR降低可增加STBI患者30 d内病死风险(RR=0.999,95%CI为0.999~1.000,P=0.002)。结论:PLR是STBI患者30 d内病死风险的影响因素,并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杜冉李文娟冯方温丽君李建辉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神经重症病房中的应用
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是目前惟一能够直接客观测量脑功能变化的工具,主要包括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和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s,EP),近年来,随着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不断...
李文娟滕军放
关键词:脑电图诱发电位
文献传递
自发性颅内低压的磁共振脊髓造影研究
2020年
目的:探讨自发性颅内低压患者的磁共振脊髓造影(MRM)特征及在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并行MRM检查的15例自发性颅内低压患者的临床资料、MRM特征及治疗方法。依据治疗方式将其中9例患者纳入保守治疗组,另外6例患者纳入联合硬膜外血贴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发病至MRM检查时间间隔、脑脊液压力及MRM特征的差异。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例自发性颅内低压患者均表现为直立性头痛。脑脊液压力0~55(29.67±19.77)mmH 2O(1 mmH 2O=0.0098 kPa)。自发病至MRM检查时间间隔为7~90(33.07±24.22)d。15例患者均发现有神经根周围漏,4例存在脊髓腹侧硬膜外积液,6例有脊髓背侧硬膜外积液,8例有高颈段脊髓后软组织积液。漏点数目2~32(10.20±7.87)个。在合计153个漏点中,位于颈椎58个(37.9%),位于胸椎77个(50.3%),位于腰椎18个(11.8%),位于颈胸连接段(C 7~T 1至T 1~2)和上胸段(T 2~3至T 6~7)61个(39.9%)。依据漏点位置,5例患者初次行靶向自体硬膜外血贴治疗有效,1例患者行2次靶向硬膜外血贴治疗有效。保守治疗组和联合硬膜外血贴治疗组间的性别、年龄、发病至MRM检查时间间隔、脑脊液压力、漏点数目及位置未见显著差异。结论:颈胸段脑脊液神经根周围漏是自发性颅内低压脊髓造影最常见的特征。MRM可明确脑脊液漏的存在及位置,协助自发性颅内低压的诊断,指导靶向硬膜外血贴治疗。
祝清勇邓文静宋承汝李文娟李梦滕军放
关键词:颅内低压脊髓造影脑脊液漏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神经重症病房中的应用
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是目前惟一能够直接客观测量脑功能变化的工具,主要包括脑电围(electroencephalogram,EEG)和诱发电位(evoked polentials.EP).近年来,随着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不断...
李文娟滕军放
关键词:神经电生理监测
文献传递
脑外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监测和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分析脑外伤患者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非手术外伤性脑损伤患者107例,根据颅内出血进展情况分为进展组(n=64)和非进展组(n=43)。比较两组年龄、性别、入院时平均动脉压(MAP)、随机血糖、有无颅骨骨折、出血部位、第一次CT检查时间、第二次CT检查时间、GCS评分和入院时凝血功能指标。基于GCS评分的伤情严重程度分组将患者分为重型组26例、中型组28例、轻型组53例,比较三组间凝血功能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有无颅骨骨折、第二次CT时间、GCS评分、MAP、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凝血酶时间(TT)和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GCS评分的伤情严重程度分组,三组间凝血指标分析示PLT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第二次CT时间、GCS评分是进展性出血的保护性因素,MAP、APTT和TT是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外伤性脑损伤患者,MAP、APTT和TT为颅内进展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次CT时间和GCS评分是进展性出血的保护性因素,对有颅骨骨折、PT或INR延长、PLT计数值较低的患者应警惕颅内再出血的发生。
牛瑞娜尚小平李文娟滕军放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继发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继发分流依赖性脑积水(secondary shunt dependent hydrocephalus,SDHC)的危险因素。方法研究纳入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25例aSAH患者,其中SDHC组40例,对照组85例。进行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计算AUC值。结果SDHC组患者较大年龄、入院时低GCS评分、更高的改良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脑室积血、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继发性颅内感染、更高的白细胞水平、更高的血糖、更高的D二聚体水平与SDHC存在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室积血(OR=92.335,95%CI:6.304~1352.366)、症状性血管痉挛(OR=15.388,95%CI:1.188~199.323)及血糖升高(OR=1.411,95%CI:1.018~1.956)是发生SDCH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分析,显示脑室积血AUC=0.834(95%CI:0.747~0.921,P<0.001),敏感度为75%;症状性血管痉挛AUC=0.657(95%CI:0.546~0.768,P=0.005),敏感度为35%;血糖升高AUC=0.788,(95%CI:0.704~0.873,P<0.001),敏感度为70%。结论脑室积血、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及血糖升高是患者发生SDHC的独立危险因素,脑室积血的敏感度更高。
杜冉李文娟温丽君冯方
关键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积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