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闫小娟

作品数:6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毒剂
  • 2篇污染
  • 2篇消毒
  • 2篇消毒剂
  • 1篇毒效
  • 1篇新型冠状病毒
  • 1篇药敏
  • 1篇药敏分析
  • 1篇医院感染
  • 1篇腮腺炎
  • 1篇手消毒
  • 1篇手消毒剂
  • 1篇培养法
  • 1篇皮肤消毒
  • 1篇皮肤消毒剂
  • 1篇葡萄球菌
  • 1篇球菌
  • 1篇染菌
  • 1篇染菌量
  • 1篇污染调查

机构

  • 6篇重庆三峡中心...
  • 1篇重庆市万州区...

作者

  • 6篇刘晞照
  • 6篇饶俊莉
  • 6篇闫小娟
  • 5篇李兴挺
  • 5篇谭明伟
  • 5篇郭晓华
  • 3篇陈雪琴
  • 2篇万春疆
  • 1篇郭晓华
  • 1篇余海燕
  • 1篇谢咏梅
  • 1篇王军

传媒

  • 3篇中国感染控制...
  • 2篇中国消毒学杂...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一起精神病医院流感暴发的调查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分析某精神病医院内一起流感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控制效果,为预防与控制精神病医院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等调查2014年6月30日—7月29日某精神病医院男性心理卫生科所有在院患者和医务人员。结果该病区医务人员28名,2014年6月30日—7月29日共有住院患者157例,发现流感病例23例,罹患率为12.43%,其中住院患者22例,病区保洁工人1例,无医护人员发病。7月7日出现首例流感病例,为当日新入院患者,末例发病时间为7月22日。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咽痛、头痛、咳嗽等症状,无危重和死亡病例。采集20份咽拭子标本,5份检测出季节性H3亚型流感病毒。两个发病高峰分别为7月14日和17日,占发病总例数的43.48%(10例),86.96%(20例)发生在7月12—18日。该病区病房分布在同一栋楼的第1—3层,其中第1、3层病房分别有10、13例患者;病区所有患者均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室外活动。通过采取积极的控制措施,此次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该事件为一起由新入院病例为传染源,在人与人之间连续性传播的医院内流感暴发。精神病专科医院患者及病房管理有其特殊性,建议加强新入院患者的传染病预检分诊和住院患者的传染病筛查,落实病区环境消毒管理措施,防止医院内流感暴发。
闫小娟刘晞照郭晓华李兴挺饶俊莉陈雪琴
关键词:流感医院感染
ATP生物荧光法检测环境卫生标准值的建立与应用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建立生物荧光法检测医院环境卫生消毒标准值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医院环境表面现场标本采集和ATP生物荧光法检测,同时与细菌培养法作平行比较,以建立ATP生物荧光法检测医院环境表面消毒卫生标准值。结果将医院Ⅰ~Ⅳ类等4种不同区域表面采集的标本经ATP生物荧光法检测的RLU值和细菌培养法检测的菌落数进行比较,二者存在相关关系。确定Ⅰ~Ⅲ类环境中医务人员手和物体表面的RLU值依次为7与55;44与103;170与216。结论本研究确定了该医院4类环境中手和表面细菌数范围,并确认ATP生物荧光法与细菌培养法结果一致,建议医院临床开展卫生学监测中可参考本研究得出的RLU标准值。
谭明伟刘晞照万春疆郭晓华饶俊莉闫小娟
关键词:ATP生物荧光法细菌培养法标准值
新冠肺炎隔离病区手触式消毒剂按钮新型冠状病毒污染调查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了解某区域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救治医院隔离病区手触式速干手消毒剂(以下简称手消)按钮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状况,为指导隔离病区消毒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对该隔离区内5个区域(确诊病房、病区内走廊、第一缓冲间、第二缓冲间、清洁区)手触式手消按钮进行采样,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标本中新型冠状病毒污染情况。结果共采集76份手消按钮标本,隔离区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率为10.53%,其中确诊病房内污染率14.29%,病区内走廊污染率12.50%;第一缓冲、第二缓冲区、清洁区污染率均为0。结论该隔离病区病房内手消按钮新型冠状病毒污染严重,需要加强清洁消毒,并建议隔离病区使用手背按压,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宜使用感应式手消出液器或洗手感应监测仪。
陈雪琴郭晓华谭明伟闫小娟饶俊莉李晓蕾李兴挺刘晞照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病毒污染
某复合碘皮肤消毒剂开启后污染情况及消毒效果现场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研究小包装复合碘皮肤消毒剂开启后使用期限,为其科学有效的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活菌计数培养法,对某复合碘皮肤消毒剂最小包装瓶开启后不同时间染菌量进行检测,以判断使用最长有效期限。结果该复合碘皮肤消毒剂最小包装单元开启后连续使用1周之内,其消毒液内染菌量全部符合2012年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规定的标准。最小包装瓶开启后第10 d和第14 d,其染菌量超标率分别为9.03%和28.47%。皮肤消毒剂包装瓶开启后使用期限受气候影响,炎热季节污染速度更快。结论医院临床使用的小包装复合碘皮肤消毒剂开启后有效期以1周为限,夏季更应注意开启后消毒剂的污染。
谭明伟刘晞照郭晓华饶俊莉闫小娟李兴挺万春疆余海燕谢咏梅
关键词:复合碘皮肤消毒剂染菌量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布及药敏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了解医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收集2012年1—12月医院各临床科室送检的各种标本中分离出的MRSA87株,细菌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Compact自动分析仪,药敏试验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数据采用SPSSl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年医院共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279株,其中检出MRSA87株,检出率为31.2%;其主要分离自伤口、创面分泌物,占39.1%,其次为痰液及咽拭子、脓液、血液,分别占28.7%、14.9%、11.5%;科室主要分布在儿科、外科,分别占36.8%、35.6%;MRSA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利奈唑胺的敏感率为98.9%~100.0%,对氨苄西林与苯唑西林的耐药率高达100.0%,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磺胺甲嗯唑/甲氧苄啶、利福平、莫西沙星、呋喃妥因耐药率分别为93.1%、92.0%、65.5%、42.6%、42.6%、31.0%、24.1%、24.1%、11.5%、2.3%。结论MRSA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利奈唑胺敏感,对其余12种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应长期开展监测,对患者应严格执行隔离预防控制措施,临床根据药敏结果合理用药治疗感染,首选药物为万古霉素。
饶俊莉刘晞照郭晓华谭明伟李兴挺闫小娟
关键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
2011—2014年重庆万州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分析重庆万州区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为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万州区2011年1月—2014年12月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2 785例,无死亡病例,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4.02/10万。发病人群年龄段主要为<15岁,占总发病人数的84.45%(2 352/2 785)。病例的职业分布主要为学生(1 674例,60.11%)。4—7月和10—12月为发病高峰期,2013年10—12月病例数有明显升高。2011—2014年各年度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2,P<0.01)。城区街道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63.99/10万,乡镇为32.13/10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68,P<0.01);2011—2014年各年度城区街道与乡镇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除2012年外,其余各年度城区街道发病率均高于乡镇。结论应做好传染病防治的"五早",加强免疫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MMR)或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特别是学生和幼托儿童,普及流行性腮腺炎防控知识,提高诊疗水平并加强疫情监测。
饶俊莉郭晓华刘晞照谭明伟李兴挺闫小娟陈雪琴王军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防控措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