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涂荫玖

作品数:8 被引量:86H指数:4
供职机构: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扬子地块
  • 2篇断裂带
  • 2篇新太古代
  • 2篇岩石
  • 2篇杂岩
  • 2篇太古代
  • 2篇片麻岩
  • 2篇栗树
  • 2篇裂带
  • 2篇变质
  • 2篇变质核
  • 2篇变质核杂岩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意义
  • 1篇定年
  • 1篇断裂带构造
  • 1篇岩石化学
  • 1篇岩石学
  • 1篇岩石学特征
  • 1篇扬子北缘

机构

  • 6篇安徽省地质矿...
  • 3篇安徽省地质调...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天津地质矿产...

作者

  • 8篇涂荫玖
  • 2篇吴明安
  • 2篇杨晓勇
  • 2篇汪祥云
  • 1篇李惠民
  • 1篇罗明光
  • 1篇吴礼彬
  • 1篇郑永飞
  • 1篇张立明
  • 1篇刘德良
  • 1篇李修钰
  • 1篇朱琨

传媒

  • 4篇安徽地质
  • 2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岩石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8
  • 3篇2001
  • 1篇1999
  • 1篇1993
  • 1篇199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黄栗树—庙集断裂带构造特征研究被引量:3
2001年
黄栗树—庙集断裂带是扬子地块北东缘滁州—巢湖前陆褶皱冲断带根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韧性、脆—韧性剪切带发育为特征,变形机制属简单剪切,主干断裂形成时差异应力在150MPa,应变速率在8×10-16/s左右。它的形成演化经历了逆冲→右行走滑→正断三个阶段,断裂带中段北部的分形值高于南部。断裂带西侧“扬子型”新太古代变质基底的发现及断裂带两侧燕山期中酸性岩体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一致性,证明它不是大别造山带与扬子地块的界线。
涂荫玖刘湘培汪祥云吴明安
关键词:分形几何学扬子地块
安徽江淮地区北部韧性剪切带与金矿关系被引量:9
1991年
区内发育有东西向、南北向两类韧性剪切带,前者为韧性平移剪切带,后者为韧性逆冲剪切带,它们分别形成于早、中元古代末。南北向韧性剪切带是区内金矿的主要控矿构造,控制了区域的矿化分带及矿田、矿床、矿体的分布。金矿主要形成在地洼期,与叠加在早期韧性剪切带上的脆-韧性变形作用有关。
涂荫玖陈成涛唐良贵
关键词:金矿控矿构造韧性剪切带矿化
下扬子北缘滁州——巢湖前陆褶皱冲断带研究被引量:28
2001年
滁州——巢湖前陆褶皱冲断带位于扬子地块北东缘 ,受区域内上太古界、上元古界、上古生界顶部的深、中、浅三个构造层次滑脱带控制而形成的多层次逆冲 -滑脱系统组成的薄皮式构造 ,构成它的基本构造格架。平面上具明显的分带性 ,自腹陆向前陆盆地依次分为后缘带、根带、中带、锋带 4部分 ,它们在构造样式、变形机制、与沉积盆地关系、岩浆活动、成矿作用方面都各具特征。由于中生代斜向碰撞作用 。
涂荫玖刘湘培汪祥云吴明安
关键词:扬子地块前陆褶皱冲断带平衡剖面构造应力场
皖东南黄片麻岩的锆石U-Pb年龄被引量:43
2001年
在皖东嘉山南黄地区新元古代张八岭岩群之下 ,隐伏一套角闪岩相的 TTG质片麻岩类。单颗锆石 U - Pb法年龄测定得到其不一致线上交点年龄为 2 493± 19Ma,代表了片麻岩原岩的形成年龄。这是扬子陆块北东缘首次发现的新太古代基底 。
涂荫玖杨晓勇郑永飞李惠民
关键词:扬子陆块锆石U-PB定年新太古代
安徽东部南黄变质核杂岩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南黄变质核杂岩位于扬子地块北东缘滁州-巢湖前陆褶皱冲断带的西侧,地表呈不规则穹形构造,核部出露上元古界张八岭群北将军组,四周为张八岭群西冷组环绕,两者间发育有缓倾斜韧性断层。南黄变质核杂岩以具有三层式结构为特征,变质杂岩核为上太古界南黄片麻岩套,中间韧性流变层由中元古界大理岩段及上元古界张八岭群组成,震旦系沉积盖层零星出露于南东,指向构造反映由北北西往南南东的剪切滑动。同构造期闪长玢岩K-Ar法年龄147±4.4Ma,表明南黄变质核杂岩是燕山运动造山期后伸展作用的产物,属陆内造山型变质核杂岩。
李修钰朱琨涂荫玖吴礼彬
关键词:扬子地块变质核杂岩
皖东黄栗树—破凉亭断裂带北段构造岩显微—超显微变形特征及地质意义被引量:3
1999年
本文就郯庐断裂带南段东部的黄栗树—破凉亭断裂带内构造岩,特别是中深层次的韧性剪切带中的糜棱岩进行了细致的野外考察、采样,在室内显微构造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样品和视域进行透射电镜制样观察,在对各超显微构造特征分析归纳的基础上,讨论了构造岩的塑性变形特征,并对构造岩的应变参数(最大差异应力和应变速率)进行了计算,从显微—超显微构造角度仔细研究该断裂带内典型的构造岩的变形特征,初步判明断裂带的性质和运动发展历史,证实了该断裂带是形成在较深构造层次的一条以韧性变形为主的脆—韧性剪切带,应变形式为简单剪切。应变参数的计算结果表明,自东向西从前陆褶皱冲断带根部到后缘带,构造岩中石英的位错密度逐渐减小,最大差异应力逐渐降低。
涂荫玖杨晓勇刘德良
关键词:构造岩TEM观察断裂带
五河地区紫苏麻粒岩岩石学特征初探被引量:4
1993年
安徽蚌埠—五河地区的晚太古宙蚌埠群西堌堆组绿岩内发现了紫苏麻粒岩(暗色麻粒岩),其上、下发育有数十米厚的麋梭岩。这说明该区有高级变质的线状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的麻粒岩相岩石存在。此发现对本区晚太古宙地壳形成的历史及其变质演化过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的参考资料,并对以往研究者认为本区属中低级变质的角闪岩相的结论进行了修正。
冉崇珍涂荫玖
安徽东部新太古代南黄片麻岩及相关问题讨论
2021年
明光市南黄地区深部钻孔中所见的片麻岩,是形成于新太古代末期的一套以高铝型花岗闪长岩为主的TTG质片麻岩,稀土元素总量较高,稀土分馏总体较弱,其中轻稀土分馏中等,重稀土分馏较弱,具有轻微Eu亏损。与岩性相似、时代相近的肥东岩群片麻岩对比,南黄花岗闪长质片麻岩稀土元素总量较高,而(La/Yb)_(N)、δEu、(Rb/Yb)_(N)明显较低;而花岗质片麻岩则有相反的特点。两者地球化学上的显著差异,表明它们不属于同一变质基底。该区地层层序总体正常,大理岩段不是双山岩组,也不是震旦系。其构造型式既不是一个简单的穹窿,也不存在大型平卧褶皱推覆体,而是一个以具有三层式结构为特征的变质核杂岩构造。南黄地区对区域早前寒武纪地质与演化、中生代大陆造山作用的研究,起到“窗口”的作用,建议继续深入研究。
涂荫玖苏炳秀张立明罗明光
关键词: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变质核杂岩
共1页<1>
聚类工具0